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19 16:26:46
[原创]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省力吗》教案 科学 五年级.doc(11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0 0 类别 : 教案
教 学 设 计 表 学科 小学科学 授课年级 五年级 学校 深圳市南山区海湾小学 教师姓名 孙业墩 章节名称 杠杆省力吗 计划 学时 1学时 学习内容分析 《杠杆省力吗》是五年级下册《简单机械》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的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数据,并根据数据的分析,来得出 杠杆的作用。同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和发展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研究活动兴趣浓厚。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对于五年级的学 生来讲,仿做是没有难度的。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有层次地,有 重点地,有目的地去进行探究实验,得到结论,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 的指导。同时,对杠杆的认识延伸拓展到对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 杠杆工具,存在着一定的思维跳跃,需要在教师的提示和发挥学生小 组合作探究来解决。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3、探究怎样才能让杠杆和天平保持平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杠杆原理。 过程与方法: 1、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2、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 施 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措施:采用小组探究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教师点拨。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 施 难点: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 原理。 措施: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提高课堂质效,我对教材作了一些小改动,一是把课题《怎 样移动重物》改成《杠杆省力吗》,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二是 用撬奶粉罐头盖代替抬高讲台,这样更具实际操作性。 本课的教学程序是:创设情境→认识杠杆→发现问题→设计研 究方案→实验探究→作出验证→得出结论→延伸拓展→应用小结 其中“创设情景”分两个层次进行:1、用起子撬奶粉罐的盖子; 2、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用木棍撬大石头。接着,比较二者的相同点,进 而引入杠杆的概念。 在“实验探究”阶段,更多的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一步一步通 过实验认识杠杆的支点概念、三种类型和两个作用,为后来的自主研 究打下基础; 在“延伸拓展”阶段,通过教师的研究提示和小组的合作研究, 达到对杠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考虑、讨论和动手实验的时间, 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和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依据的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 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 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 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 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杠杆的构成 认知 实验演示与多媒体 Flash展示 非常好 杠杆原理的实验 掌握 小组合作实验 独立操作 良好 杠杆的应用 掌握 实物展示与多媒体 Flash展示 良好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所 用 时 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 导入 创设情境 引入杠杆 的概念。 3 分 钟 谈话:同学们,有位母亲 遇到了一个难题:她想冲奶粉 给她的宝宝喝,但是她打不开 奶粉罐,你们能帮帮她吗? (课件出示) 提问:如果让你撬的是一 块用手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 (课件出示),你会怎么办? 一学生操作, 并谈体验。 学生讨论并发 表意见。 用两个贴 近学生生活的 情景,启发学 生思考并找出 方法,为后续 教学中的使用 杠杆及认识杠 杆的结构埋下 伏笔。 学习 新课 认识杠杆 的结构 2 分 钟 提问:找找看,撬大石头 和撬奶粉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课件出示) 小结:这种由一个支点和 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就组 成了一个最简单的机械,叫做 杠杆(板书:杠杆)。 提问:人们为什么要利用 杠杆呢? 杠杆真的省力吗?(板书: 学生发表意见。 学生观看课件。 学生答:省力 学生思考 说明杠杆 的构成要件, 明晰什么样的 物体才能叫做 杠杆。 省力吗) 学生 实验 探究杠杆 省力的原 理 28 分 钟 谈话:我们来先看看杠杆 (拿起杠杆模型)。为了研究 方便,我们可以把上面刻上刻 度(出示杠杆尺),我们再把 支点固定,这就成了杠杆尺, 用它我们就可以比较精确的进 行研究了 (出示课件)。 谈话:拿到杠杆尺,我们 要先把它调到平衡状态。为了 研究方便,我们在它的左边挂 重物,在它的右边用力。现在, 我在左边第 10格上挂 4个钩 码的重物,杠杆尺会怎样? 师操作后提问:你有什么 办法把重物撬起来? 师引导:我们在右边挂上 橙色的钩码,表示力。要在右 边挂多少个钩码才省力呢? 挂 4个呢? 超过 4个呢? 学生观看课件, 思考。 学生猜测。 学生思考,回 答:用手压, 用弹簧秤拉, 挂钩码…… 学生回答: 1 个, 2 个或 3 个都是省力的。 学生:不省力 也不费力。 学生:费力 要求学生通过 实验探究,发 现杠杆原理。 师提问:好,我们分别在 杠杆尺的第 5格、第 10格、第 15格和第 20格上挂上橙色的 钩码,看看在那个点上用力更 省力? 提醒实验注意事项:①在 杠杆尺的左边第 10 格上挂 4 个钩码的重物;②在杠杆尺的 右边挂橙色的钩码,表示力; ③钩码只能挂在一个点上,不 可分开挂。 教师巡视并指导实验。 师引导学生小结: 当用力的地方离支点的距 离大于重物离支点的距离时, 省力,越远越省力。 当用力的地方离支点的距 离小于重物离支点的距离时, 费力。 当用力的地方离支点的距离等 于重物离支点的距离时,不省 力也不费力。 学生预测。 学生指出实验 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并记 录。 学生汇报发现。 巩固 应用, 杠杆在生 产、生活中 7 分 师:哦,通过实验我们知 道原来杠杆有省力的,有费力 引导学生了解 杠杆在生产、生 拓展 延伸 的运用 钟 的,也有不省力也不费力的。 现在老师要出个难题来考考你 们。你们能不能用 1个钩码的 力撬起 4个钩码的重物啊? 能撬起 10个?100个?如 果把这个重物变成很重很重的, 像地球一样重,你能用杠杆把 地球撬起来吗? 小结:古希腊就有位叫阿 基米德的科学家,曾经说过这 么一句话:在宇宙中,如果给 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杆 子,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看 来杠杆真的很不可思议,可以 解决很多难题。我们的生活当 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杠杆, 看看他们都帮我们解决了哪些 难题? 师:怎么把想要把木板上 的钉子拔出来,你们空手试试 看。 师:(出示羊角锤。)它 就是一个杠杆,用它试试,感 觉怎么样?在用的过程中找出 它的支点在哪儿? 师出示课件,指出羊角锤 拔钉时的支点、用力点。省力的 道理。 师出示剪刀、镊子、托盘天 学生讨论,并 实验。 学生思考。 学生观看课件 并思考。 学生尝试用手 拔钉子,汇报 感受。 学生用羊角锤 拔钉子,汇报。 学生倾听。 活中的运用。 平等常见杠杆,认识一些省力 杠杆、费力杠杆。 学生思考,讨 论。 课后 作业 布置作业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工 具是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 的呢?有没有不省力也不费力 的杠杆?课后请大家去找找看! 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小助手》的 第 4页第 2题的方框内。 学生查找杠杆 的应用。 巩固与应用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教 学 反 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紧贴生活创设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 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 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行有科学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并自然地进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形成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这一节课 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 发现,因而在教学中我选择适当的数据用实物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 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 3、做好课前准备。课前的准备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科学课,哪 怕是一个细小的东西,课前也要好好推敲,仔细研究学生心理,预计可能出现 的问题,准备好一些有结构的材料。 4、当好服务者的角色。在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知识 的构建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 服务者。 教 学 片 段 赏 析 一、片段一 师:学们,有位母亲遇到了一个难题:她想冲奶粉给她的宝宝喝,但是她 打不开奶粉罐,你们能帮帮她吗?(课件出示,并从讲台后面拿出奶粉罐) 生:拿个东西去撬。 师:为什么我们不用手来撬? 生 1:用手很费力,很难撬开。 生 2:用螺丝刀很轻松。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螺丝刀,谁愿意上来试试? 请一学生上台开盒盖。 生上台尝试(很轻松地打开盒盖,面露得意的表情) 师:的确很轻松! 师:如果老师让大家撬的是一块空手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课件出示), 你会怎么办呢? 生:用一根长棍子,插到石头底下撬就可以了。 师:只要一根棍子就行了?(出示课件:一根棍子) 生(抢着说):还要一个小石头,放在棍子底下作支撑点。 师(再出示课件):看,用一根棍子和一个小石头就能够把一块大石头给 撬起来! 评析:创设一个撬奶粉罐盖子的情景,离学生生活比较近,能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这它不单单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还能引入下面内容的学习, 让学生的头脑里情不自禁地就想起用一个根棍子和一个小石头就能轻松地撬起 大石头。其次,我用用撬奶粉罐头盖代替教材的抬高讲台的实验,这样更具实际 操作性。 二、片段二 师:找找看,撬大石头和撬奶粉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支点。 师:在撬大石头这个活动中,小石头是支点,那在撬奶粉罐中,支点在哪 里? 生:是奶粉罐的边沿。 师板画支点:我们用三角表示支点。 师:还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需要一根撬的东西。 师板画棍子。 生:都要用力。 师: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沉默。 师启发:当我们在棍子一头用手用力压时,棍子是怎么动的? 生:像跷跷板一样,一边向下,另一边向上。 师:哪儿不动? 生:支点。 师(做手势):这根棍子在围绕着支点在干什么? 生:摆动。 师:更确切地说,是?(做手势) 生:转动。 师(出示课件):这种由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就组成了一 个最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杠杆) 评析:在这个环节,多媒体课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将杠杆的构成一步步 呈现,学生很快地完成了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完成了杠杆的概念的建 构。 三、片段三: 师:人们为什么要利用杠杆呢? 生:方便、省力。 师:杠杆真的省力吗? 生疑惑。 师:我们来先看看杠杆(拿起杠杆模型)。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把上面 刻上刻度(出示杠杆尺),我们再把支点固定,这就成了杠杆尺,用它我们就 可以比较精确的进行研究了 (出示课件)。 师:拿到杠杆尺,我们要先把它调到平衡状态。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在它的 左边挂重物,在它的右边用力。现在,我在左边第 10格上挂 4个钩码的重物,杠 杆尺会怎样? 生:向左会往下掉。 师:(在左边挂上钩码)你有什么办法把重物撬起来? 生:用手压。 师:这个方法行得通,但是你知道你用了多大的力吗? 生:不知道。 师:那我们怎么使这个力看得见? 生:可以在右边也挂上钩码。 师:好,我们在右边挂上橙色的钩码,表示力。要在右边挂多少个钩码才省 力呢? 生 1:1个。 生 2:3个 生 3:2个 师:对,1个,2个或 3个都是省力的。挂 4个呢? 生: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超过 4个呢? 生:(齐声说)费力。 师:好,我们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 5格、第 10格、第 15格和第 20格上挂 上橙色的钩码,看看在那个点上用力更省力?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在实验 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生 1:杠杆尺要调平衡。 生 2:在杠杆尺的左边第 10格上挂 4个黄色的钩码,表示重物,在杠杆尺 的右边挂橙色的钩码,表示力。 师:除此之外,老师再提醒一点:钩码只能挂在一个点上,不可分开挂。知 道为什么吗? 生:挂在两个地方,就像有两只手在用力,不知道是谁在用力了。 师:(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分析得很恰当,我们现在开始实验吧,注 意做好记录。 学生实验。 评析:重视学生已有的想法,要从儿童“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理解 的困难所在,为他们搭建学习科学的“脚手架”。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杠杆如何省力已经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但如果 将“用力点”、“阻力点”、“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塞给学生,这显然不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只将“阻力点”换成“重物”,“动力点”换成 “手用力的地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最接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同时,为避免学生过于茫然不知从何入手,我在实验设计中对学生做了一 些指导,将实验设计设计成教师提出实验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步骤完成 设计。 探究活动需要为学生提供典型的、隐藏探究任务有层次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以 便学生在使用有结构材料中很快发现某种现象产生的规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 钩码料做了处理,用黄色的钩码表示重物,用橙色的钩码表示力,以便学生在 探究过程中,很快发现杠杆的原理。 作者联 系方式 作者姓名:孙业墩 工作单位: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区海湾小学 联系电话:(0755)26826321-213 手机:13590273003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区海湾小学 邮编:518067 邮箱:sunyedun@163.com QQ:591576470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19 16:29:23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