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中学高二政治组 蔡绍
峰
不会游
泳
怎能下
水
不下水 ,怎
能学会游泳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主体
对象 自然界人类社会
人们
客观世
界
物质
性活
动
非主观思维活
动、认识活动
人类特有的活
动
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
动)
1 、蜜蜂筑巢
2 、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
法
3 、农民种庄稼
4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5 、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
谱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
生产实
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
动
( 1 )客观物质性(非主观认识活动、精神活
动)
为什么?
构成要素的客观
性
过程及结果的客观
性( 2 )主观能动性
如何理解?有意识、有目的、结果具有创造性
。( 3 )社会历史性
如何理解?
非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是处在一
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社会
性)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实践的内容、形
式
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历史性)
2 、实践的特点
聚焦“青藏铁
路”
实践的特点
五十年代
探测考察
群策群力
共同规划
国富民强
施工机械化
图片共同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
? 怎样体现的?实践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
1 、蜜蜂筑巢与建筑工人盖房子最
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主观能动性
具有社会性
2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
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许多年,搭帐
篷,种庄稼,他这种单个人的实践
活动还具有社会性吗?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
——
陆游
竹外桃花三两支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
苏轼
镜头中的诗句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镜头一:走进文学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本课重
点)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P44
( 1 )认识如何在实践中产生?(理解)
( 2 )获得认识的途径:
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
验
知识的学习和传递
获得间接经验
思考:认识的来源有几个
?
启示?
2006 年 8 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
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
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
被“降级”,
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
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
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
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
高。
镜头二:走进科学
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
明
了什么道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P45
人们实践① 新问题遇到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② 实践的发展提供 认识工具 认识的
发展
促
进
③ 锻炼 人的认识能力实践
提高
认识的
发展
促进
认识的
发展
促进
用实践
来检验
用客观事
物自身检验
用多数人
的观点检
验用权威人士观点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 ?哪些错误 ?为
什么 ?
镜头三:走近真
理
要成为检验认识
正确性的标准,
须具
备什么特点?
能够把主观和客
观联系起来
( 1 )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无法检验
( 2 )实践为什么能检验?
这是由实践的性质决定的
( 3 )如何用实践来检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P45
实践是直接现实
性的活动
实
践
符合
客观
世界
认
识
实
践
结
果
指 导
改造
不符合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
准
错误正确
镜头四:走进社会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本 46 页小栏目:学成归国的
博士的事迹对我们有何启示?
思考:我们学习三个代表、科学发
展观最终目的是什么?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及
其特点
实践是认
识的基
础
来源
目的、归
宿
动
力检
验
标
准
含义
基本形式
特点
知识梳
理
金秋时节,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开幕
,着重研究构建和谐社会问题。
适应社会变化,从十六届四中全会把
“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到六中全
会对此作出全面部署,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境界。
据分析,六中全会上形成的《决定》,
将成为下一阶段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
实践证明,社会和谐有利于协调各方面
利益关系,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神州大地
正展开一幅共建和谐的新画卷。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
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
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
准
本课重要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
识)
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
(理解并区别)
(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
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