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19 16:26:49
[再加工]2010高考试题汇总八 政治 高三.doc(50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试卷
2010 高考政治试题分类汇编-认识论 (2010 全国卷 1、江西卷、湖北卷)28、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 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 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 佐证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28.A 【解析】认识的进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因此③观点错误,排除B、D,任何真理性 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是对真理相对性的错误理解,真理的相对性是任何真理性认识都 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事物一定层次的认识,而非指包含谬误成分。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 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010 全国卷 1、江西卷、湖北卷)29. 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 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激 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A. 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 B. 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 的事物 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 D. 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 可靠的 【答案】C 【解析】本题四个选项干扰性非常强,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句子“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 引力波的存在”,这一句子中的“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预测,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 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性思考并付诸实施的过 程的过程,因此本题应选 C。仔细推敲 A、D选项,这两个选项实际上是错误观点,尚未探测 到的事物,有可能客观的存在着,有可能是客观上根本不存在的,无论存在与否都将在实 践中得到证明,理性推测是否可靠最终都要接受实践检验,而非看这一推测是否建立在正 确理论基础上,B观点正确,但未准确反映题意。 (2010 江苏卷)2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 与之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解析】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常考题。学生能准确识别 A\B\C\D 有难度 【答案】B (2010 四川卷)33.早在 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 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 2009年,大 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 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 390ppm,然而在哥 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 1 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w w_w.k*s*5*u.c o_m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论中人的认识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和正确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人类对气候的认识,从 1898年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变化很多大,因此,①、②正确。 ③项“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是错误的,人类认识是前进的。④项否认了认识 的任务和目的,错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人的认识的相关知识。 (2010 新课标卷) 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 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 2011年 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人类对木星的探索不只是为满足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这么简单,更直接的动力是 加深对自己生存环境的认识,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①观点是不准确的。严密的逻 辑和精心的准备未必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的如期成功。正确答案:B (2010 北京卷)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 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答案】C 【解题思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力的过程, 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选 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2010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 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 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解析;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 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 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选 B。 (2010 天津卷)14、(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 2 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 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 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 知识事业,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 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 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 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 站”? 【答案】(1)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繁荣。②有利于中华文化 在世界的传播,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③有利于文化成果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社会发 展产生积极的影响。④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2)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 变”。(10分)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展示台”“大课堂” “助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新驿 站”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 (3)某中学组织开展“参与,让世界更美好——志愿者服装样式设计”活动。在设计过程 中,有些同学认为应突出美观,有些同学则强调实用。如果由你设计,你会突出美观还是强 调实用?请说明理论依据。(5分) 【答案】①突出美观或强调实用,坚持重点论。②主张美观和实用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 论的统一。 (2010安徽卷)38.(28分)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 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 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 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 “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 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 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 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 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 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 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2分) (2)请你结合乙同学的发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说发展低碳经济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 快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3)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 谈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1)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 3 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 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 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2)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 济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 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 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 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 分析:试题取材社会热点,通过再现某校高二(1)班的一次主题探究活动过程,巧妙地将 上海世博、世博安徽以及低碳理念和低碳经济等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第(1)问,考查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考生要从甲同学的发言中概括出“历史悠久、一脉相承”,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概括 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概括出“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体现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第(2)问,要求考生从乙同学的发言中获取低碳理念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论证发展低碳经济 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影响。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 碳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相一致,因此,考生可以调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知识, 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第(3)问,切入点小,设问指向明确。考查考生描述和简单释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要抓 住“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评价这一探究活动。 4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19 16:29:1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