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19 16:26:55
[转发]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设计 .ppt(134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第 10 页
0 0 类别 : 课件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设计 余 红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设计 一、 教学模式综述 二、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 的几种教学模式 三、教学策略概述 四、教学策略设计包括的内容 以 课 堂 为 中 心 的 教 学 设 计 过 程 模 式 前期分析 为什么 目标 是什么 策略 如何做 第一节 教学策略概述  1.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 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 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 2.特点:  具有指示性和灵活性,不具有规定性、刻板性  3.制定依据:  1)从学习目标出发  2)根据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 3)符合学习内容  4)适合教学对象特点  5)考虑当地教学条件的可能性  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 有的情况  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情况下 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论 体系  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 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 4.二种基本教学策略  学习是一系列信息加工过程谁控制信息 加工过程?  教师控制 替代性教学策略  学习者控制 生成性教学策略 替代性策略 supplantive strategies  教师   指明教学目标   组织内容、排序、重点、迁移   提供教学活动   吸引学生注意   较多地为学生加工信息   构建教学环境  优 点:   信息加工强度大   短期内使学生学习较多材料   可带来更集中、有效、可预测的学习结 果   适用先决知识、技能或学习 策略有限的学习者  缺点:  学习者投入智力活动少  信息加工不够深入  缺乏挑战性、刺激性  缺乏个性、独立性和动力 生成性策略 Generative Stratagies  学习者   按自己的需要和风格   形成教学目标   自己组织内容、顺序、重点、迁移   自行决定活动   自己控制信息加工   构建自己的学习环境  优 点:   信息加工深入,学习效果好   激发兴趣、动机   学习策略得到使用、练习与修正   学习结果因人而异、高度个性化  缺 点:   对学生记忆力有较高的要求   成功依赖于学习者拥有策略的宽广度   易导致认知超荷、情绪受挫折 两种教学策略的平衡 替代性策略 减轻认知负荷 生成性策略 提高加工效果 时间、能力、动机 任务紧迫性 认知策略 进一步学习要求 先前知识 第二节 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简介  教学模式:在一定学习理论、教学理论 指导下,根据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 分析,从而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进行 的简要概括  多种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 一、教学模式分类  宏观:教——双主——学  中观:教育(学)模式的历史结构  微观:教育模式的逻辑结构、学科结构 、更多....... 在宏观和中观模 式的指导下,根据学科内容特点和教学 对象特点,选择相应的微观教学模式 二、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程序)  一、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 制度,开创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直观教学  二、赫尔巴特的四段(或五段)教学过程模式  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  联想——使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  系统——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基础上作出概括和总结  方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习题解答、 书面作业等)  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五段) 三、凯洛夫的六环节教学过程 模式 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加 以改造,提出一种新的五段教学论  组织上课(激发学习动机)  复习旧课  提出上课目的、内容和要求  讲授新课  运用巩固  检查巩固  四、杜威学派的探索  “从做中学”  设计教学法 1.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现成的环境, 去引起学生进行设计的动机 2. 师生共同讨论,决定进行设计的目的 3. 依据目的,由学生确定达到目的的行动计 划 4. 学生根据计划自己组织实行 5. 学生对实行的结果进行试验和评价 五、布鲁纳 学科结构中心 认为不应强调增加教材的量,而应按照学科 内容自身的体系结构即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来进行教学,才能有 效地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发现中学 六、布鲁(卢)姆的“掌握学习” 理论  布鲁姆认为,只要能正确运用“掌握学 习”的教学策略(教学与学生的个别需 要和特征联系起来),绝大多数甚至90%以上的学生都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 标的要求  目标中心、评价中学  目标定向—常规授课—形成性测验(揭 示差错)—反馈矫正—再次测评 七、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 1、“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习类型  两种教学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实现有意义学习, 关键是要能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 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反之 ,如不能建立起这种“联系”,不仅“传递— 接受”教学方式将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就是 “发现式教学”也不可能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目 标。 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 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  3、“动机理论”  情感因素  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 力”和“附属内驱力”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八、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 论  “ 最优化”是指要从实际情况的具体 条件出发,确定效果和时耗的双重质 量标准,选定最佳教学方案,按照实 施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进 程,以期达到最大效益,并使每个学 生都能得到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 第三节 各类学习结果的教学 策略  言语信息的教学策略  智力技能的教学策略  态度的教学策略  动作技能的教学策略 1、言语信息的教学策略  提供先行组织者  用逻辑的顺序、或根据有意义的上 下文组织言语信息。  概念图、记忆术 2、智力技能的教学策略 1)关于智力技能的教学理论  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  如: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 如:规则的识记—领会—简用—综用  布鲁纳的发现法 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 氢气球脱手 石块在水中下沉 牙膏盒上浮, 揉成团后下沉 气体中的浮力 液体中的浮力 浮力概念 2)概念的学习  2)概念的学习  方法:  A)呈现概念实例——属性——发现概念  B)呈现概念——属性——举例  注意:  A)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本质  B)突出关键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 C)正例和反例的利用  D)变式,比较  E)具体运用概念  3)规则学习的设计  规则学习的目标水平包括:  知道层次  理解层次  应用层次 规则的类型  关系规则:描绘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的 关系  “ 如果——那么”、“原因——结果”  程序规则: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目标而产 生的一系列步骤  如果某情境含有显著特征 X、 Y、 Z(以 概念的形式)出现,则可执行过程 P  如:求平均数 关系规则的认知过程  辨认情景中多个概念间的关系  判断哪些变量发生变化?变化方向?数 量?  由此带来的变化——理解规则的内在关 系 3、态度的教学策略  直接强化法的教学顺序  对学生表现出学习目标要求的态度行为  直接给予强化  使学生形成学习目标所要求的态度。  间接强化法的教学顺序  让学生了解并相信榜样人物  由榜样人物示范或显示符合学习目标的个人行为  显示或介绍榜样人物受到奖励的后果 4、动作技能的教学策略  认知阶段——讲解示范  分解阶段——单个动作  定位阶段——连锁动作  自动化——熟练动作 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 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 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 因素的总体考虑。  各类学习结果的具体教学程序都可以 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为指导  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集体授课 个别化学习 小组相互作用 集体授课 在一定时 间内向一组学 生单向传递教 学信息 教师讲授 广播、电视播讲 面授与传媒结合 优点:   传统教学形式师生接受   教师熟悉,容易备课   规定时间内呈示较多信息   可有规模效益   教师能随时调整目标内容和节奏 缺点:   教师管理教学活动精确度较低, 有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  学习者易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注意力不易集中   不能照顾个别差异   难以获得深入反馈信息   不宜传授动作技能、高级认知和 情感目标 适用:   导入新课题的目标要求,为学生 指明方向   介绍背景知识或先决知识   系统讲解课题范围内的观点、材料   介绍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   专家演讲、录象等资源 个别化学 习 学习者自主的学习 目标、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资 源、进度时间、空间等方面不同 程度的控制 优点:   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   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得 学习效益,减少差生   培养学习者负责任的好习惯   允许教师花更多时间去关注个别 学生和小组相互作用   适合成年人与在职学习 缺点:   缺少师生、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  学生会感到单调无味   不是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   需要有丰富的和设计良好的 教学资源,投入大   要有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使用要点:   要精心设计开发个别化学习材料 (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作依据)   教师要尽可能多与学生接触、给予 诊断、帮助、激励 小组相互作 用 通过讨论、问答、交流 、完成项目等在师生之间、学生 之间分享教学信息和经验 优点:   有利高层次认知技能的学习   有利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   有利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 见解的能力   有助教师了解学生差异,给予 及时的帮助   有助教师了解教学过程的成效和  缺陷和形成改进教学的意见  缺点 :   教学进度不易控制   教学效果不易保证 使用要点:   小组人数不超过 12人   教师必须作好组织指导工作,有充 分的准备   小组相互作用安排在学生学习有准 备之后   小组相互作用活动方式尽可能多样 化 三种形式达到某种程度平衡 扬长避短、相互弥补、促进学习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19 16:29:0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