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案 第 周
课题: 第 课时 年 月 日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2) 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对一氧化碳毒性的理解,加强安全意识。
(2) 通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课件演示及因操作错误导致实验失败的教训,
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
(3) 通过讨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尾气的处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主动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
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一氧化碳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的探究,懂得要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看待问
题;培养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
(2) 关注与一氧化碳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美化环境献计献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应有教学过程的一般环节,如预习检测、复习训练、目标揭示、
内容新授、教学小结、作业布置等,并且必须有内容设计、训练设计、方法
设计、板书设计。)
教师个人修
改意见
教 学
流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 忆
旧
知
识
提问;我们学习了
二氧化碳的性
质和用途,你
们知道碳的其
他氧化物吗?
讨论交流 复习知识,引出课
题
可以首先提
问:煤
炉上层
火焰是
什么颜
色的?
是煤炭
在燃烧
吗?你
知道是
什么气
体在燃
烧吗?
分析一氧化碳和二
氧化碳分子结
构上的不同点
和相同点。
讨论交流、得
出结果。
以结构决定性质为
突破口,提高
学生的科学素
养。
它们都是有碳、氧
元素组成,这
意味它们的性
质也相同?
产生疑问、大
胆设想。
让学生带者疑问去
接受新知识。
实 验
探
究
课
件
演
示
一氧化碳是煤气的
主要成分,煤
气泄露可能会
引起中毒,因
此,一氧化碳
是一种有毒气
体。
体会一氧化
碳 和 二
氧 化 碳
性 质 上
的 第 一
个 不 同
点。
引起一氧化碳和二
氧化碳毒性的
重视,并了解
一氧化碳的毒
性的原因。
出示一小瓶一氧化
碳,观察并探
究其物理性质
边讨论、边探
究、边汇
报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
究能力。
一氧化碳为什么有
毒呢?
学生回答 复习旧知识
课 件
演
示
这个实验说明一氧
化碳的可燃性,
观察燃烧的现
象和燃烧的产
物。
学生上台操
作 , 其
他 学 生
观察
防止一氧化碳污染
教室
提问:
1. 如何鉴别一氧
化碳和氢气?
2. 一氧化碳是一
种无色无味有
毒的可燃气体,
分组讨论、交
流 , 得
出答案
掌握知识并解决实
际问题,主动
参与社会决策。
引导学生自
己设计
实验
是煤气的主要
成分,为了让
人知道是否泄
露,可采取什
么措施?
3. 一旦发生泄漏,
怎么办?
4. 煤炉中发生了
哪些反应?写
出有关化学方
程式;可以怎
样防止一氧化
碳中毒?
课 件
演
示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
铜
学生上台操
作 , 其
余 学 生
观 察 并
分 析 原
因。
让学生在有惊无险
的爆炸声中体
验实验应规范
操作,懂得可
燃性气体(粉
尘)的使用方
法。
小 组
讨
论
形
成
共
识
1. 为什么先通一
氧化碳后加热?
2. 氧化铜的颜色
为什么回变化?
体现了一氧化
碳的什么性质?
3. 盛放澄清石灰
水的试管中会
出现什么现象?
它起什么作用?
4. 左边的酒精灯
有何作用?还
有什么方法?
讨论交流、发
言。
1. 使学生能透过现
象看本质。
2. 培养学生的安全
意识、环保意识、
节能意识。
3. 使学生不拘于书
本,大胆创新、
不断改进。
学 以
致
用
体 验
成
1. 回家调查你们
周围使用煤气
或煤炉的用户,
寻找安全隐患,
帮助他们设计
改进的方案。
思考、讨论、
交流
通过讨论得出结果,
体验讨论式学
习的好处,享
受成功的喜悦,
也培养了学生
综合分析问题
功 2. 发生一氧化碳
中毒,应如何
急救?
的能力。
五、教后感
上性质实验课。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容易,总的来
讲,学生知识掌握的教好,课堂气氛也很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