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1 11:31:30
[原创]论文\兴趣 体验 感悟 六年级.doc(29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兴趣 体验 感悟 ——谈谈个性化阅读 江西省南康市唐江红旗小学 黄祥英 随着作文个性化实验研究的深入发展,阅读个性化成了摆在我 们实验教师面前的又一课题。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 特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 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取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要 求教师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 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 张扬个性的舞台。 一、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语文新大纲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 增加阅读量。” 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对于少量精品文 章的精讲与精读,一个星期就只让学生读很少的几篇文章,这与现 代语文的特点不相符合。我们知道,人类现在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 社会,报刊和因特网上每天充斥着惊人的信息。阅读作为一种现代生 活的方式,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手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人们 快速浏览信息,处理信息,在阅读中获取新知识。我认为,要实施个 性化阅读,大量阅读是前提。一要加大课堂内的阅读量。在进行阅读 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要敢 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 分地阅读。比如,教师在进行一篇文章的教学时,可以同时选择几篇 同类或观点相反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批判,学会同 中求异,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来体验和创造。二要加大课外阅读量, 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勤做读书笔记,在条件允许 的地方,要鼓励学生上网阅读信息。 当然,阅读既具有开放性的一面,又具有选择性的一面。如果让 学生放任自由去阅读课外读物,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有一定影响; 如果对课外读物的内容控制得太死板,又会使学生丧失阅读的自主 权。因而,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内容时,应该注意学生的阅读心理, 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摸清学生的阅读取向,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兴趣推荐书目。阅读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激发学 生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引发共鸣。 二、尊重阅读体验,陶冶学生情操。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 文本的交流上。加拿大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在《全球化与后现 代教育学》一书中利用阐释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解释,他认为“阅读 世界,将世界铭刻在心,要求人们与世界协调或者说倾听世界,并 要求大家听从生活最深处的共鸣。”可见阅读活动是以对话为基础的, 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 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 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 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 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对于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 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 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鼓励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 感知,整体把握,而不是去刻意地寻找关键词和中心句。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 产生一些个人的独特体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其中不免会 有一些荒谬之处。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应怎样对待呢?我觉得, 教师对于学生所有的体验,都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 一些交流。否则,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强调个性化阅读,首先教师 要在语文教学观上实现根本的改变,要把过去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 方式变为自主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绝对权威角色变为合 作伙伴角色。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和教师进行交流,敢于表现自我, 张扬自我的个性。 要使学生的个性体验能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一般采用讨论 的方式来展开。当然,讨论并不是毫无目的地随便让学生讲,讨论需 要精心的设计和组织。教师在设计阅读课的讨论时,首先要考虑本班 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注意在每个小组中安排几个能主 动发言的学生,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 会。另外,对于讨论的题目和内容要精心设计,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 相吻合。同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要以鼓励为主。只有这 样,讨论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学生才能在讨论中真正畅所欲言,充 分表达。 三、发展阅读思维,树立探究意识。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 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 的超越,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 感悟。这种创意的感悟过程就是探究的开始。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蕴, 它具有含蓄、多元的特点,因读者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等不 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要用同一把尺子去度量人物和事情,要张扬自 己的个性,积极思维,多元解读,勇于交流,让思维的灵光不断闪 烁。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主要内容, 理清条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诸葛亮足 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 生性多疑。由于学生已经和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在交流时,有的就 提出:“鲁肃并不忠厚,也不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 瑜撒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说出来,而且明明知道周瑜在设计陷 害诸葛亮,却没有将实情告诉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 要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试想,没有 对文本的充分感悟,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 总之,个性化阅读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立地、 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发表自 己独到的见解,让个性在阅读中张扬。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1 11:32:4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