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1 11:31:39
[原创]2006届北大附中深圳分校高三数学模拟试卷一 .ppt(6.86M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课件
2017年4月21日 2006 届北大附中深圳分校 高三数学模拟试卷一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 高三数学组 倪 杰 第Ⅰ卷(选择题 共 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5分,共 10小题,共 50分) 1.圆 x2+y2+8x-4y=0与圆 x2+y2=20关于直线 y=kx+b对 称,则 k与 b的值分别等于 A. k=-2,, b=5 B. k=2, b=5 C. k=2, b=- 5 D. k=-2, b=-52. 等差数列 {an}的通项公式是 an =2n+1,其前 n项和 为 Sn , 则数列 的前 10项和为 A. 75 B. 70 C. 120 D. 100 { }nSn B A C. cos( )2 6 xA y   . cos( )2 3 xB y   2. cos(2 )3C y x   2. cos(2 )3D y x   3 3.先将 y=f(x)的图象沿 x轴向右平移 个单位,再 将图象上每一个点的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2倍,而保 持它们的纵坐标不变,得到的曲线与 y=cosx的图象 相同,则 y=f(x)是 4.已知直线 m、 n和平面 α,则 m n∥ 的一个必要不充 分条件是 A. m α ∥ , n α B∥ . m⊥α , n α⊥ C. m α ∥ , nα D. m 、 n与 α成等角5.函数 f(x)=log3x2在其定义域上单调递减,且值域为 [2,4] , 则它的反函数的值域是 A. [-3,9] B. [-9, 3] C. [-9,-3] D. [3,9] 1 3n nS a lim nn S4 3 7.无穷数列 {an}中, a1=2,其前 n项和为 Sn.当 n≥2 , n N∈ +时, ,则 等于 A. 0 B. C. -2 D. 3 6.函数 f(x)满足 : f(x+2)=-f(x) (x R),∈ 则下列结论正确 的是 A. f(x)的图象关于直线 x=1 对称 B. f(x)的图象关于点( 1, 0)对称 C.函数 y=f(x+1) 是奇函数 D.函数 f(x)周期函 数 D C D A { | }2 a bx b x   { | }x ab x a  { | }x b x ab  8. 已知 a>b>0,全集 U=R,集合 M= , N= , P= ,则 P与 M、 N 的关系为 A. P= (CUM) ∩N B. P=M∩(CUN) C. P=M∩N D. P=M∪N 2sin cos 2A A  1 3,2 2 9. A 为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且 ,则 sin2A与 cos2A 的值依次为 A . B. C. D.1 3,2 2 1 3,2 2  1 3,2 22 2 2 2 2 2 2 210. 1 ( 0) 1 ( 0, 0)x y x ya b m na b m n       已知椭圆与双曲线 1 3 2 2 有相同的焦点 (-c,0)和 (c,0).若 c是 a 与 m的等比中 项, n2是 m2与 c2的等差中项,则椭圆的离心率等于 A . B. C. D. 3 3 1 2 B C B 1.不等式 t2-2at≥0对所有 a [-1,1]∈ 都成立,则 t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右图所示的流程图是将一 系列指令和问题用框图的形 式排列而成,箭头说明下一 步是到哪一个框图 . 阅读这 个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0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小题;每小题 5分,共 20分) 若 a<b<c,则输出的数是 ___. 2 3 1 31( )2若 a= , b= , c=log32,则 输出的数是 . (用字母 a、 b、 c填空) c b ( -∞,- 2]∪{0}∪[2 , +∞) 开始 输入 a,b,c 输出 c b>c 吗 ? 否 否 a>b 且 a>c 吗 ? 是 是 输出 a 输出 b 结果 关注探究性学习 !a≈0.6667,b≈0.7937,c≈0.6308 13. 点 A、 B、 C是表面积为 48π的球 O表面上的三 点,且每两点间的球面距离都等于 ,则三棱锥 O– ABC的体积等于 _____. 2 3 3  1 0)4y x xx  ( 3sin(2 ) 23y x    14. 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 函数 的值域是 [1,+∞) ; ② 平面内的动点 P到点 F(-2,3)和到直线 l :2x+y+1=0 的距离相等,则 P的轨迹是抛物线; ③ 直线与平面 α相交于点 B,且 AB与 α内相交于 C 的三条互不重合的直线 CD、 CE、 CF所成的角相 等,则 AB⊥α; ④ 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是 π . 其中正确的命题的编号是 _______. 2 6 ③ 、④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 A B C O O1 D 由题设知 O–ABC是 正四面体且 R2=12=OA2 点 P在直线 l 上则为假命题 α L A CB P O F D E ③ 如图 ,OA、 OB、 OC是平面 α内不共线的三条射线, P为空 间一点且 ∠ POA= POB= POC∠ ∠ ,则 PO ⊥ α. ④ y=3sin(2x+  ) - 2   3  x y o 5 6  3  12  6  3 7 12  -2 y=3sin(2x+  )    3  由 OP ED,OP EF,⊥ ⊥ 得 PO ⊥ α y=|3sin(2x+  ) – 2|   3  11 6  最小正周期仍是 π 3 , tan tan tan tan tan tan2 3 3b A C A C      15.( 12分)在△ ABC中,内角 A、 B、 C的对边分 别为 a、 b、 c .其中 ( 1)求角 B的大小;( 2)求 a+c的取值范围. 三、解答题:(共 6小题,共 80分) tan tan tan tan tan tan3 3A C A C    解: (1) 由 tan tan tan (1 tan tan )3A C A C    得 可知 1-tanAtanC≠0,否则有, tanAtanC=1, tanA+tanC=0 , 互相矛盾. 2分tan tan tan tan( ) 3,1 tan tan 3 A C A CA C        而 0<A+C<π,所以 2 ,3 .3C BA     1分 5分 ( 2)由正弦定理有, 3 2 1,sin sin sin sin 3 a c b A C B     方法一 2sin , sin sin( ),3a A c C A    2 3 3sin sin( ) sin cos 3 sin( ),3 2 2 6a c A A A A A          2 5 10 , , sin( ) 1.3 6 6 6 2 6A A A            于是 则 a+c的取值范围是 : 3( , 3].2 ( 2 )正弦定理 : 2 .sin sin sin a c b RA C B   ( 1 )余弦定理 : a2=b2+c2- 2bc·cosA 您记住正、余弦定理了吗? 方法二 22 2 2 3( ) 2 14cos .2 2 2 a c aca c bB ac ac       2 23 3( ) 3 3( ) ,4 4 2 a ca c ac      2 3 33, a( c>b= , <a c< 3.2) 23 ca c a      又故+ 2 2( ) ( )2 1 x x a af x x R    1 2 1( ) log xf x k   16.(13分)设 a R∈ , 函数 是 奇函数 ,( 1)求常数 a的值; ( 2)实数 k>0,, f -1(x)是函数 f(x)的反函数,解关 于 x的 不等式解: (1) f(x)为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 x R∈ , f(x)+f(-x)=0 都成立. 1 分 2 2 2 2 2 2( ) ( ) 2 1 2 1 2 1( 2)2 2 22 1 x x x x x x x x a a a a a af x f x a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即 2a-2=0 恒成立,∴ a=1 5分 (2) 函数 f(x)的定义域是 R. 2 1 2( ) 1 ,2 1 2 1 x x xf x     可得 f(x)的值域为 (-1,1) . 6分 2 1 1, 22 1 1 x x x yy y    由得, 1 2 1( ) log ( 1 1)1 xf x xx     从而得, 8分 小技巧 :可由 f(0)=0,求出 a=1. 2 2 1 1log log .1 x x x k  则原不等式为 1 1 1 0 1 1 1 x x k x x x k           1 1 1 11 1x> 1 x xx k x k             由 k>0及函数 y=log2x单调递增知,不等式等价于 10分 当 0<k<2时, -1<1- k <1,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1-k,1) ; 11分 当 k≥2时, 1-k≤1,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1,1) . 13分 解不等 式 需要熟 练 证不等 式 需要技 巧 -1 11 -k x 17.( 13分)我国是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之一,各 地采用了价格调控等手段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某 市用水收费的方法是:水费 = 基本费 + 超额费 + 定 额损耗费. 若每月用水量不超过最低限量 a m3时,只付基本费 8 元和每月的定额损耗费 c元;若用水量超过 a m3时, 除了付同上的基本费和定额损耗费外,超过部分每 1 m3付 b元的超额费.已知每户每月的定额损耗费不超 过 5元. 该市一家庭今年一季度的用水量和支付费用见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求 a、 b、 c.月份 用水量( m3) 水费(元) 1 9 9 2 15 19 3 22 33 解:设月用水量为 x m3,当月支付费用为 y元,则 8 (0 ) (1) 8 ( ) ( ) (2) c x ay b x a c x a        由题知, 0<c≤5 8+c≤ 13∴ 从表中知, 2月、 3月的费用均大于 13元,故用水量 15、 22 m3均大于最低限量 a m3,将 x=15、 x=22分 别代入上述 (2)19 8 (15 ) 2,33 8 (22 ) b a c bb a c           可得 ∴ 2a=c+19 (3) 7分 6分 若 1月份用水量 9 m3超过最低限量 a m3 ,即 a>9,将 x=9代入上述( 2)式中得 9=8+2 (9-a)+c 得 2a=c+17 ,这与( 3)式矛盾 , 10分 4分 3分 因此 1月份的付款应为: 8+c=9, c=1 11分 故 a=10,b=2,c=1 12分 答: a=10,b=2,c=1. 13分 节约用 水光荣 ! 18.( 14分)如图,棱柱 ABCD–A1B1C1D1的所有棱长 都等于 2,∠ ABC=600,平面 A A1C1C⊥平面 ABCD, ∠ A1AC=600. (1) 求二面角 D–A1A–C的大小; (2) 求 点 B1到平面 A1ADD1的距离; (3)在直线 CC1上是否 存在点 P,使 BP // 平面 DA1C1?若存在,求出点 P的 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D C B A D1 C1B1 A1 解:( 1)在平面 ABCD 上, AB=BC=CD=DA=2 ∴ 四边形 ABCD为菱 形 , BD AC,∴ ⊥ ∵ 平面 A A1C1C⊥平面 ABCD ∴BD⊥平面 A A1C1C,设 AC∩BD=O,过 O作 OE AA⊥ 1于 E点 ,连结 DE,由三垂线定理 有, AA1 DE⊥ , 则∠ DEO为二面角 D–A1A–C 的平面角 2分 O E D C B A D1 C1B1 A1 O E 在 Rt AEO△ 中, 3sin 1 sin 60 ,2OE AO EAO      在 Rt DEO△ 中, 3tan 2,3 2 DODEO EO    ∴ 二面角 D–A1A–C的大小为 arctan2 5 分 ∴∠DEO=arctan2 4分 在菱形 ABCD中, AB=2 ,∠ ABC=600 , AC=AB=BC=2 , AO=1,∴ ∴ DO=2 2 3.AB AO  ( 2)连结 A1O、 A1B.由于 B1B //平面 A1A DD1, 所以 B、 B1到平面 A1A DD1的距离相等,设点 B到平 面 A1A DD1的距离等于 h. 在△ AA1 O中,2 2 2 1 1 12 cos6014 1 2 2 1 32 AO A A AO A A AO            , ∴ A1O2+AO2=A1A 2,∴ A1O AO⊥而平面 A A1C1C⊥平面 ABCD ∴A1O⊥平面 ABC 7 分由上述第( 1)问有, ED A⊥ 1A1且 1 2 2 1 3 15 1 1 15 153 , 2 .4 2 2 2 2 2A DAED EO DO S A A ED          9分 10 分 D C B A D1 C1B1 A1 O E 1 1 1 2 3 32 2ABDS AO BD      又, 1 1 1 1 1 1 3 3B A DA A ABD A DA ABDV V S h S AO      由,有, ( 3)存在这样的点 P, 连结 B1C.∵ A1B1 AB DC ∴ 四边形 A1B1CD 为平行 四边形 ∴ A1D// B1C 12 分 // // //// 在 C1C的延长线上取点 P, 使 C1C=CP,连结 BP, 因 B1B C1C , ∴B1B CP ∴ 四边形 BB1CP为平行四边形, ∴ BP//B1C , BP//A∴ 1D , 则有 BP // 平面 DA1C1 14 分注:本题的侧棱长为 2是一个多余的条件 ,其作为已知可以减少向量坐标解法的 运算量 . D C B A D1 C1 B1 A1 P 1 1 3 2 153 515 2 ABD A DA Sh AOS        , 2 15 .5即点 B1到平面 A1ADD1的距离等于 2 55 5OM ON OM  uuuur uuur uuuur , 19.( 14分)在直角坐标平面上, O为原点, M为动 点, 过点 M作 MM1 y⊥ 轴于 M1,过 N 作 NN1 x⊥ 轴于点 N1, OT=M1M+N1M记点 T的轨迹为曲 线 C,点 A( 5, 0)、 B( 1, 0),过点 A作直 线 l交曲线 C于两个不同的点 P、 Q(点 Q在 A与 P 之间) .(Ⅰ)求曲线 C的方程 ;(Ⅱ)证明不存在 直线 l,使得 |BP|=|BQ|;(Ⅲ)过点 P作 y轴的平行 线与曲线 C的另一交点为 S, 若 AP=tAQ,证明 : SB=tBQ, . B A N1 M1 51 N M y xO ( 1)解:设点 T的坐标为 (x,y), 点 M的 坐 标为 (x′,y′), 则 M1的坐标为 (0, y′)2 5 2 5 ( ', '),5 5 2 5 2 5( ', '),5 5 ON OM x y N x y  uuur uuuur 所以 1 1 2 5( ',0), (0, '),5M M x N N y  uuuuur uuuur2 5( ',0)5 x∴N1的坐标为 1 1 2 5, ( , ) ( ',0) (0, '),5OT M M N N x y x y    uuur uuuuur uuuur 由有 ' 2 5 '5 x x y y   5' ' ,2x x y y  由此得 5OM uuuur 2 2' ' 5x y  2 25( ) 5.2x y 由 有 ∴2 2 15 4 x y  即 为所求的方程.曲线 C为椭圆 . 4分 (2)证:点 A( 5, 0)在曲线 C即椭圆的外部,当直 线 l 的斜率不存在时,直线 l 与椭圆 C无交点,所以 直线 l 斜率存在,并设为 k.直线 l 的方程为 : y=k(x- 5) 5分2 2 15 4 ( 5) x y y k x      由方程 , 得 (5k2+4)x2-50k2x+125k2-20=0 6 分 5 5 5 5k   依题意 △ = 20 (16-80k2)>0 ,得 7分 2 2 1 2 1 2 02 2 50 25, .5 4 2 5 4 x xk kx x xk k     则 , 当 时,设交点 P(x1,y1),Q (x2,y2), , PQ的中点 为 R (x0,y0), 5 5 5 5k   8分 2 0 0 2 2 25 20( 5) ( 5) ,5 4 5 4 k ky k x k k k      又 |BP|=|BQ|→BR l→k k⊥ BR=-1 22 2 2 2 2 2 20 205 4 1 20 20 425 4 201 5 4 BR k kkk k k k kk k k           但 20k2=20k2-4不可能成立 , 所以不存在直线 l 使得 |BP|=|BQ| . 10分( 3)证明:由题有 S(x1,-y1), 1 1 2 2( 5, ), ( 5, )AP x y AQ x y    uuur uuur 则有方程组 1 2 1 2 2 2 1 1 2 2 2 2 5 ( 5), (1) , (2) 1, (3)5 4 1. (4)5 4 x t x y ty x y x y         11分 9分 将( 2)、( 5)代入( 3)有 4[t(x2-5)+5]2+5t2y22=20 整理并将( 4)、( 5 )代入得 (t2-1)+2(1-t)tx2+5(1- t)2=0 由( 1)得: x1= t (x2-5)+5 (5) 2 3 2 .tx t 易知 t>1,解得 12分 1 1 1 1 2 2(1, 0), ( , ), (1 , ), ( 1, )B S x y SB x y BQ x y     uur uuur 因故, 2 2 2(1 ( 5) 5 ( 1),0) ( 4 (2 6),0)6 4( 4 ( 6),0) (0,0) t x t x t x tt t                SB tBQuur uuur故 1 1 2 2 1 2 1 2(1 , ) ( 1, ) (1 ( 1), )SB tBQ x y t x y x t x y ty          uur uuur 14分 20.( 14分)数列 {an}的各项均为正值, a1=1,对任 意 n N∈ +, an+12-1=4 an(an+1), bn =log2(an+1)都成立. (Ⅰ)求数列 {an}、 {bn}的通项公式; (Ⅱ)当 k>7且 k N∈ +时,证明对任意 n N∈ +都有 成立 1 2 1 1 1 1 1 3 2n n n nkb b b b       L (1)解: an+12-1=4an(an+1)得 (an+1+2an+1) (an+1-2an-1)=0 2 分数列 {an}的各项为正值, an+1+2an+1>0, an+1=2an+1 3分 ∴an+1+1=2(an+1) 4分 又 a1+1≠0, ∴数列 {an+1}为等比数列 . 6分∴an +1=( a1+1) 2 n-1=2 n ,an=2n-1, 即 :数列 {an}的通项公式为 an=2n-1 . 7分bn=log2(2n-1+1)=n 8分 1 2 1 1 1 1 1 1 1 1 12 1 2 1n n n nk S b b b b n n n nk              L L()设 1 1 1 1 1 1 1 12 ( ) ( ) ( ) ( )1 1 2 2 3 1S n nk n nk n nk nk n              L (★) 10分1 1 1 1 1 1 1 4( )( ) 4 2 0 0 .x y x yx y x y xy x y x y          又(,) 当且仅当 x=y 时等号成立. 12分 上述(★)式中, k>7, n>o, n+1,n+2, … ,nk-1全为正, 所以 4 4 4 4 4 ( 1)2 1 1 2 2 3 1 1 n kS n nk n nk n nk nk n n nk                 L 2( 1) 2( 1) 2 2 32(1 ) 2(1 ) ,1 1 1 7 1 21 k kS k kk n            14分 斗奋 奋斗者不一定成功 , 不奋斗者一定不 成功 ! 教师寄语 :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1 11:32:3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