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参考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
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
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
力。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条理、有重点、抓
住特点准确运用词语运行描述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
文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学习生字、词。
(二)了解课文各自然段段意。
(三)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理解长城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二)体会观察点不同,观察到的景物也就不同,从而学习课文观察事物
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
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
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
(1)拼生字读新词。
(提示:注意“魄”p^、“屯”t*n的读音。)
(2)组词。
(提示:注意“魄”写时不要丢掉右边的“厶”。“峪”右边不要写成
“谷”。)
2.检查读课文。
指名四人按自然段读课文。
(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
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1.说出课文各自然段段意,学生说后教师归纳各自然段段意。
2.学习第1、2自然段。
教师指导观察图,让学生感受画面,体会课文的表述。
请同学们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看第一幅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进行重点观察。)
(2)看第二幅图,说出你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认识事物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
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内容的方法。)
(3)从两幅图观察到的不同景物,说说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两幅图
各表现事物什么不同的特点?
(提示:第一幅图观察点在远处,即在长城外;第二幅图观察点在长城上。
第一幅着重表现长城的“长”;第二幅图着重表现长城的“高大坚固”。)
3.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
描述事物特点的。)
(四)作业。
1.复习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体会作者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
(二)联系上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
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2自然段,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
固。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
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
(回忆上节课学习第1、2段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复述时用
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三)学习第3段。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默读这三句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
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提示:要重点体会“站在”、“踏着”、“扶着”、“想起”这四个动词的
作用,明白这是作者触景生情而自然展开的联想。)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
里长城。”
(提示:“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凝结成的。为什么呢?因为:①条石多,多到“数不清”;②条石重,每块“有
两三千斤重”;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④山
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
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齐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第4段。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提示:因为: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③长城
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
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齐读课文第3、4段。
(六)指导背诵。
(背诵方法提示: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
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小资料】
山海关 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 15公里
处。建于明朝。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是东北、华北间的咽喉要
冲。
嘉峪关 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是万里长城的终点。建于明朝。嘉峪关南
面是祁连山,北面是龙首山、马鬃山,两侧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地势非常险要,
自古就是军事重地。
八达岭 位于北京市西北延庆县南部,修筑在军都山峰上。建于明朝,距
今有 600多年的历史。八达岭四通八达,自古就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
哨。八达岭关城从东向西相距63.9米,长城平均高度为 7.5米,底部宽6.5米,
上部宽5.8米。用整齐巨大的城砖砌成城体外壳。下部是条石台基,上砌砖墙,
墙身内填满碎石和黄土,墙顶地面铺着方砖,宽 4.5米,城墙内侧为宇墙,外
侧为垛墙。垛墙上方有垛口,高1.7米。垛口上部有一个洞,约一人高,可向外
了望;下部有一个向下倾斜的洞,是用来射击的。垛口与垛口之间约半米,是做
投石用的。可见垛口的作用既可以隐身防敌,又可以射击进攻。为了防御进攻,
许多堡垒式的城台建筑在山脊高处、城墙的险要处和转角处。八达岭地区海拔千
米,是长城的代表,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