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 参考教案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烤、灌、焰、烘、填。
2.新词:烤鹅、灌进来、火焰、填满、暖烘烘。
3.理解重点句。
(1)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
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
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
深切同情及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
者合理的想象是文章的重点。
(二)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都将采取有感情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同位讨论,前后讨论,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三)听录音,看挂图,加强朗读练习。
(四)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掌握破折号的用法。
(二)整体感知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全篇采取合理的想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
会制度的罪恶及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闪烁:发出光亮。
灵魂:本课指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身上的东西。
圣诞树:西方风俗中庆祝圣诞节用蜡烛、玩具、纸花装饰起来的塔形常绿树。
正音:当(d1ng)摇篮 挣(zh8ng)到钱 暖和(huo)
簿(b2o)纱 喷(p8n)香 擦着(zh2o)
形近字:考( )罐( )哄( )真( )
烤( )灌( )烘( )填( )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都一定读过许多童话故事,记不记得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今天,
我们就学习著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童话这种体裁。本文的作者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
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
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闪烁着民主思想的锋芒,流露出
人道主义的精华。他的作品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童话是运用想象、幻想和夸张等手法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
教育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有奇妙的幻想,常采用拟人、夸张和反
复的表现手法;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语言儿童化。
(3)自读课文,说出课文大意,同位讨论交流。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1-4自然段)讲大年夜小女孩由于没有卖掉一根火柴,不敢回家,
流浪街头。
第二段(5-10自然段)讲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出现的一次次幻景。
第三段(11—12自然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4.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①指读第一段,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当时的天气怎样?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
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样描写勾画出一幅悲惨的图画,烘托出一种凄凉冷清的景
象。)
②默读第一段,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
写,用笔在书文中标出,并讨论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
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
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
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③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
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
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运用对比烘托人物
(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6.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7.教师巡视,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二段,默读思考
课文写了几次擦火柴,出现了几次幻景?
1.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1)按“现实—幻想—现实”分层。
(2)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怎么理解?
(3)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
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
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
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最后细读,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擦火
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自学汇报,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
柴
现实 幻景 说明 现实
第一次 寒冷 火炉 渴望温暖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 饥饿 烤鹅 渴望食物 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 孤独 圣诞树 渴望快乐 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 痛苦 奶奶 渴望幸福 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这些幻
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
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
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第三段
1.读后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
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
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
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段,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
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位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3.学习表述。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
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
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
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
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孩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
女孩的可怜凄凉。
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
(四)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
的罪恶,我们学习此文除了对小女孩及所有像小女孩一样的人寄予同情之外还
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出贡献。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第四题词语。
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
七、板书设计
7 卖火柴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