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1 12:20:37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八年级.ppt(486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课件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介绍 阿西莫夫,出生在苏联斯摩棱斯克 附近的彼得罗维奇小镇。他自小喜欢读 科幻小说, 15岁时写就过一篇科幻小 说,同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 18岁那 年,即 1938 年,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 说《偷乘飞船的人》。二次大战后,阿 西莫夫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1949 年获博士学位。 1955 年阿西莫夫 升任波士顿大学副教授。 1958 年阿西 莫夫辞去了波士顿大学的教职,成了职 业作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 至今已有 300 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 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主题思想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 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 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 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 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 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 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 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 构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 1至第 4自然段),提出关于 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 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 2和第 3 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 “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 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 “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 灭绝,支持“撞击说”。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 构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 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 内容。 第二部分(第 2~ 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 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 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 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 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说明顺序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 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 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 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说明方法-举例子 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 自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为 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 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 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 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 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 法严谨。 说明方法-作比较 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 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 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 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 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 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 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 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说明方法-打比方 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 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 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 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制 作 2004.3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1 12:21:0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