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琐 忆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人方法。
(二)理解本文琐而有纲,琐而有序的结构特点。
(三)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四)认识和学习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开头说:“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
部人格的体现。”这句话中“写照”与“体现”两个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分析:“写照”就是画像,鲁迅先生给自己画了个像,是指形象而言;
“体现”就是某一事物具体地表现出某一种精神,是就精神而言。
(二)“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这句话应怎样理
解?
分析:“意料之中”,作者曾写过杂文,都被“叭儿狗”误认为是鲁迅的
作品而使鲁迅受到攻击,为此,作者心里深感不安,“想见而又不敢去见”鲁
迅。一次与鲁迅不期而遇时,鲁迅果然说:“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
作者认为确实要“挨他几下了”。
“意料之外”,鲁迅不但没有训斥作者,反而与他亲切交谈,笑起来了,
与作者原来的想法完全相反。这段文字恰当地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生动地表现了鲁迅的亲切热情,平易近人,敌人的造谣不驳自败。
(三)作者在谈到自己和鲁迅先生多次交往的过程中描写了鲁迅先生的肖
像,即“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这段
肖像描写,写出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性格与精神?
分析:表现出一位坚定、沉着、勇敢、顽强的战士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这段白描式的肖像描写,运用移就和象征手法,借头发的形像,表
现鲁迅倔强的性格,不屈的斗争精神,它穿插在写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的章节中,
目的是写“平易近人”,却着力写他的“倔强”,这不矛盾吗?
分析:作者紧接着写道:“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平易近人”,“能憎,才
能爱”就是解答,说明鲁迅先生平易近人,并不是由他个人的性格所决定的,
而是由于他是站在培养同反动派进行斗争的青年力量的高度来接近、关怀青年的
揭示了鲁迅先生“俯首”精神的阶级内涵和时代特点,是鲁迅先生思想成熟的
一个重要标志。
(五)狮子、猪、羊、小溪、烂泥塘各比喻什么?引用鲁迅先生这两段话有什
么作用?
分析:狮子喻强大的国家,猪羊喻弱小的国家,小溪喻青年,烂泥塘喻夸
夸其谈的学者。通过比喻,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弱,
经济落后的情况下,自夸国大是极其危险的。青年人单纯、热情,虽阅历浅薄,
但积极向上,比夸夸其谈的学者故弄玄虚,借以吓人要好得多。同时,有力地证
明鲁迅先生对青年谈话重在言传身教,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是一贯的。
(六)本文是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什么题目取名为“琐忆”?
分析:本文选择的材料,一是“小”,二是“多”,故叫“琐”;本文选
择的材料,又是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因此叫“忆”,给人以亲切感。
同时又告诉我们,本文选材的意图是以小见大,通过这些“琐”事,表现
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在选材、组材上做到琐而有纲,琐而有序。
(七)文章一开头就引了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分析:全文围绕这两句话写了七件事,可见这两句诗为选材定了标准,使
零散的琐事有一个围绕的中心,一个鲜明的贯穿线索。作者在引用这两句诗之后
马上说:“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为塑造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定了基调,所以,这两句诗是全文的纲。
(八)本文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和抒情,在记叙中夹入一些称颂鲁迅先
生的富有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请找出来,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分析:如开头引用两句诗后对两句诗的评价,起到点明题旨的作用;有关
鲁迅是否“不易接近”的议论,为写第一次见面作了铺垫;对于鲁迅先生“思
想成熟”的抒情性的议论,不仅深化了“平易近人”的内容,而且深入到有关
鲁迅思想发展的探索,揭示了他“俯首”精神的阶级内涵和时代特点;第二部
分开头的抒情性的议论,把对“横眉冷对”的叙述集中到战斗风格上来,并深
化了对“战斗风格”的认识,然后过渡到写鲁迅先生的谈话;最后一自然段的
抒情,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激、热爱、怀念之情。这些抒情议论,能使主题
阐发得更集中,更明确,而且还有利于各部分的衔接和过渡,如果把这些抒情
议论抽掉,全文就只剩下几件琐碎的事了。
(九)本文除了第 9自然段肖像描写外,还有几处适当地穿插了对鲁迅的
外貌和举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写鲁迅解剖自己思想变化时,穿
插了肖像描写:“鲁迅先生沉默了,眼睛望着远方。”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现实的
深切忧虑和对青年的深切希望。
写到鲁迅揭露敌人“对外屈服,对内束手”时,穿插了动作描写:“鲁迅
先生站起身,在屋子里踱了几步,转身扶住椅背,立定了。”逼真地写出了鲁迅
在敌人面前的“居高临下”,“从容不迫”,表现了对敌人的极端蔑视。
作者多次描写了鲁迅的外貌和举止,能使读者如见其人,更形象地写出了
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学过唐 写的一篇散文,文章的题目和主要内容谁还记得?
明确:《同志的信任》,文章的中心内容是方志敏烈士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监
狱中,在就义前托人把他用米汤写的一封信和一束文稿,交给从来没有见过面
的鲁迅先生,要求鲁迅先生设法把这一束文稿转交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表示了一个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对鲁迅先生的无限信任,从而高度赞扬了鲁
迅先生的伟大品格。
《琐忆》,是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七次谈话,通
过这些日常的对话和独白,使鲁迅先生深邃的思想,闪光的智慧和崇高的精神
得到比较充分的显现。
(二)检查预习情况,请同学根据自己做的读书卡片讲出鲁迅七次谈话的
内容。
明确:鲁迅七次谈话内容:
(1)代人挨骂;
(2)批评自夸“地大物博”者;
(3)鼓励自惭浅薄者;
(4)替人补靴与进化论;
(5)攀附阔佬的故事;
(6)抨击禁止男女同泳;
(7)“皇帝免冠”。
(三)提问:这七次谈话很分散,内容不一,作者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成
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篇文章的重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文章开头引用了鲁迅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指出这是鲁迅先生的写照,也是他的人格的体现。这是全文
的纲,也是全文的线索,把要写的材料都统率起来。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这两句诗的出处和含义。这是鲁迅 1932年写的七
律《自嘲》中的两句。原文是:(用投影机显示)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一生忠诚为人民服务,对敌人坚决斗争的精神,赞扬备
至,对这两句诗作了很好的解释,可供我们参考。他曾说:“鲁迅的两句诗‘横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
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
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
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课文里鲁迅前四次谈话表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体现了鲁迅
对青年的关怀、爱护和帮助;后三次谈话着重表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
体现了他对敌斗争的坚决,体现了他的战斗风格。两个侧面合起来表现了鲁迅的
伟大人格。从整体看着重表现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前四次谈话固然是这样
后三次谈话虽然说的是对敌斗争的事,但作者还是强调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教
育,使人感受到鲁迅对青年的关心爱护。
(四)老师提示:每一次谈话都是谈一些小事,作者怎样以小见大表现深
刻的主题,使读者看来觉得亲切、可信。让我们共同来分析讨论作者是怎样写的。
请同学阅读 1~9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不曾和鲁迅相识的时候,对鲁迅的印象怎样?
(认为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不敢去接近他。)
(2)后来又为什么想见鲁迅?这时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因为作者写的文章反动文人认为是鲁迅写的,骂起鲁迅来,作者想当面
致歉,但害怕鲁迅责备,心里惴惴不安。)
(3)“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这话怎样理解?“意
料之中”指什么?“意料之外”指什么?
(“意料之中”指作者听了鲁迅说:“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
的话之后,认为鲁迅要骂他了,心想果然不出他先前所料。“意料之外”指后来
鲁迅对作者的态度十分亲切,和他原先想的完全不一样。)
(4)“半晌疑云”指什么?
(指作者刚见到鲁迅时心中认为会挨骂的疑虑。)
(5)文章写作者见鲁迅之前为什么作了那么多交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交代的文字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交代了事情的背景:为了进行
斗争,鲁迅“不断更换笔名”,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攻
击鲁迅。这样才能使人明白为什么会产生作者写文章鲁迅挨骂的事。另一方面作
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用作者对鲁迅的误解(先是不敢接近,后来想见又
惴惴不安,见面之后还暗暗想:“这回可要挨他几下了”)反衬鲁迅的平易近
人,使文章跌宕多姿。
(6)第 9段议论的要点是什么?这样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段里的议论有两个要点。一是引用“能憎,才能爱”这句话,以
阶级分析的观点深刻分析了鲁迅对自己战友的平易近人的态度产生了他对敌人
的恨,使读者更深刻理解这是鲁迅爱憎分明的伟大人格的体现。一是把鲁迅和许
多伟大人物类比,用发展的观点指出鲁迅平易近人是他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正
因为鲁迅思想成熟,才能在处事待人上这样平易近人,才能“俯首甘为孺子
牛”。这样的议论帮助读者更深刻理解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不是一般的
态度,而是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有助于对后边几次谈话的理解。
(五)提问:在记述鲁迅第二、三次谈话之前,作者有一段议论,它的内容
要点是什么?对理解这两次谈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议论指出鲁迅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的态
度是亲切的,热情的,平等待人的,这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另一
方面的具体表现。这一段议论还指出鲁迅教育青年的方式是“以自己的行动,以
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帮助读者理解以后几次谈话的
特点。
(六)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三次谈话的内容,然后提问:这两次谈话用
什么方式教育青年,体现鲁迅思想的什么特点?
明确:用有趣的比喻,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成熟、深刻,说明问题的深入浅出
看问题不单只看现象,还看到本质(对夸耀“地大物博”的分析);不光看表
面,还要看实质(对“自惭浅薄”的青年的鼓励)。
(七)我们分析一下鲁迅第四次谈话,先理解两个问题:
1.“进化论牵制过我”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片面理解进化论,认为青年一定比老年进步,后一代一定比前一代进步。
不问青年表现怎样都为他服务,做了像为青年补靴这一类事情。)
2.“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这是后来的事”这句话怎么理解?
(指青年也有倒退落后的不进步的。)
老师可进一步明确:鲁迅的思想经历了由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变化过程,所
以后期他能用阶级观点、辩证观点来看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一下鲁迅
的第四次谈话是用什么教育青年,体现了他思想的什么特点?
同学讨论后老师明确:鲁迅用自己的行动、经历教育青年。关于进化论对他
的影响的分析,展示了他思想发展的过程,表现了他思想的成熟以及由此而来
的思想的深刻性。
(八)老师启发:18段以后这一部分是用鲁迅的三次谈话表现他的“横眉
冷对千夫指”的精神的。我们先分析一下 18段中的议论,看看作者怎样分析鲁
迅这一精神的。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一段议论的要点。
同学讨论后老师明确:作者先指出“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精神的含义是:
对待敌人,对待已完全站在敌对阶级立场上的青年,是决不宽恕,也决不妥协
的,接着从三方面加以阐发:
(1)指出“横眉冷对”是鲁迅斗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立场的概括,也就
是从本质上肯定了鲁迅对敌人无情的斗争精神和坚定的立场。
(2)概括了鲁迅的战斗风格:讽刺(显示威力)、幽默(闪烁着智慧)、深
刻(独抒新见,入木三分)。这体现在杂文和谈话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
的谈话。
(3)分析了鲁迅的战斗风格形成的原因。由于思想的成熟,鲁迅在对敌斗
争中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由此形成了他的战斗风
格的特点。
老师小结:作者对鲁迅的战斗精神和战斗风格的分析,使我们能更深刻理
解鲁迅,能更透彻理解下边几次谈话的精神。这一段的议论和第 9段关于平易近
人的分析,第 10段关于亲切、热情、平等待人的态度的概括,关于“用自己的行
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启发青年人的介绍,把鲁迅在多次生动、形象
的谈话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作了理论的升华,使读者更全面、更深刻、更概括
地认识鲁迅的伟大,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
(九)请同学朗读鲁迅第五、六次谈话内容。然后大家分析这两次谈话各体
现了鲁迅怎样的战斗风格。
明确:“攀附阔佬”的故事体现了讽刺的风格。反驳禁止男女同泳体现了幽
默的风格。
(十)老师启发: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鲁迅思想的威力来自什么,用什
么方法驳斥敌论:
1.国民党政权依赖美国结果被人家扔弃,却还在大吹大擂宣传,鲁迅讲攀
附阔佬的故事是运用什么方法揭露其丑态?我们试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丑态。
明确:国民党的做法就和要饭的一样——恬不知耻。鲁迅在这里是运用了类
比法,这一类比实在生动、形象,把国民党政府堂堂正正的画皮剥开来,还他一
个“要饭的”可鄙面目,讽刺得实在深刻。
2.鲁迅用什么方法驳斥反对男女同泳的谬论?我们试简练概括这种人的表
现。
明确:鲁迅运用的是引申法(归谬法)。从这种做法引申出荒谬的结论——
人人“一律戴上防毒面具”使人看出这些假道学者的迂腐,说得实在幽默不过。
(十一)分析鲁迅的第七次谈话。先听录音然后回答问题。
1.这次谈话体现了鲁迅怎样的战斗风格?
明确:体现了观察、分析问题的深刻、入木三分。
2.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这次谈话鲁迅从哪些方面来揭露、批判国民党的检
查官的倒行逆施,从中体会他观察、分析问题的深刻。
明确:鲁迅首先指出这种做法是一种“骗子的行当”,揭穿这是一种自欺
欺人的手法。其次指出他们是吃了“讹兽”的肉,不得不如此,暗示这是国民党
收买的御用文人有意颠倒是非。最后深刻地揭露国民党这种做法的卑怯心理和垂
死挣扎的本质。
鲁迅这样的批判使人看到他在对敌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居高临下、从容不迫
的大将风度,洞若观火的犀利眼光。他提出“官批集”的建议,虽是带点戏谑的
话,但却可看出他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心和乐观精神。
(十二)老师提示:我们分析一下最后一段的抒情,思考几个问题:
1.听了鲁迅的谈话,作者什么感受,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加以分析。
(头脑清醒,精神百倍,心情舒畅,真有“如坐春风”的感觉,从这些词
语可以看到:作者是分明感到看问题更清楚了,精神更振奋了,斗争的信心更
足了。)
2.作者从鲁迅的谈话中得到什么?
(得到了勇气和力量,产生了热爱生活、热爱正义和真理的思想感情。)
3.结尾和开头怎样照应,在表现主题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的议论是理性的概括,结尾的抒情是真实感情的流露。二者的结
合使读者既认识到鲁迅精神、人格的伟大,又感受到他的作风,他的教诲的亲切
和平易近人;二者的照应体现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使琐
碎的、短短的几次谈话形成了一种力量,一股感情,使人永远地怀念、崇敬伟大
的战士——鲁迅。
(十三)小结本课写作特点。(先由同学发言谈自己的看法,老师再归纳)
1.选材精当。本文只写了鲁迅七次简短的谈话,而且内容各不相关,
“琐”是够“琐”的了,但是前四次表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后三
次表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概。其中有鲁迅自己的行动,有有趣的比喻,
有生动的故事,体现了鲁迅平易近人的态度;其中有辛辣的讽刺,有幽默的嘲
笑,有深刻的揭露,体现了鲁迅战斗的风格。材料小而精,各有各的作用,不是
围绕中心反复的、精心的筛选是选不出来的。
2.中心突出,线索分明。作者以鲁迅自己写的两句诗作文章的中心使主题
十分鲜明,更可贵的是作者又把它作为文章的线索,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
同内容的七次谈话串起来,使文章条理井然,浑然一体,可见作者构思的匠心。
3.叙议结合。本文以叙为主,叙议结合。在叙中有铺垫,有起伏,跌宕多姿
在介绍鲁迅谈话的内容时又夹有外貌、举止的描写,使鲁迅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在议论中,把叙述的内容作分析,作升华,既
精悍,又有力,使读者对鲁迅的谈话理解更深刻,对鲁迅的精神体会更真切。无
论记叙或议论都洋溢着对鲁迅的崇敬之情,因而充满着感人力量。
板书:
本文两大部分:
1.前四次谈话记鲁迅平易近人、爱护青年的事,
表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2.后三次谈话记鲁迅蔑视敌人、抨击时弊的言论,
表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风格。
〖小资料〗
(一)作者简介。
唐 ,1913年 3月生,浙江省镇海县人,当代作家,鲁迅研究专家。出身
贫苦,父母都是文盲。靠亲友资助,勉强读了两年初中,十六岁时辍学,考进上
海邮局当学徒。他刻苦自学,写文章试向《申报》“自由谈”副刊投稿,因此结识
鲁迅,受到鲁迅的热情关怀和指导,走上文学创作、研究的道路。他曾参加 1938
年版《鲁迅全集》的校对工作,承担《鲁迅全集补遗》辑佚工作。解放后,发表过大
量研究鲁迅的文章,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还出版了十多本杂文集、论文集。
(二)唐 同志谈《琐忆》。
那是 1961年的时候,我从上海调到北京不久,在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
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这一年恰逢鲁迅先生八十诞辰,外文出版社办的英文
杂志《中国文学》要我写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我答应了,后来就写了这篇《琐
忆》,刊载在这家刊物当年的九月号上。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那两句脍炙人口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
孺子牛。”它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就是:对敌人无比仇恨,决不妥
协;对同志无限热爱,鞠躬尽瘁。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特别提
到这两句诗,他解释说,诗中的“孺子”指的是人民大众。我想,在当时的历史
条件下,这“孺子”也可以认为是特指青年的。
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中战斗性的一
面,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但是关于他对同志、对青年的
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鲁迅先
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对敌人恨,对同志必
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30年代我作为一个青
年,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因此,
想从后一方面多说一些,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
要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空发
议论并不好。当时,我的想法是要通过几个故事具体写,重点放在我自己和鲁迅
先生接触的几件事情上,这样写比较真实、形象,能让读者更深刻地领会鲁迅先
生的精神品质。我就写了两方面的故事:第一部分的故事着重阐发鲁迅是怎样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第二部分的故事着重阐发鲁迅是如何“横眉冷对千夫
指”的。开头就用这两句诗总领全文。
我和鲁迅先生第一次会见是在 1933年到 1934年之间的一天。这次会见的谈
话和我自己前后的感受,在《琐忆》中已经谈了一些,这里我再补充一些背景情
况。
那是 1932年吧,《申报》总经理史量才改组《申报》,本来《申报》副刊《自由
谈》是由鸳鸯蝴蝶派文人周瘦鹃主编的,发表的大多是茶余酒后的消遣文章。从
1932年 12月起,换上了刚从法国回来的黎烈文,黎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员,《自
由谈》在他的主持下开始发表进步的杂文和散文,当时鲁迅先生、茅盾先生以及
左联的许多作家都给《自由谈》写过稿,鲁迅先生写得最多,为了避免反动派的
检查,他经常变换笔名,这一时期的文章后来都收到《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和
《花边文学》三个集子里。
那时,我还是一个二十岁的幼稚的青年,在邮局做邮务佐(捡信生)。大革
命时期,上海的邮政工人曾经积极参加了我们党领导的工人武装起义。大革命失
败后,邮政老工人牺牲了不少,邮政工会也被国民党所控制,但是邮局工人地
下的进步活动仍然在进行。通过当时已经离开邮局的老工人沈孟先介绍,我也经
常参加一些进步活动,接受了许多进步思想的影响。我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
庭,靠了亲戚的资助才念了点书,上到初中二年级,终于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托
病退学,但是,上学的时候,我很喜欢文学,当了邮政工人也常常弄弄笔。在地
下工人运动中,我也是担任一些文字宣传工作的。
1933年,我开始给《申报》副刊《自由谈》投稿,最初是写一些散文,记得第
一篇是《故乡的雨》,很快就发表了,接下来又写了《海》等散文,以后就写起杂
文来,如《新脸谱》、《从江湖到洋场》等都是那时候写的。这些文章大都是针对那
些国民党御用文人的,由于我的名字在文艺界是陌生的,除了《自由谈》之外又
不多见,那些专凭嗅觉看文章的走狗文人们便以为“唐 ”也是鲁迅先生的化
名,就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名下,而对鲁迅先生呜呜不已。记得当时
化名“陈代”的林微音,就把我的《新脸谱》一文当成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时
事新报》上指桑骂槐地攻击鲁迅先生。我写文章,鲁迅先生挨骂,这使我很不安
总想当面向鲁迅先生致个歉意。但是正像在《琐忆》一文中谈到的,由于听到过一
些不正确的议论,对鲁迅先生总抱有一种敬畏之感,想去见他,却又不敢去见
他。
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在《自由谈》主编黎烈文请投稿者吃饭的一次聚会上
我见到了鲁迅先生。记得参加的还有钱杏村、郁达夫、胡风、曹聚仁、徐懋庸、林语
堂几个人。就像《琐忆》中写的,我和鲁迅先生互通姓名之后,他就笑着说:“唐
先生做文章,我替你挨骂哩。”开始听了这话,我感到有点局促,鲁迅先生看出
了我的窘态,就亲切地问我是不是姓唐,我告诉他这是我的真实姓名,他就哈
哈地笑着对我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我知道这是指他曾经用过“唐俟”的
笔名,谈话就这样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了。对于替我挨骂的事,鲁迅先生和善地
安慰我说:“那不相干,他们总是要骂的,骂鲁迅是他们的公事,不骂就会失
业的。让他们骂吧。骂得好,我看。我看他们骂人的艺术。”
后来,大家海阔天空地谈起天来,从暴露文学谈到书报检查,从文艺批评
谈到《水浒传》的英译本。鲁迅先生很健谈,他的见解往往很精辟,话说得既有份
量而又幽默,常常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次会见,我亲身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慈祥
平易、和蔼、可亲,体会到他对同志、对进步青年的热爱,原来积在心头的疑云一
扫而光了。
《琐忆》中提到的鲁迅先生帮一位青年补靴子的事,是我听孙伏园谈起,后
来在谈话中问过鲁迅先生的。先生的回答很含蓄,他承认受过进化论的牵制,但
是他认为,相信进步、相信未来、相信青年并没有错。尽管有些他接触过的青年后
来走上反革命的道路,成了“虫豸”,但这并没有使他产生偏见,他还是一如
既往地努力为那些要求进步的青年做些事情,把他们引上正确的轨道,而不使
他们退化为“猴子”、“虫豸”。(转引自《语文学习》1982年第 5期)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