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1 12:27:27
拿来主义教案示例11 高一.doc(6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教案
拿来主义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艺术和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学习怎样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 课文前半部分,着重使学生认识到“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教学重点 课文后半部分,使学生体会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 “拿来主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新课、写作背景、题解、理清层次、讲述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夏天到了,打开一扇窗户,在吹进新鲜空气的同时,也会飞进一 些蚊子和苍蝇,同样的,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打开国门,好处多多,挑 战也随之而来。面对鱼龙混杂的情况,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是每位中国人应当 慎重考虑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前,心忧天下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拿来主义》 中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我们在第九课《纪念刘和珍君》中已详细介绍过鲁迅先生的生平与创作,请 大家回顾一下,应当注意的是《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记叙文,而本文是一篇杂 文.写作杂文是鲁迅先生的拿手好戏,本文又是鲁迅先生杂文的代表作品. 二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三省, 并企图进入我华北和中原地区,面对山河破碎的局面,国民党反动政府图形推 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政策,对外卑躬屈膝,出卖国家主权,对内进行军 事"围剿"的同时,在国统区调动一切反动力量实行文化的"围剿",同学们 看"预习提示"的介绍.从这里大家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并对本文的中心 有了一个简单的把握,接下来让我们具体分析课文. 三 阅读课文 理清线索  1解题:"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首创的一个新鲜而独特的概念."主义 "多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在我们冠之以拿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对文 化遗产的精辟概括。要讲清楚一种“主义”,必须要从“为什么实行”和“怎样实行” 两个方面论述,本文对于“拿来主义”的论述也同样具有“为什么拿来”和“怎样拿 来”两大方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一分析给本文划分段落。 2: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犀利 礼尚往来 大度 自诩 残羹冷炙 冠冕 摩登 吝啬 譬如 孱头 蹩进 玄虚 3:理清线索。 第一部分(1-7)为何拿来--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和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8-9)怎样拿来--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对待文化 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有的胆识和品质, 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 讲解课文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讲的是为何拿来,但是课文中作者却没有具体讲“拿来”,而主要讲 的是“送去主义”,为什么呢?(讨论后明确)“送去”和“拿来”是截然相反的两 个概念,因此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树立“拿来主义”的观点, 破“送去主义”破得越彻底,立“拿来主义”则立得越牢。 1、讲解第一自然段。 (指读)文章从回顾历史开篇,一开始提到的是“闭关主义”,作者称这是一 种“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主义,是日趋没落的清王朝妄图与世隔绝苟延 残喘的愚蠢举动,因此后来会“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会“碰了一串钉子”,可见“闭 关主义”不会长久,它必然会导致后来的“送去主义”,实行彻头彻尾的投降政策。 接着作者说“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这一句有什么作用呢?(提 问)——这一句对本文的论述范围做了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同时也 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出卖国家利益,不仅是在文化上,其他的领 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而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在这一段中鲁迅先生列举了三个 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送去主义”的丑态,各是什么? (提问后明确)——A、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终不知后事如何,B、 几位大师们欧洲献画,以“发扬国光”C、送梅博士苏联献艺,以催进“象征主义”。 应注意的是作者讽刺的锋芒所指并不是几位艺术家,而是直指国民党反对 政府,揭露其卖国的嘴脸。国民党真是媚外有术,打着“发扬国光”的招牌,将古 董、国画、京剧等“国粹”送到外国,取悦洋人,比起历届卖国政府只会一味割地 赔款来,确实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第一段中有些词句具有讽刺幽默的特点,请同学们找出来。——“捧”表示其 郑重、恭敬、媚态可掬。“挂”表示其如何卖力而又如何寒伧可笑。“发扬国光”“进 步”是反语,讽刺其不以为耻,而反以为荣,饱含了作者的鄙视与憎恨,揭露了 统治阶级的无耻和丑陋。 2、讲述2、3、4自然段 第二段这句话用了一个“礼尚往来”的成语,言简意赅,既然有“往”--“送去主 义”,就必定要有“来”--“拿来主义”。但实际呢?至今没有人讲道“拿来”,最后一 个感叹号,要叹的内容很多,说明了后果的严重性 但这里只稍稍一提,暂不 展开,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三、四两段讲的仍是“送去主义”,集中揭露的是“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作 者在这一段的开头语调忽然上扬,似乎开始赞扬起“送去主义”了,大家想这里 是真的在同情和赞扬“送去主义”者吗?在那个山河破碎的中国还能称的上 “丰富”和“大度”吗?因此这里采用的是虚扬实抑的手法,扬为抑用,肯定 是为了否定,所谓“丰富”“大度”只是自欺欺人,掩盖媚外卖国的谎言。接下来作 者用了例证,举了一个尼采的例子,大家看注释尼采是谁呢?(同学回答)原 来尼采自诩为太阳的豪言壮语没有实现,他发了疯,由此作者想到了与尼采有 共同点的中国,中国同样不是救世主,我们地下的煤同样有限,我们要为子孙 后代留下点什么,因此作者接下来为我们构思了一幅触目惊心的画面,(指 读)难道这就是几百年之后我们子孙的命运?是什么导致的这一切?(启发、提 问)不正是几百年之前极具“丰富”“大度”的“送去主义”吗?由此,我们可以看 出“送去主义”的危害是什么?(讨论后明确)——它只能使我们的国家贫穷、屈 辱、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甚至于亡国灭种。同时也认识到了“送去主义”的实 质可以怎样概括?(讨论)——不就是崇洋媚外,自欺欺人。 第四自然段作者对“奖赏”作了补充说明,他称这种“奖赏”是“抛给”的,而不 是“抛来”的,这两个词有何区别呢?哪一个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讨论后明 确)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掉或无代价地施舍,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 和目的,多少还带有点尊重的意味,在门面上维持了国际交往的样子。 抛给:指有目的地带有恶意地输出,揭示了主子和走狗之间的关系,是对 反动派辛辣的讽刺。 接着作者给了“抛给”一个“冠冕”了的名字--送来,通过一个“冠冕”表现了作 者以退为进,故意为敌人做掩饰,对帝国主义侵略进行揭露和嘲讽,我们暂且 把它称为“送来主义”,论实质它同“抛给”一样,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倾 销残余物质进行的经济侵略手段。那么,作者是怎样批判它的呢?一句话:“我 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同学们体会“不想”的内涵。既然是不想说,为什么还要 提呢?可见,这里不是“不想”,因为这个实例是众所周知的,(提问)大家 看注释指的是什么?一个“不想”反而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4、略讲第五自然段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前一分句承上,结束对“送去主义”的批判,后一 分句启下,引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关于“摩登”、“吝啬”的内涵同学们自己 分析,课上我们只谈谈这里的“不想”,这个“不想”是不需再说的意思,因 为前面对“送去主义”的批判足够将国民党反动政府钉在历史的屈辱柱上了, 这个“不想”起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5、讲述第六自然段 这一段扫清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一个认识上的障碍,点明“拿来主义”的主张 之后,作者仍没有对“拿来”作明确的论述,而是虚晃一枪,提出了“送来”现 象,“拿来”和“送来”都是“来”,但一字之差,人们却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为 什么呢?(讨论)——“送来”不是“拿来”,二者途径相同,目的不同,前者主 动权在别人,后者主动权在自己,通过这一比较,人们会对“拿来主义”这一新 的概念加深理解,为下文论述服务。 小结:1-6自然段作者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再引来帝国主义的 “送来”,形象而通俗地概括了从清代以来历届反动统治者从“排外”到“媚外”再 到“降外”的演变史,在演变中将古老的中国一步步推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 渊。“闭关”误国,“送去”卖国,其后果是“送来”的侵略,在总结了这一惨痛的历 史事实后,鲁迅大声疾呼“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6、讲述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作者终于树立了自己的观点,让我们看一下作者是怎样具体论 述“拿来主义”的,“运用脑髓”指要有一定的指导思想、独立思考,有主见;“放 出眼光”指要有一定的辨别力,能区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根 据需要自己选取,这三者构成一个整体,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内涵。这是一个醒目 的独句段,“所以”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连结词,后面是作者树立的“拿来”的观点, 那么原因在那里呢?正是作者前面论证的内容,可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先破后 立的因果论证法。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文生字词,理解文中重点词的含义。   2、预习课文后一部分,分析“怎样拿来”。 板书设计      十 拿来主义 鲁迅       闭关主义(盲目排外)    运用脑髓 为何“拿来” 送去主义(崇洋媚外)    立 放出眼光 破 送来主义(侵略手段) 自己来拿         因   ——————— 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怎样论证“拿来主义” 2、归纳本文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注音、解释) 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冠冕 二、讲解新课 1、回顾旧课,理清线索。 为何“拿来”~怎样“拿来”~总结全文 2、讲述第八自然段 第八段作者避开文化遗产不谈,写了一个“譬如”,讲到了穷青年与大宅子的 取舍问题,看来其中自有深义,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因此下文对于大宅 子的三种错误态度正是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人, 表现如何,又具有怎样的态度?(启发思考、提问、明确)  A、孱头-怕、徘徊-逃避主义(怕字当头,毫无勇气,软弱无能,怕玷污 自己而采取逃避) B、昏蛋-大怒、放火-虚无主义(貌似革命,实则采取排外主义的头脑发胀 者) C、废物-羡慕、欣欣然-投降主义(不分精华和糟粕,全盘西化,失去自主 能力,崇洋媚外。) 第八自然段作者批判了三种类型的人和他们所代表的三种错误思想之后, 作者斩钉截铁地指出:“拿来主义”者全不是这样的。那么,“拿来主义”者究竟怎 样呢?作者再次运用先破后立的手法,用“破”来设置疑问,吸引我们往下读。 3、讲述第九自然段 第九段开头作者便旗帜鲜明地用一句话概括了“拿来主义”者与之截然相反 的态度:“他占有、挑选”,其中的“他”指无产阶级和革命者,而“占有”和“挑选” 的关系是:“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法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 就毫无意义。 至于如何挑选,鲁迅先生是从几个方面来论述的呢?他分别提到“鱼翅”“鸦 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的态度,可想而知这四类较为熟悉的事物在鲁迅的笔下 暗含深意,他们代表了四类不同性质的文化遗产,对待它们的不同态度也正是 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讨论后总结) A 鱼翅-有益无害-吃掉 B 鸦片-有益有害-治病 C 烟灯烟枪-有害无益、反面教材-送、毁 D 姨太太-有害无用、糟粕-走散 这是一种比喻论证的方法,它可以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将如何对待 文化遗产这一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 形象又清楚透彻。 小结:第二部分作者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怎样“拿来”的,先破错误态度,后 立正确方法,在具体论述中作者采用的最突出的手法就是比喻论证。 4、讲述第十自然段 (齐读)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本段一共五句话,每一句要讲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讨论后确定) : A 结论是 我们要拿来。B 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C 拿来主义的结果 D 拿来主义者的 胆识和品质 E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意义。 总结段意:这一段总结了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有的胆识和品质, 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三、中心思想 同学们先自己试着总结一下,看这篇文章“破”了什么?“立”了什么? 又具有什么意义?(讨论后明确)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基 本原理,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 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的见解和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主张是相通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的思想对我们正 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指导意义。 四、写作特色: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杂文的代表作品,通过分析《拿来主义》的写作特色, 我们可以管窥鲁迅先生杂文的一般特点。 1、构思:破立结合 本文第一部分先揭破“送去主义”,批判了反动派的卖国政策,揭露了帝 国主义的侵略史实,在破“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再树立“送去主义”的对立面 “拿来主义”,这种先破后立的方法使“为何拿来”阐述得详尽自然,令人折 服,另外在第二部分论述“怎样拿来”时同样采取的是先破后立。这种结构布局 富有节奏感,达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2、论证:比喻、因果 本文运用了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进行说理议论。 因果论证是本文第一部分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找出文中最突出的表现:第七 自然段(由此分析文章第一部分的因与果) 比喻论证是第二部分最显著的特点。 第八、九段最具代表性。第八段一开始就用“譬如罢”其取譬说理的用意很 明显,大宅子以及三类人士的比喻极为贴切、形象。第九段比喻论证的应用由同 学们自己分析。 3、语言:犀利、幽默 鲁迅的杂文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幽默。犀利是 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来深刻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犀利的 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 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课下分析 课后练习四。 五、全文总结。 《拿来主义》全身是宝,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令人深思、令人赞叹。 课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内涵,读出鲁迅先生杂文的独具 特色,读出我们自己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 2、谈谈自己对文化遗产继承问题的态度。。 板书设计 十 拿来主义 鲁 迅 为何“拿来”          孱头-逃避主义         破:错误态度  昏蛋-虚无主义 怎样“拿来”          废物-投降主义                 鱼翅-吃掉         立:占有、挑选 鸦片-治病                 烟枪烟灯-送、毁                 姨太太-毁灭 总结全文:创造民族新文化   艺术特色: 构思:破立结合 论证:因果、比喻 语言:犀利、幽默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1 12:32:31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