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1 12:27:28
琐忆教案示例2 高一.doc(33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0 0 类别 : 教案
琐 忆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人方法。   2.理解本文琐而有纲,琐而有序的结构特点。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4.认识和学习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 格。 教学设想   先布置预习阅读“预习提示”及课文,并按[思考和练习]二的要求 摘录鲁迅七次谈话的要点,制成读书卡片,以此为突破口,使学生理解 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堂上展开讨论,弄清楚作者如何把这分散的七 次谈话连缀起来,如何通过这些小事表现重大的主题,从而使学生理解 文章琐而有纲,琐而有序的特点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更深刻理解鲁 迅的伟大人格。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文章中的议论对深化主题,连接上下文,表达作 者感情的作用,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预习及布置学生做的读书卡片,弄清鲁迅七次谈话的内容。   2.分析课文 1-17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请同学根据自己做的读书卡片讲出鲁迅七次谈话 的内容。   明确:鲁迅七次谈话内容:   (1)代人挨骂;   (2)批评自夸地大物博者;   (3)鼓励自惭浅薄者;   (4)替人补靴与进化论;   (5)攀附阔佬的故事;   (6)抨击禁止男女同泳;   (7)“皇帝免冠”。   二、提问:这七次谈话很分散,内容不一,作者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篇文章的重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文章开头引用了鲁迅两句诗:“横眉冷对千 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指出这是鲁迅先生的写照,也是他的人格的体 现。这是全文的纲,也是全文的线索,把要写的材料都统率起来。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这两句诗的出处和含义。这是鲁迅 1932年 写的七律《自嘲》中的两句。原文是:(用投影机显示)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一生忠诚为人民服务,对敌人坚决斗争的精神, 赞扬备至,对这两句诗作了很好的解释,可供我们参考。他曾说:“鲁迅 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 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 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 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 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   在课文里鲁迅前四次谈话表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体现 了鲁迅对青年的关怀、爱护和帮助;后三次谈话着重表现了“横眉冷对千 夫指”的精神,体现了他对敌斗争的坚决,体现了他的战斗风格。两个侧 面合起来表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从整体看着重表现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 爱护 。前四次谈话固然是这样,后三次谈话虽然说的是对敌斗争的事, 但作者还是强调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教育,使人感受到鲁迅对青年的关 心爱护。   三、老师提示:每一次谈话都是谈一些小事,作者怎样以小见大表现 深刻的主题,使读者看来觉得亲切、可信。让我们共同来分析讨论作者是 怎样写的。   请同学阅读 1-9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不曾和鲁迅相识的时候,对鲁迅的印象怎样?   (认为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不敢去接近他)   (2)后来又为什么想见鲁迅?这时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因为作者写的文章反动文人认为是鲁迅写的,骂起鲁迅来,作者 想当面致歉,但害怕鲁迅责备,心里惴惴不安)   (3)“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这话怎样理解? “意料之中”指什么?“意料之外”指什么?   (“意料之中”指作者听了鲁迅说:“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 骂哩。”的话之后,认为鲁迅要骂他了,心想果然不出他先前所料。“意 料之外”指后来鲁迅对作者的态度十分亲切,和他原先想的完全不一 样。)   (4)“半晌疑云”指什么?   (指作者刚见到鲁迅时心中认为会挨骂的疑虑。)   (5)文章写作者见鲁迅之先为什么作了那么多交代,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明确:这些交代的文字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交代了事情的背景:为 了进行斗争,鲁迅“不断更换笔名”,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施展叭 儿狗的伎俩攻击鲁迅。这样才能使人明白为什么会产生作者写文章鲁迅挨 骂的事。另一方面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用作者对鲁迅的误解(先是 不敢接近,后来想见又惴惴不安,见面之后还暗暗想:这回可要挨他几 下了)反衬鲁迅的平易近人,使文章跌宕多姿。   (6)第 9段议论的要点是什么?这样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段里的议论有两个要点。一是引用“能憎,才能爱”这句 话,以阶级分析的观点深刻分析了鲁迅对自己战友的平易近人的态度产 生了他对敌人的恨,使读者更深刻理解这是鲁迅爱憎分明的伟大人格的 体现。一是把鲁迅和许多伟大人物类比,用发展的观点指出鲁迅平易近人 是他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正因为鲁迅思想成熟,才能在处事待人上这样 平易近人,才能“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议论帮助读者更深刻理解鲁 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不是一般的态度,而是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产生的,也有助于对后边几次谈话的理解。   四、提问:在记述鲁迅第二、三次谈话之前,作者有一段议论,它的 内容要点是什么?对理解这两次谈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议论指出鲁迅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 人的态度是亲切的,热情的,平等待人的,这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 牛”精神的另一方面的具体表现。这一段议论还指出鲁迅教育青年的方式 是“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 帮助读者理解以后几次谈话的特点。   五、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三次谈话的内容,然后提问:这两次谈 话用什么方式教育青年,体现鲁迅思想的什么特点?   明确:用有趣的比喻,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成熟、深刻,说明问题的深 入浅出。看问题不单只看现象,还看到本质(对夸耀地大物博的分析); 不光看表面,还要看实质(对“自惭浅薄”的青年的鼓励)。   六、我们分析一下鲁迅第四次谈话,先理解两个问题:   (1)“进化论牵制过我”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片面理解进化论,认为青年一定比老年进步,后一代一定比前一 代进步。不问青年表现怎样都为他服务,做了像为青年补靴这一类事情)   (2)“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这是后来的事”这句话怎 么理解?   (指青年也有倒退落后的不进步的。)   老师可进一步明确:鲁迅的思想经历了由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变化过 程,所以后期他能用阶级观点、辩证观点来看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 分析一下鲁迅的第四次谈话是用什么教育青年,体现了他思想的什么特 点?   同学讨论后老师明确:鲁迅用自己的行动、经历教育青年。关于进化 论对他的影响的分析,展示了他思想发展的过程,表现了他思想的成熟 以及由此而来的思想的深刻性。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鲁迅五、六、七三次谈话(即 18段以后部分)。   2.小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老师启发:18段以后这一部分是用鲁迅的三次谈话表现他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的。我们先分析一下 18段中的议论,看看作 者怎样分析鲁迅这一精神的。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一段议论的要点。   同学讨论后老师明确:作者先指出“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精神的 含义是:“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是决不宽恕,也决不妥协 的”,接着从三方面加以阐发:   (1)指出“横眉冷对”是鲁迅斗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立场的概括。 也就是从本质上肯定了鲁迅对敌人无情的斗争精神和坚定的立场。   (2)概括了鲁迅的战斗风格:讽刺(显示威力)、幽默(闪烁着智 慧)、深刻(独抒新见,入木三分)。这体现在杂文和谈话上,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鲁迅的谈话。   (3)分析了鲁迅的战斗风格形成的原因。由于思想的成熟,鲁迅在 对敌斗争中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由此形成 了他的战斗风格的特点。   老师小结:作者对鲁迅的战斗精神和战斗风格的分析,使我们能更 深刻理解鲁迅,能更透彻理解下边几次谈话的精神。这一段的议论和第 9 段关于平易近人的分析,第 10段关于亲切、热情、平等待人的态度的概括 关于“用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启发青年人的介绍, 把鲁迅在多次生动、形象的谈话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作了理论的升华, 使读者更全面、更深刻、更概括地认识鲁迅的伟大,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 深化。   二、请同学朗读鲁迅第五、六次谈话内容。然后大家分析这两次谈话各 体现了鲁迅怎样的战斗风格。   明确:“攀附阔佬”的故事体现了讽刺的风格。反驳禁止男女同泳体 现了幽默的风格。   三、老师启发: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鲁迅思想的威力来自什么,用 什么方法驳斥敌论:   (1)国民党政权依赖美国结果被人家扔弃,却还在大吹大擂宣传, 鲁迅讲攀附阔佬的故事是运用什么方法揭露其丑态?我们试用一个词语 概括这丑态。   明确:国民党的做法就和要饭的一样——恬不知耻。鲁迅在这里是运 用了类比法,这一类比实在生动、形象,把国民党政府堂堂正正的画皮剥 开来,还他一个“要饭的”可鄙面目,讽刺得实在深刻。   (2)鲁迅用什么方法驳斥反对男女同泳的谬论,我们试简炼概括这 种人的表现。   明确:鲁迅运用的是引申法(归谬法)。从这种做法引申出荒谬的结 论——人人“一律戴上防毒面具”使人看出这些假道学者的迂腐。说得实 在幽默不过。   四、分析鲁迅的第七次谈话。先听录音然后回答问题。   (1)这次谈话体现了鲁迅怎样的战斗风格?   明确:体现了观察、分析问题的深刻、入木三分。   (2)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这次谈话鲁迅从哪些方面来揭露、批判国 民党的检查官的倒行逆施,从中体会他观察、分析问题的深刻。   明确:鲁迅首先指出这种做法是一种“骗子的行当”,揭穿这是一 种自欺欺人的手法。其次指出他们是吃了“讹兽”的肉,不得不如此,暗 示这是国民党收买的御用文人有意颠倒是非。最后深刻地揭露国民党这种 做法的卑怯心理和垂死挣扎的本质。   鲁迅这样的批判使人看到他在对敌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居高临下, 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洞若观火的犀利眼光。他要出“官批集”的建议, 虽是带点戏谑的话,但却可看出他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心和乐观 精神。   五、老师提示:我们分析一下最后一段的抒情、思考几个问题:   (1)听了鲁迅的谈话,作者什么感受,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加以分 析。   (头脑清醒,精神百倍,心情舒畅,真有“如坐春风”的感觉,从 这些词语可以看到:作者分是明感到看问题更清楚了,清神更振奋了, 斗争的信心更足了。)   (2)作者从鲁迅的谈话中得到什么?   (得到了勇气和力量,产生了热爱生活,热爱正义和真理的思想感 情)   (3)结尾和开头怎样照应,在表现主题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的议论是理性的概括,结尾的抒情是真实感情的流露。二 者的结合使读者既认识到鲁迅精神、人格的伟大。又感爱到他的作风,他 的教诲的亲切和平易近人;二者的照应体现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作者 对鲁迅的怀念,使琐碎的、短短的几次谈话形成了一种力量,一股感情, 使人永远地怀念、崇敬伟大的战士——鲁迅。   六、小结本课写作特点。(先由同学发言谈自己的看法,老师再归 纳)   (1)选材精当。本文只写了鲁迅七次简短的谈话,而且内容各不相 关,“琐”是够“琐”的了,但是前四次表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 精神,后三次表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概。其中有鲁迅自己的行动 有有趣的比喻,有生动的故事,体现了鲁迅平易近人的态度;其中有辛 辣的讽刺,有幽默的嘲笑,有深刻的揭露,体现了鲁迅战斗的风格。材料 小而精,各有各的作用,不是围绕中心反复的、精心的筛选是选不出来的。   (2)中心突出,线索分明。作者以鲁迅自己写的两句诗作文章的中 心使主题十分鲜明,更可贵的是作者又把它作为文章的线索,把不同时 间、不同地点、不同内容的七次谈话串起来,使文章条理井然,浑然一休 可见作者构思的匠心。   (3)叙议结合。本文以叙为主,叙议结合。在叙中有铺垫,有起伏, 跌宕多姿,在介绍鲁迅谈话的内容时又夹有外貌、举止的描写的鲁迅的音 容笑貌跃然纸上,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在议论中,把叙述的 内容作分析,作升华,既精悍,又有力,使读者对鲁迅的谈话理解更深 刻,对鲁迅的精神体会更真切。无论记叙或议论都洋溢着对鲁迅崇敬之情 因而充满着感人力量。 板书设计   本文两大部分:   一、前四次谈话记鲁迅平易近人、爱护青年的事,   表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二、后三次谈话记鲁迅蔑视敌人,抨击时弊的言论,   表现鲁迅“横眉冷对”的战斗风格。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1 12:32:31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