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1 12:27:28
极限的四则运算的相关教案 高三.doc(259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第 10 页
0 0 类别 : 教案
极限的四则运算教案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求数列的极限. 2.理解和掌握三个常用极限及其使用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化归转化和分类 讨论的思想解决数列极限问题的能力. 3.正确认识极限思想和方法是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 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用极限四则运算法则及3个常用极限时的条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运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求数列的极限 师:高中数学中的求极限问题,主要是通过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把所求 极限转化成三个常用极限: 例1 求下列极限: 师:(1)中的式子如何转化才能求出极限. 生:可以分子、分母同除以n3,就能够求出极限. 师:(2)中含有幂型数,应该怎样转化? 师: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n-1结果如何? 生:结果应该一样. 师: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n或2n-1,能否求出极限? (二)先求和再求极限 例2 求下列极限: 由学生自己先做,教师巡视. 判断正误. 生:因为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只适用于有限个数列加、减、乘、除的情况.此 题当n→∞,和式成了无限项的和,不能使用运算法则,所以解法1是错的. 师:解法2先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出分子的和,满足了极限四则运 算法则的条件,从而求出了极限.第(2)题应该怎样做? 生: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先求出分母的和. =12. 师:例2告诉我们不能把处理有限项和问题的思路及方法随意地搬到无限 项和的问题中去,要特别注意极限四则运算法则的适用条件. 例3求下列极限: 师:本例也应该先求出数列的解析式,然后再求极限,请同学观察所给数 列的特点,想出对策. 生:(1)题是连乘积的形式,可以进行约分变形. 生:(2)题是分数和的形式,可以用“裂项法”变形. 例4设首项为1,公比为q(q>0)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Sn, 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怎样表示? 师:看来此题要分情况讨论了. 师:综合两位同学的讨论结果,解法如下: 师:本例重点体现了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能够使复杂问题条理化.同 (三)公比绝对值小于 1 的无穷等比数列前 n 项和的极限 师:利用无穷等比数列所有各项和的概念以及求极限的知识,我们已经得 到了公比的绝对值小于1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公式: 例5计算: 题目不难,可由学生自己做. 师:(1)中的数列有什么特点? 师:(2)中求所有奇数项的和实质是求什么? (1)所给数列是等比数列; (2)公比的绝对值小于1; (四)利用极限的概念求数的取值范围 师:(1)中a在一个等式中,如何求出它的值. 生:只要得到一个含有a的方程就可以求出来了. 师:同学能够想到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非常好,怎样得到这个方程? 生:先求极限. 师:(2)中要求m的取值范围,如何利用所给的等式? |q|<1,正好能得到一个含有m的不等式,解不等式就能求出m的范围. 解得0<m<4. 师:请同学归纳一下本课中求极限有哪些类型? 生:主要有三种类型: (1)利用极限运算法则和三个常用极限,求数列的极限; (2)先求数列的前n项和,再求数列的极限; (3)求公比绝对值小于1的无穷等比数列的极限. 师:求数列极限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生甲:要注意公式使用的条件. 生乙:要注意有限项和与无限项和的区别与联系. 上述问答,教师应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必要的补充. (五)布置作业 1.填空题: 2.选择题: 则 x的取值范围是[ ]. 的值是[ ]. A.2 B.-2 C.1 D.-1 作业答案或提示 (7)a. 2.选择题: (2)由于所给两个极限存在,所以an与 bn的极限必存在,得方程 以上习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酌情选用.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掌握常用方法,深化学生思维. 数学中对解题的要求,首先是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逻辑推理,寻找最 常见的解题思路,当问题解决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立即反思,为什么要这么 做?对常用方法只停留在会用是不够的,应该对常用方法所体现的思维方式进 行深入探讨,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然后把这种思维方式加以运用.例1的 设计就是以此为目的的. 2.展示典型错误,培养严谨思维. 求数列极限的基本方法,学生并不难掌握,因此,例2采取让学生自己做 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展示出此类题目在解题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错误,让学生从 正确与谬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正误,强化求极限时应注意的条件,培养思维 的严谨性.这种做法,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贯穿数学思想,提高解题能力. 本课从始至终贯穿着转化的思想.而例4中的分类讨论思想,例 6中的方 程思想的应用,都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复杂问题条理化, 隐藏的问题明朗化.因此,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 渗透和深化数学思想方法,才能达到系统概括知识内容,沟通各类知识的纵横 联系,提高解题能力的要求.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1 12:32:30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