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1 12:27:29
对数函数一课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二.doc(72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教案
二面角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并能 初步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二面角的平面角”应该如何定义,在概念形成的 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本课的难点是“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形成的过程. 教学设计过程 教师:在平面几何中“角”是怎样定义的? 学生:从平面内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教师:在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又 是怎样定义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直线a,b是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引直线a ′∥a,b′∥b,我们把直线a′和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 和b所成的角. 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 面所成的角.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是将三维空间的角转化为二维空间的角.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几个问题. (当教师说完上述话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看两个例 子) 例子之一: 镜头一:淡蓝色的地球.(图片) 镜头二:火箭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录相) 镜头三: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最后画出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 平面.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平面相交成一定的角度. 例子之二: 镜头一:人走在坡度不太大的桥上.(录相) 镜头二:人在爬山.(录相) 镜头三:攀岩运动.(录相) 镜头四:演示下面动态图象.(让水平面静止不动,坡面在不断变化,目 的是让学生看到,在生活实践中,有许多问题要涉及到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角 的情形) (注意:四个镜头要连续编排在一起进行演示,时间一分钟) 教师:如何给二面角下定义呢?下面我们用类比的办法,与角的概念对比, 探讨二面角的定义. 这一段教学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每一个问题分三步完成,首先给出平面 角的问题,然后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二面角的问题,最后计算机显示正确结果. 这部分共有四个问题,全部研究完毕后,将整个过程列成一个总表,显示在屏 幕上. 教师:请看角的图形,思考二面角的图形. 学生可以将自己画的图展示给大家. 计算机显示:二面角的图形. 教师:(给出平面角的定义)请同学们给二面角下定义. 显示:从平面内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学生:(口答) 计算机显示:从空间一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 教师:平面角由射线—点—射线构成.二面角呢? 学生:二面角由半平面—线—半平面构成. 教师:平面角表示法:∠AOB. 二面角表示法 α-a-β或α-AB-β. 最后计算机显示整个过程. 教师:经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已经看到,平面上的角,可以看作是一条射线 绕其端点旋转形成的图形;类似地,一个半平面绕其界线旋转到一定位置所得 到的图形,就是二面角. 教师:二面角与平面内的角一样,是可以比较大小的,其比较方法,与平 面内的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类似. (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 打开书本的过程,给我们一种二面角的大小连续变化的形象.(前面看到 的爬山问题也是如此) 教师:用量角器可以量出平面内的角的大小,能否也能用量角器直接去量 出二面角的大小呢? 比如,这里有一个对顶量角器和一个三角木块(直三棱柱)模型,你们能 用我们自制的对顶量角器来量出三角木块模型的某两面角的大小吗?比如平面 α与β的夹角? 教师:一般地说,量角器只能测量“平面角”(指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相应地,我们把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和二面角,均称为空 间角)那么,如何去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呢?我们以往是如何度量某些角的? 学生:分别通过“取点、平移(相交)”(对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斜线 的射影(相交)”(对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去度量的. 教师:这些做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都是将空间角化为平面角. 教师:对!再回到刚才的量角操作,你是怎样用对顶量角器去量二面角 α-l-β的大小呢? 学生:将对顶量角器的一个角的两边靠紧二面角的两个面,角的顶点则在 二面角的棱上. 教师:大家注意,实际上同学们量的是一个平面内的角:∠BAC.这个角的 顶点在二面角的棱上,它的两边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且与棱垂直.而且对 于确定的二面角,这样的角的大小是唯一的,确定的,我们把它叫做二面角的 平面角. (对于训练有素,肯于思考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下面的问题) 学生:若以棱 a上任意一点O为端点,在两个面内作与棱成等角θ′(0° <θ′<90°)的两条射线OA′,OB′,由空间等角定理知,∠A′OB′也是 存在且唯一的,为什么不用这样的角定义二面角的平面角? 教师:记∠AOB=θ,∠A′OB′= .当OA′,OB′在平面 AOB同侧时θ> ;当OA′,OB′在平面 AOB异侧时θ< .请看图 6: 设 A′P′=a,A′P=b,A′B′=x 由余弦定理,得: x2=b2+b2-2b2cos =2b2(1-cos ), x2=a2+a2-2a2cosθ=2a2(1-cosθ), 当OA′,OB′在平面 AOB的同侧时,若用∠A′OB′= 表示二面角的大小, 由(*)知, 与θ之间会有常数关系,这将给表示,尤其是计算、应用带来诸 多不便;另外,若用∠A′OB′= 表示二面角的大小,当平面α⊥平面β时; ≠90°,当半平面α与半平面β在同一平面时, =2θ′≠180°,都与已 有知识和经验不符,不能直观反映出空间两个相交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师板书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定义 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 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教师:“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三个主要特征是什么? 学生:过棱上任意一点(0∈a),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射线(OA α,OB β),射线垂直于棱(OA⊥a,OB⊥a). 教师:经过上面的研究我们看到,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来度 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几度,就说这个二面角是几度. 教师:许多立体几何问题,若能正确地作出图形,则问题就便于解决.若 能正确地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乃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步骤.下面我们总结一 下作二面角平面角的几种基本方法.如何利用定义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呢? 学生:在二面角的棱 a上任意取一点O为端点,在面α,β内分别引垂直 于棱 a的两条射线OA,OB,则∠AOB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 教师:如何利用三垂线定理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呢? 学生:在二面角α-a-β的面α上任取一点 A,过 A分别作棱 a和另一面 β的垂线 AO和 AB(O,B分别是垂足),连 BO;或者过 A作面β的垂线 AB, 又过垂足B引棱 a的垂线 BO,连 AO;则∠AOB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 教师:能否用作垂面的办法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呢? 学生:过二面角的棱 a上任一点O,作平面γ与该棱垂直(作棱的垂面), 平面γ与α,β分别交于 OA,OB,则可用∠AOB来度量二面角α-a-β的大小.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一道例题. 题目:如图11,山坡的倾斜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度数)是 60°,山坡上有一条直道 CD,它和坡脚的水平线 AB的夹角是 30°,沿这条路 上山,行走100米后升高多少米? (投影打出下图) (此例是一个实际应用问题,难度较低,一般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教 师应深入思考,讲清下面几点) 分析: 1.建模过程 此例的求解首先要对实际图形作出想象理解,然后在教学中 抽象出数学模型.虽然建模过程难度较低,但教学中应主要向学生渗透建模的 思想和增强学生对立体几何中一些基本图形的认识与理解. 设过 AB的水平面为α,坡面 DAB所在的平面为β,CD=100m. 本题要求“升高了多少米”?即是求点 D到水平面α的距离DH.这自然会 想到解直角三角形 DHC,但该直角三角形不可解,故必须另寻途径.(如图, 利用计算机显示在屏幕上) 再看看给出的条件,已知二面角α-AB-β是 60°,如何作出它的平面角呢? 过 D在平面β内作DG⊥AB,G是垂足,再连结 HG,则根据三垂线定理,可得 HG⊥AB,则∠DGH就是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即∠DGH=60°.再根据∠DCH=30° 及直角三角形 DGH和 DCG的边角关系,就可以求出 DH. 2.提炼方法 此例的求解是应用三垂线定理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典型例子, 也是立体几何的一个基本方法.为了强化此法,应在本节练习中配套出相应的 题目.这表明在教学中加强对基本方法的提炼、理解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加强通 法教学的具体表现. 练习: ①在 30°二面角的一个面内有一个点,它到另一个面的距离是a,求它到 棱的距离. ②把边长为a的正方形 ABCD以 BD为轴折叠,使二面角 A-BD-C成 60°的二 面角,求A、C两点的距离. 3.导出等式 在图12中,不妨从一般性出发,记 ∠DCH=θ1,∠DCG=θ2,∠HCG=θ3,∠DGH=θ.引导学生从例题图形中推导出 等式: ①sinθ1=sinθ2sinθ; ②cosθ2=cosθ1cosθ3. 这样的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揭示了例题的引申功能,使例题 的作用突出,导向明确,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 反三的作用. sinθ1=sinθ2sinθ. cosθ2=cosθ1cosθ3. 4.挖掘引申 教师在学生导出等式①,②后,把课堂教学进一步引向深入, 对等式①,②作出说明与解释. 由等式①可得sinθ1≤sinθ,即θ1≤θ,说明沿山坡直道 CD上山时与水 平面所成的角θ1不大于山坡的倾斜度,这使例题的实际性增强,又使学生在教 学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比较、联系、评价,突出了数学应用的广泛 性,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小结 1.空间的“二面角”,是平面几何中角的概念在空间中的拓广.处理问题 的思想方法是将“空间的角”转化为“平面的角”来处理.定义的原则是:这 个“平面角”的大小必须是由空间的角完全确定而且是唯一的. 2.凡是涉及到二面角的几何问题,都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在图形的恰当位 置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主要方法有“定义法”,“应用三垂线定理”和“作 垂面”的方法.我们将在下一课做进一步的研究. 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 2.正四面体 ABCD,求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的余弦值. 3.如果两个二面角的两个面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二面角相等或互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属于新授课型.应主要把握下述几个方面. 1.要有良好的铺垫.数学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原有认知结构不断地同 化或顺应的能动过程.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始终是关系迁移功能的一个关键 的因素.为了有效迁移和建构,就应认真寻找和了解学生的原认知,及时组织 改造和唤起这些关键因素,为学习新的知识提供基础.主要要做到三个方面的 铺垫:(1)知识性铺垫.(2)技能性铺垫.(3)原理性铺垫. 2.抓着新知识的导入点.新课导入就是在新旧问题之间架起一座“认知桥 梁”,从而顺利实现迁移.导入时要寻求新旧问题的最短距离,要瞄准新旧关 系的最佳方位,要把握新旧转换的最精确表达. 3.新授课的重点是新授.新授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 最紧张、最有效的认知高潮.因此,新授过程应确保在教学中的最佳时域进行. 要让学生有观察、动手、表达、思考、交流、表现等时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人,主动地和生动地进行认知建构. 4.做好课堂巩固.巩固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某道范例的思 维模式,形成积极有益的认知定势作为学习优势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巩固 练习,不能单纯停留于对范例的模仿上,而应恰当地变换形式或角度,集中突 破教学难点和重点. 5.做好作业的选题、批改、订正、讲评,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1 12:32:30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