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1 12:27:57
[原创]摩擦力的应用 科学 七年级.doc(32.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摩擦力的应用 深圳市同乐学校 丁 龙 设计理念: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摩擦力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摩 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身边的各种摩擦力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 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使知识的传承在探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 完成,从而缩短生活与科学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地位在自然科学及许多应用领域都很突出,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 趣,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这比学习知识本身还重要。教师很难培养出像爱迪生那样的学生,但 可以训练我们的学生像爱迪生那样思考。 遵从这样的理念,本课运用了视频导入既引发学生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结合视频进一步 巩固知识点;接着教师运用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方式,将科学再次回归到生活中;为了使学 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利用课堂小游戏的形式,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探究能力,最后引导 学生展开想象,再次激起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原理的兴趣,最终实现了“从生活 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知道摩擦力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能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能用摩擦力的知识改造已有的工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我们周围身边处处有摩擦力的存在。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1、课件 2、各种实验器材:秒表、弹子、筷子、橡皮筋、纱布、剪刀、废物盆、铅笔、透明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视频展示)拔河比赛 拔河比赛是学生们很熟悉的活动,通过视频来展示,更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习兴趣。教 师的提问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联系学习的知识,自然得导入本节课的教学。 二、复习旧知:联系开篇的拔河,巩固知识。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个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三、思维训练:寻找生活中的摩擦力 1、写出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摩擦力? 要求:1)尽可能写的多一些(每人至少写出10项相关内容) 2)尽可能写出别人想不到的方面 在生活中寻找摩擦力,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 维,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汇报所写的内容,发现其内在关系,总结出原来这些摩擦力可以分为两大类:有益摩擦和有害摩 擦。 教师通过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其内在关系,将发散的思维再次聚合,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达 到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步发展的训练目的,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四、游戏体验:夹取玻璃球比赛 体验 1:每人用手里的筷子将玻璃球从盒子里夹出,放进另外一个盒子里,在规定时间内,看看谁 夹取的又快又稳。注意:夹取玻璃球的过程中不得用手或者其他东西辅助。完成后分享感受。 体验 2:以 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和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完成将玻璃球从最左边同 学盒子里夹出依次通过筷子传递,最终放入最右边同学的盒子里任务,时间4分钟。完成后分享感受。 五、假设想象:假如没有摩擦力…… 如果生活没有摩擦力,世界将会怎样?学生大胆想象,描述没有摩擦力的世界。 六、我的收获:伴随想象的翅膀,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注:2008年 6月区级“南山区学科渗透心理教学活动大赛”一等奖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1 12:28:4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