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区中小学公民养成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基于社团活动的公民素养教育实践探索
课题承担单位:深圳市西丽第二中学
课题行政主持人:刘安海 职务:校长
职称:中学高级教师 电话:26628415
业务主持人:朱玉明 职务:副校长
职称:中学高级教师 研究专长:德育管理
最后学历:大学本科 最后学位:学士
电话:26703315 E-mail:linfengdi@163.com
一、简表
课题名称 基于社团活动的公民素养教育实践探索
主持人姓
名
朱玉明 职务、职称 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通讯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西丽第二中学 邮编 518055
电子邮箱 linfengdi@163.com 手机 13714621778
项目组
主要成员
姓名 职务 在课题研究中承担的工作
林峰弟 团委书记 公民教育理论探索,活动类社团管理
党旭芳 办公室主任 艺术类社团管理
蔡祥发 教务副主任 学习型社团管理
叶小滨 德育副主任 参与式德育社团管理
赵璨 英语教师 礼仪社团的建设与公民素养培养研究
张超 历史教师 阅读类社团的建设与公民素养培养研究
宋增辉 科学教师 德育类社团的建设与公民素养培养研究
戴腊梅 心理教师 心理类社团的建设与公民素养培养研究
童宇阳 信息教师 网络类社团的建设与公民素养培养研究
林恢瑜 语文教师 艺术类社团的建设与公民素养培养研究
朱小燕 数学教师 活动类社团的建设与公民素养培养研究
黄淑丹 英语教师 学习型社团的建设与公民素养培养研究
第 1 页 (共 6 页)
二、学校情况简介
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深圳市南山区一所省一级公办初级中学。学校目前有 30个教学班,
在校生 1412名,专任教师 100名,其中高级教师 32名,具备研究生学历 21
名。学校目前建有物理实验室、物理探究室、生物实验室、生物解剖室、化学实验室
史社探究室、实验探究室、乒乓球室、美术室、舞蹈室、图书室、科技制作室、电教室
等一大批专用功能室;具备风雨操场,阶梯教室,学生楼等活动场地。近年来,
学校开发了基于网络的学生集体道德素质发展状态评价系统,学生个体道德素
质发展状态评价系统,学生对教师非学科专业素养的评价系统,这三套网络评
价系统在目前国内可知范围内属于首创;建立“人文与科学”数据库,录制上
千盘优质媒体资源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把社团建设当作学校一项重点特色项目来建设,校园内组建了
30多个学生社团,配备了 26名高素质的教师作为社团的指导老师,建立了社
团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专门设立了“社团之窗”系列展示橱窗,学校正逐步
把学生楼建设为社团活动基地。
德育工作及教科研业绩
1.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学校质量管
理创新研究》于 2008年 7月通过结题。
2.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评价实践探索》于
2007年通过结题。
3.2008年,陶力宁、朱玉明主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评价实践探索》荣
获第一届南山区教育改革创新奖二等奖。
4.2008年 6月,《教师非学科专业素养的教育价值研究》获得深圳市教育科
学“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立项。
5.2007年 11月学生刊物《新感受》获得“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
刊评比最佳校刊特等奖”。
6.2007年 3月,课题主持人朱玉明同志获得“深圳市禁毒工作先进工作
者”;
7.课题组成员林峰弟老师在 2008年南山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
《“德育社团”活动模式的构建》主题发言。
8.党旭芳老师的《爱,相濡以沫;心,关怀成长》获得首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
师技能大赛中学德育组二等奖。
9.林峰弟老师《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实践探索》获得深圳市第二届中小学幼
儿园德育研讨会征文评比一等奖。
10.林峰弟老师的《例谈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效应》获广东教育学会 2008年度
学术讨论会征文二等奖,该文收入四川出版社《南山区中小学德育改革和创新》
一书。
11.我校“德育社团联盟”等 5个社团活动项目获得南山区青少年实践展能
指导中心资助。
12.2009年 7月,《体验视野下的中学生社团建设探索》获得广东省教育厅
课题立项,我校成为 2009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实验学校。
第 2 页 (共 6 页)
三、实验方案
研究现状述评
根据清华大学“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总库检索和梳理,我们发现:
近几年,随着社团在学生成长道路上作用的日益凸显,对社团与学生个体
发展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从以往研究来看,学生社团在道德教育方面具备的功
能并不是研究分歧所在,基本上都认同社团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操
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总体上对学生社团德育功能论述时比较笼统,且过于理
论化,缺乏实践探索,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也没有长期的实践工作作为
理论研究的支持。而且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的社团,中小学的社团研究
比较少。
公民教育也是当下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主要成果集中在对国外“公民教育”
的介绍和情况综述。国内以“公民教育”作为德育主线的实践较少。而把公民教
育的和社团建设结合起来,探讨两者的融通性问题的研究我们尚未发现。
本课题力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依托学生社团的建设,以体验式、
活动式德育为主要途径,在公民素养教育领域,尤其是“团队合作精神”和
“终身学习习惯”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同时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在公民教育的
视野下揭示社团活动的育人价值。
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以往关于社团的研究多是针对社团文化和社团管理而言的,在
公民教育视野下进行社团的建设所见甚鲜。本研究把社团建设纳入公民教育的视
域下,把公民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作为社团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依,这将丰富
了公民教育和社团建设方面的理论。
实践意义: 当前,德育的低效性是一个普遍性的教育难题。在学校德育实
践中,无论是传统的品格教育理论,还是现代的价值澄清理论,在道德教育面
前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空洞的说教和填鸭式灌输造成不少学生对德育不感兴
趣。与此同时,学生社团在德育方面的优势发挥得远远不够。社团活动凭借自身
优势,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各项活动、实践或各种情境之中,让受教育者去自我感
受,自我把握,自我领悟,自我提升,进而培养高尚情操、优良品质及远大理想
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殊功效,是以往德育途径所难以达到。本
课题立足于利用社团这一教育载体,把学生融入道德体验的种种情境中,从而
真正意义的促成道德品质的内在生成。
理论界定
公民素养:在本课题中,特指未成年小公民(12-15周岁之间)的公民知
识、公民意识、公民技能和公民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状态以及外化的行为表现。而且
在本课题中,侧重于公民“团队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习惯”两大素养的培
养与提升。
中学生社团:中学生为了满足自身心理、情感、文化、生活和社会需要,而自
发建立、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具有特定目标和一定活动规范的组织。
体验德育:在本研究中,学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参与社团活动,从中进行
自我教育,从内心体会到某种价值,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等情感体验,进而使
整体道德素质获得健康发展的过程。体验德育重视道德的内生和自觉,重视
“场”中的道德信息交流,重视道德生活的丰富性和乐趣,这些重要的德育要
第 3 页 (共 6 页)
素,需通过社团活动这个平台来提供。
研究目标
学生道德发展:本课题研究立足德育特色建设,在学校鼓励和扶持学生自
主成立和参与社团活动,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和活动时间,让学生在“情境”
和“场合”中形成公民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参与热情、锻炼组织能力。培养
出一批能自主策划、组织活动的社团领袖和社团干部。
教师专业成长:以我校青年教师成长研究会成员和综合实践科组成员为核
心,让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德育活动方面积累经验,取得成效。涌
现出一批善于开展、组织、研究活动德育的教师,出现若干研究型、专家型、学者
型的德育活动指导教师。
学校特色发展:构建灵活多样的学生“道德体验”体系,营造民主开放的
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社团活动,从而拓展学校德育工作新领域,
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内涵和文化品位。同时,开展活动德育实践探索研究,
以教育科研引领校园德育活动深入、长足发展。
社区影响力:以“体验式社团活动的基本构架,德育科与研紧密结合的方式,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的模式”能形成特色,开创品牌。能够在社区内形成一定的
影响力,能给兄弟学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成果。
研究内容
本课题组依托学生社团这一载体,组建各式各类的学生社团,为学生公民
素养的提升,尤其是在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形成方面,提供
多种平台和渠道。因此,本课题将以下方面作为重点的研究内容:
1. 体育类社团:学会合作与竞争。
2. 艺术类社团:发展才华与情趣。
3. 科技类社团:培养能力与热爱。
4. 学习类社团:立足分享与互助。
5. 活动类社团:关注体验与参与。
6. 德育类社团:强调民主与服务。
研究对象
我校全体在校学生,即年龄在 12-17周岁之间的深圳特区公办初级中学学
生。
拟解决问题
德育低效问题:德育低效是当下学校教育一个普遍性问题,“听到的可能
忘记.看到的可能记住.亲身做的可能学会”,“亲身体验”是社团建设的重
要内涵,就是让学生成为体验的主体,活动的主角,成长的主人。在丰富多彩的
社团活动中,真正地感觉到良好道德品质的力量,进而自动自发地把道德规范
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德育模式老化问题:传统的德育模式以“说”和“教”为主要方式,严重
疏离生活。本课题认为,公民素养的最主要作用,就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
的关系。那么,以此为内容的公民教育就必须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来进
行,即以实践性的活动为主要途径。社团活动的育德模式立足于引导学生素养的
自主建构,建立“面向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友好”的人性化德育模式。
德育渠道单一问题:社团活动整合家、校、社区教育资源,倡导全员育人、环
第 4 页 (共 6 页)
境育人的全面教育观,从时间、空间、人群三个维度构建活动。“时间上”指育人
活动是一个持续、长效的过程,而不是突击性、运动性的活动;“空间上”指育
人活动存在于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人群中”指育人活动存在于师生之
间、学生之间、亲子之间、社会公民之间人际互动之中。
创新之处
发掘新的德育元素:众所周知,真正意义的道德生成不是外部的规范,也
不是思维技巧的训练,而是人与人在主体交往中的体验。在中学生社团这个特殊
组织及其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交往元素,如:生活情境、角色承担、自主体验、民
主方式、分享精神、沟通技巧、服务意识、团队协作、冲突以及解决、榜样带动力等
等,这些元素在公民养成教育中理应得到重视和挖掘。
无痕化的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感染、熏陶、内化的过程。心理学研究
表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自主意识的觉醒,会产生一种对外部教育的抵
抗心理。这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表现,主体性强的学生往往会更多地运用独立意
志和自我选择。所以,在德育活动中,教育目的越隐蔽,效果反而越好。基于这
样的思考,我们所致力社团建设,旨在为道德体验提供实践的平台,提供情感
体验的源泉。首先,我们让学生的公民意识在社团活动中以多样的方式表现出来
使学生的道德经验得到积累。其次,我们又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引发道德意
识的共鸣,使道德情感逐步从感性走向理性。这是一个无痕的德育过程。
全域性德育:公民道德素养是在各种各样的场域中经过长期的道德实践逐
渐形成的,所以道德实践空间的开放性与时间的连续性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至关
重要。社团活动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各种场合都变成可能进行道德实践的
场域,使学生的道德体验具有“全域性”特征。
实施步骤方法
1. 准备阶段(2008年 6月-2009年 10月):组建社团
学生完全自主社团: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发动,由较具影响力和领导能力的
学生根据兴趣、特长、爱好组建学生自主社团,开展相关活动。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社团:在学生社团建设的同时,建设一支强有力的
教师德育社团指导队伍,以教师的研究、兴趣、特长为基点,让学生自主选择社
团指导教师,教师在社团活动中起引导、管理、调控等作用。
2.开展阶段(2009年 9月起):开展活动
各类开展实践活动。并收集、整理社团活动资料和研究素材。
各类社团提交活动阶段性总结,交流和展示实践活动成果。
3.深化阶段(2010年 3月起):内涵深化
组织各类社团开展“德育功能”以及“德育实效”的研究,促进社团的开
放度和体验性,形成深度研究报告。
组织分工
本课题组将成立以校长人课题行政主持人,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任业务
主持人的课题组,充分发挥学校教务处、德育处、团委、综合实践科组等组织力量
从方方面面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刘安海:课题行政主持人,校长。负责课题的总调度。
朱玉明:课题业务主持人。分管德育工作副校长,负责课题实施过程中的部
门协调和具体研究工作。
党旭芳:课题组成员。办公室主任,负责社团活动中的时间和场地协调,分
第 5 页 (共 6 页)
管艺术类学生社团及相关研究工作。
蔡祥发:课题组成员。教务处副主任,分管学习类学生社团管理及相关研究
工作。
叶小滨:课题组成员。德育处副主任,分管德育类学生社团管理及相关研究
工作。
林峰弟:课题组成员。我校团委书记,负责社团活动的具体组织和材料收集
整理,负责社团活动中的理论探索。分管活动类学生社团及相关研究工作。
戴腊梅:课题组成员。心理教师,心理学硕士,负责心理社团活动及相关研
究工作。
童宇阳: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教师。负责信息技术类社团建设及相关研究。
宋增辉:课题组成员。科学教师,负责德育特色社团建设及相关研究。
朱小燕:课题组成员,数学教师,负责活动类社团及相关研究。
黄淑丹:课题组成员,英语教师,负责英语类社团及相关研究。
林恢瑜:课题组成员,语文教师,负责艺术类社团及相关研究。
张超:课题组成员,历史教师,文学硕士,负责阅读类社团及相关研究。
赵璨:课题中成员,英语教师,管理学硕士,负责礼仪类社团及研究。
预期成果
1.非物质成果:涌现一批富有生命力的学生社团,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
重要作用,形成一定的校园影响力和校园文化氛围。
2.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公民教育的内涵,提升社团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德
育功能。
3.物质成果:有专门建设的社团活动场地,社团展示栏。形成在社团建设
方面的图片、影像、文字材料,有一批关于社团建设方面的文章发表和获奖,在
允许的条件下出版社团建设方面的专著。
经费保障
学校将从每年的经费预算中设立该课题的专项基金。以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
第 6 页 (共 6 页)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