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读 书
[英 ] 培根
读准给下列字音:
怡( )情 统筹( ) 藻( )饰
狡黠( ) 诘( )难 要诀( )
蒸馏( ) 劝诫( ) 滞( )碍
吹毛求疵( ) 豁( )然贯通
嚼
咀嚼( )
味同嚼蜡( )
好
好读书( )
读好书( )
yí chóu zǎo
xiá jié jué
liú jiè zhì
cī huò
jué
jiáo
hào
hǎo
文采藻饰: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
步。
结构图示
谈
读
书
㈠读书目的
㈡读书方法
㈢读书作用
结构图示
谈
读
书
㈠读书目的
怡情
傅彩
长才
㈡读书方法
浅尝多读
粗知、讨论
深钻、笔记
㈢读书作用 塑造性格弥补缺陷
最后,我把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一
段话送给每一个读书人,一起共
勉: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
三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老师寄语
马南邨
“ 不求甚解”
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
传》:“好读书,不求
甚解”。原意是读书只
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
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
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
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
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
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
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
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一、简介驳论文的知识
• 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 立论 驳论
• 2.什么叫驳论文
•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
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
张。
•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 一般论证思路
• 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
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
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
谈
读
书
读书的正确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不
求
甚
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立论
驳论
名人论读书
▲开卷有益。
——【宋】赵光义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
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几 种 读 书
方 法
• 1、品读法。
• 2、摘读法。
• 3、圈点法。
• 4、析读法。
• 5、寻读法。
• 6、助读法。
品 读
法
•品读,就是在阅读中对文
章的某一点深入下去,这
里的“一点”必须是文章
的神韵所在。如《春》、
《围城》的语言美。
摘读法、圈点法
• 把读书过程中精彩的
文章、片段、句子等
加以摘录、圈点。包
括笔记摘录,电脑下
载,圈点划线、评注
等。如毛泽东圈点
《水浒传》等。
助 读 法
• 助读法,就是利用书、
报光盘、磁带上的精美
的文章来帮助我们阅读
理解作品的一种方法,
如配乐诗,电视散文等
。
寻 读 法
•这种方法,相当于跳
读法,阅读者不是对
全文进行研读,而是
对文章、作品的精华
处细细琢磨,品味。
析 读 法
• 析读法,就是阅读者在阅
读过程中,对词,句子,
修辞情感基调,意境等进
行品析。这种读书法过去
老师上课经常教。带有研
究性质。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
庶、石广元
、孟公威等
一道游学读
书,“三人务
于精熟,而
亮独观其大
略”。
诸葛亮的读书
观:
未晓不妨权放过,
过后须要细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