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1 12:49:29
[转发]土壤的保护 科学 三年级.ppt(3.09M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0 0 类别 : 课件
《土壤的保护》说 课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小学部 李 曼 教材分析  本课是《土壤与生命》单元的总结,是对全单元的 统领与学生认识的提升。  本课教材内容围绕四部分展开: 一,土壤的形成与贡献; 二,人类对土壤的破坏和土壤污染与流失问题 的严重性; 三,通过有植被土壤与无植被土壤蓄水性的对 比实验,体会植树造林对土壤保护的重要意义; 四,讨论如何保护土壤,知道我们能为保护土 壤做什么。 学情分析 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三年级学生。 学生的科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期的学习障碍 教法学法 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习总是与一定的“ 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 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达到 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 本课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引导探 究法。  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等 学习模式的综合应用。 教学预期目标 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土壤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破坏土壤,认识到植树造林 对土壤保护至关重要。  过程与方法: 认识到土壤对人类和动植物很重要。 会做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认识土壤的重要性,意识到土壤污染危害的严重 性,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难点及处理策略  教学重点: 了解土壤的贡献,认识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  教学难点: 能确定水土流失对比实验的条件,会做水 土流失对比实验。  处理策略: 通过学生对教材的充分研读,给学生自主 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已有认识,提供有梯度的资 料片、有结构的材料,鼓励学生经历探究发现的过 程,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通过对比试验的 比较,拓展、深化学生对土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准备  1、对比实验准备: 托盘、有植被土壤与无植被土壤、漏杯与烧杯 。  2、相应的资料片。  3、科学小助手、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预 设 置疑激趣,引发探究( 4’) 自主研读,深入探究( 10’)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8’) 应用新知,联系实际( 8’) 置疑激趣,引发探究 ( 4’)  【活动设计】 提问:你知道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观看资料片,体会土壤形成的艰难。  【设计意图】: 复习学过的关于土壤的知识,引导学 生体会,为新课做好铺垫。  【活动设计一】: 学生充分研读教材,全班交流、总结后 与老师合作书写板书,归纳出土壤的贡献,认识到 土壤的重要性。  【设计意图】: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达到了 知识的内化与迁移;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学生对重点 的把握能力,为后面教师有梯度的引导做好准备。 自主研读,深入探究 ( 10’)  【活动设计二】: 观看资料片,全班交流,补充板书。  【设计意图】: 此处是本课的一个中心环节,有效补 充了学生的认知盲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土壤 为人类所做的贡献的了解,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 不开土壤。 自主研读,深入探究 ( 10’)  【活动设计一】: 观看资料片,结合教材内容,小组内讨论 交流土壤的现状如何,人类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 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阅读与讨论激发学生内心的 正义感,培养学生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为下一个活 动埋下伏笔。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 18’)  【活动设计二】: 做有植被土壤与无植被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 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 【指导要点】: 此处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 如下几点: 1、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植树造林对土壤保护至关重要。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 18’)  【活动设计】: 观看保护土壤资料片,思考、交流我们能为保 护土壤做些什么。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板书。 学生试写土壤保护宣传口号。  【设计意图】: 增强学生自觉保护土壤的使命感,使学生把课 堂上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到保护土壤,人 人有责。 应用新知,联系实际 ( 8’) 几个细节处 理 教学是由细节构成的,细节决定成败。因而在本课 中我特别关注了这样几个细节:  1、合理的使用教材和科学小助手。  2、适时的,合理的资料片、图片的展播成为教材的 有力补充。  3、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调整。 教学评价——自我评 价 我学会了哪些知识与技能? 我有哪些收获? 我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教学评价——小组评价 听取/接受他人意见   □ 善于   □ 一般    □ 不善于 表达个人意见      □ 善于   □ 一般    □ 不善于 课堂纪律        □ 好    □ 一般    □ 不好   小组合作表现      □ 好    □ 一般    □ 不好 知识重点把握能力    □ 好    □ 一般    □ 不好 实验操作水平    □ 好   □ 一般    □ 不好 动植物 栖息地 植树造林 土壤保 护 (共同家 园) 宣传号召 人 类 衣食住行、原 料 板书设计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育活动具有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 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 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 、情感的催化剂。 ——叶 澜 让我们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TEL: 21887986 QQ: 26578930 EMAIL: lengcaiwei@sina.com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1 12:49:5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