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1 16:08:11
[转发]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2 .doc(59.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其他
专题十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处理好日常教学和高考的关系 第二讲 主持人: 高考题或者是高考这样一种变化对我们日常教学的影响,那么,我先来介绍一下 咱们我们这个讲座的两位嘉宾,我身边这位是我们首都师范大学的王教授,他也是博士生 导师,这边这位是我们北京著名的特级教师,薛文叙老师,他原来是石油附中的老师,现 在在清华同方的教研中心工作,欢迎两位老师参加我们的研讨。那么,首先我想请王老师谈 一谈,高考招生这个指导思想跟以前的有什么样的变化? 王尚志: 我先谈一下最近出了几个文件,这个文件反映了我们高考招生制度的一些变化。 其中的四个文件特别重要,对于我们理解考试招生变化的趋势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其中一个文件是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订了一个 “ 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 ” 的决定,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文件。 第二个是教育部制订的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第三个问题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 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这个是按照大纲的制订的一个大纲,原来我们教学大纲制订的 一个考纲。另外考试中心又另外制订了一个大纲,就是对一个课程标准制订的一个考纲。除 了这四个文件,当然非常重要的一个文件,就是数学课程标准,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文件。 因为在考纲里,明确地说,要依赖于课程标准来决定考试的要求。 除了这几个文件之外,因为现在各个省独立命题,因此各个省又根据各个省的实际情况, 制订了各自省的关于考试的说明。所以,在各个省,凡是参加独立命题省的老师,一定要阅 读本省的考试说明,这个对于我们把握高考,把握评价的趋势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另外,我想有这么几件特别需要说明的东西。我们关于高考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我们 77年,开始重新实施高考以后,首先是强调了我们的高考是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 当时这个是作为考试的主要指导思想。随着我们整个教育的改革不断的深化,又增加了除了 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增加了我们的高考,要有助于中学实时素质教育,又增加了一条 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也就是高校自主创收,我想这三条有助于是反应了整个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我想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考试内容的一些变化,我是不是请薛老师来做一个说明。 主持人: 薛老师,您给我们介绍介绍,薛老师从事研究高考,那你的感受高考的内容,和 形式有那些变化,帮我们梳理一下。 薛文叙: 高考的内容变化随着教材的变化而变化,记得教材从 77年开始,施行甲等本, 乙等本,然后变成必修本,后来变成新课程本,现在就是新课表教材。这样的话,考试内容 重点知识的考察由六大块,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数列解析几何,增加了向量、概率统计、 导数,这个是新课程增加的一部分。所以内容的变化,基础知识也就发生了变化,考试的内 容也相对变化了。 王尚志: 这些内容本身在定位上也有所调整,新课表,比如说立体几何,我们总体分为两 大部分,一个是立体几何初步,主要是增加学生的直观能力,这个对文科学生来说都是学 这些内容。对于理科学生来说,有空间向量的立体几何,所以我们老师在研究这个主干知识 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的要求,这样一个基本定位来钻研一下,这个对于把 握高考的内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薛文叙: 命题的理念到习题的设计都发生的一系列的变革,我想现在逐渐形成的数学高考 新的格局,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个是命题的理念和指导思想的变化,由知识领域转化到 能力领域,这个是现在特别强调的。 王尚志: 这个变化还是反应的比较突出,今年的高考题希望在高考里更好地考察学生的能 力,而不是记忆。 薛文叙: 习题设计的创新也在不断地改变,这一点做的都比较好。另外是习题的框架,更 个能力利益在学科整体高度上来设计整个一套试卷,所以这个试卷可以同学的能力和水平 包括学习的启蒙。还有评价的理念同时也发生变化,原来的评价是以选拔为主,而现在的让 学生在考板上来展示自己,所以这样的话,给很多学生更广展示自己的平台。强调学科的主 干知识和考察,从学科整体意义上来运行近些年来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 王尚志: 比如说,相应的强调最本质的数学内容,强调主干知识的体系,可能尽量避免一 些枝微末节的,特别是一些特殊技巧的东西,在我们的目前高考命题中,在逐步发生了明 显变化。 薛文叙: 近几年比较突出的,是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阅读动手的能力,自主学习和自动 探究的精神,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王尚志: 我想总的高考题的阅读量,我们有一个计算,要比原来增加一点成绩,无论是中 考还是高考,阅读量都增加的比较大,所以这些都需要老师能够重视。 薛:还有现在现在高考强调应用,考察信息处理这方面也很突出。 王尚志: 从我们的记忆中,我不记得是哪年了,出了一个(卖鱼)的题,那是北大数学科 学院的当时的党委书记柳鹤鸣教授出的这么一道题。从那以后,应用的问题就逐渐的成为高 考考场的一个内容。当然如何认识应用,可能随着我们整个课程改革不断的推进,我们应用 的平台,我个人感觉会逐渐的扩大。就是有背景的题目会增加,不仅是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也包括有数学背景的问题,可能也会逐渐的增加。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加, 刚才薛老师总结的,我觉得也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在目前当前的社会,数据处理的能力, 是我们最适用的一个数学能力,所以高考会不断加深在这方面的认识。 王尚志: 刚才薛老师归纳了一下高考变化的趋势,这些趋势对我们日常教学里,会有什么 样的影响,我们特别希望老师们,如果我们把教学认为是,我们只是为了高考,这个就是 我们的课程目标,或者提高学生素质目标就不太一致,我们希望高考也是为了表现学生素 质,那么从对高考研究来说,您怎么觉得把高考的研究,对我们日常提供了哪些信息,换 句话说,高考和我们日常教学怎么处理好这种关系,能够在提高素质的同时,把高考这件 事情做好,同时也把我们的学生日常教育水平做好。您能跟我们谈谈这方面研究的经验吗? 王尚志: 咱们可以从一些高考学生解答反应的情况,我想也能反应出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 注意的问题。咱们主要是以新课标的试题为例来举。因为新课标的实践到今年应该已经是第 二年了,这个事件肩负着选拔和导向的双方作用。我觉得新课标从这两年来看,他实际体现 了合理的新课程版的实际相比,它就体现了 “ 稳中有变,稳中有活,稳中有新 ” 数学课 改就更加突出了。因为数学要发挥基础学科的作用,所以高考试题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关 注基础知识,关注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要考察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 要考察进入高校学习的潜能,这个都是高考一年能够做到的,实际它是 12年的积累。从中 学开始学习,特别是高中这三年学习的时候,同学对数学本质的概念有一个很大利用的空 间,咱们在这方面,其实做了很多的工作。 我们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 08年的考题,这个是文科的考题,角 α 的周边经过点,1 和-2,来求阿法的值对新课标也好,大纲也好,都接触的比较深。这个题就是考察这些,第 一中间的点知道,我们脑子想一个图,中间一点知道阿法角的准确值,就很容易知道了。所 以这个是考第一个三角形的概念。第二个就考察(12:00)概念,所以应知应会的,这个是 最基本的东西,但是考完了以后,有的学生的反应觉得比较困难,觉得文科试题比 07年要 难。但是这个就反应了我们教学的一些问题。再比如说,08年还是北京的事件,文理科都是 解答题的第一个题,它起的作用就是(甄别)选拔和防范的作用,应该说是广大考生只要 想进大学,就应该知道的。第一个是求值,一个没有问题。第二个要求这个函数,他在 0-2/3 这个区间的取值范围,学生觉得有一点难。有的老师就说,学生觉得 B区间上,三角函数 的取值范围是很难掌握的。其实我们想,你如果对整个三角函数的图象有认识,对三角函数 的整体有认识,对三角函数的局部有认识,你对三角函数概念有认识,这个是最基本的问 题,你学三角这个应该是最基本掌握的,但是学生现在觉得是一个难点,我觉得这个就反 应我们教学中不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不重视基础知识这方面的教学。所以反应我们有一部 分教学,数学课的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解题的教学,解题教学又不太讲解题思路的来龙去脉 根据什么、道理是什么认识不够,就变成了一种平行的教学。而平行的教学就有一点变成了 解题式的教学,所以这个对同学有这种倾向必须得注意。 王尚志: 我特别赞成薛老师,最近我也听了大量的课,确实有这么一种倾向,就是用五到 十分钟把概念一讲,然后紧接着就是做题,大量的训练。在训练题的时候,常常不去呼应在 这个题中,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样就纯粹变成了一种技术性的问题,这个对学习数学来说, 是非常有害的。实际上,我们作题目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数学和基本的思想,和概念的实质。 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一点,常常可以事半功倍,所以我们有时候做了大量的题,反而最基 本的题不会做了。我觉得高考里,像这种基本的题目占的分量,我想大概要在 60%-70%, 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知识的理解 和认识,我觉得这一点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 薛文叙:所以就像你说的,高考一直坚持对基础知识的高考,对基本的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的考察,也就是说要特别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重视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所以我们的教学 急需在这方面可以搞好研究。比如说基础知识,其实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每个基 础知识搞清楚之后,应该让同学知道,每个章节之间一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前一章和后一章 后续之间的联系,变成一个整体,可能在教学中我们要探求这个就好了。另外,就是跨章节 的联系,还有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所以数学题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联系到同学头脑中就 有一个对数学的整体认识,有了整体认识之后,高考就会比较自如地处理一些问题,这个 是我们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王尚志: 我觉得刚才薛老师提的这几点非常重要,凡是重要数学的概念,一定不只在一个 地方出现,我们老师千万不要认为,我只是在一节课里,把这个概念交代清楚,我这个概 念就算完成了。实际上,他是会出现在很多的地方。比如说单调性,一个函数的单调性,比 如说单调增加,绝对不仅仅限于 X1,在北京区间 X1大于 X2,如果 FX1大于 FX2,我们 说严格单调了,严格增加了。这个理解只是开始,我们会结合大量的具体的函数,不断的加 深我们对单调性的认识,并且我们对单调性的认识还有两个重要的阶段,一个是代数方法 的认识,一个是导数单调性的认识。如果能把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串起来,就是刚才薛老师 所说的,跨章节、跨学期、跨模块的理解,我想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薛文叙: 正好接着你的举一个例子,06年有一个高考题,原来是一个挺技术的题,就是函 数给了一个分段函数,第一段是 3A-1X+ 4A,第二段是以A为点X的对数,在X小于 1的 时候,在整个实数上都是解函数求 A的取值,给了四个选项。同学们看了这个特别高兴, 第一段是一个直线,是条射线,它是解函数,肯定它的斜率K是小于 0的。第二条函数,A 在 1到 0之间,两个一求交,答案就出来了。所以,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没有单独讲分段函 数的单调性,分段函数在整个值数集…(19:35)。同学们如果对函数概念理解都知道,X 都是应该Y1总是要比随着X增就单调增,反过来就是单调减。 王尚志: 这个是概念,这个概念很值得理解。 薛文叙: 所以这个函数多少都没有排除这种情况。还有如何想到一个图就好了,所以我觉 得这个很重要。 【主持人】而且也说明了一个,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把一个习惯练习,比如这个题,它不 光在那形象地推,他把这个图画一画,这个事情就能够想的比较轻松。但是如果我们教学的 时候,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的时候,也帮助学习建立一个习惯,这个时候处理这样的题就更 顺利了。 王尚志: 我们在前面内容里,提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对于函数概念,一定要帮助学生 形成三个角度的认识,一个是我们所谓的定位关系,一个是变量与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一个就是函数图象。我觉得这三个角度的认识,才能对于函数的很好的理解。因为在讨论函 数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这样的习惯,比如说刚才薛老师特别强调的,就是画 图的习惯。你对于任何一个函数,脑子马上就出现相应的图。 薛: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去年海南和宁夏的高考,难度是…(21:33),其实我们仔细一 分析,它给出了一个正方形,里面有一个不规则的图形。不规则图形 M,要让下列方法来 计算M的面积。在正方形中,随机投入N个点,如果有M点落入不规则图形,那么M的面 积的估计值就是由m÷N×X,乘上整体面积。它说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 2,M的面积是 1,像 正方形和随机来投掷一万个点,S表示M点的数目两问,第一问求 S的估值 EX,第二个从 上面方法来估计面积的时候,来求它的估计值和实际值之差,在这个范围内的概率。这个题 这么难,其实我们好好分析一下,就是读题的时候,把这几点高清楚,我觉得就很好把握 了。第一个想想这个是什么问题,这个是概率问题。第二个想想,他用什么样的模型,当第 一个每一个点投到不规则图形中的概率是多少,所以第一个是几何分析。而这个问题解决了 之后,第二个就是一万个点,每个点的概率都是 1/4的话,一万个点投入的话,它的情况 是什么。每一个点或者进来,或者是不在,所以它属于(分户)的模型,它是独立重复实验 的概率。其实我们在第三个模块知识,和必修的第三个模块和选修的二、三,这两个都没有 超出这些基本的东西,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得话,问题其实就不难解决。 【主持人】他很有很多概念的积累,而每个都是单纯来说学生都知道,但是串联没有在平时 来做好,换句话说,在还抓不住最本质的东西的时候,就失去了解题方向。 王尚志: 刚才薛老师提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信通法,我觉得这的通信通法就是一个 对模型的判断,或者我们叫经验也好,我们叫通信通法也好。你总要知道几何概情,我们判 断它是一个几何概情,这个几何概情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当你一个支点知道这个区域 里的知道,落入M这个区域的概率是 1/4,它的任务就完成了。紧接着我们有 1万个点,我 们每次投是独立的,因此他是一个独立重复实验的一个问题。并且每次实验都有两个结果, 要么在里面,要么在外面,于是就很容易判断出一个二项分布。二项分布里,要做的事情无 非是它的平均值,第一它的分布,第二个所谓它的数学计划、方差等等,其实没有什么东西。 所以,如果我们老是在日常中,能够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能够让学生掌握了,处理这个 问题就不会显得这么难。 薛文叙: 高考试题我觉得第二个特点,就是刚才您说的,办法和技巧,特别是重视通信通 法。比如说今年考题,0.31也变成了一个难题,他考的是 A是实数,函数给了一个二次函 数,如果函数在区间-1到 1,这个区间有 0点,那求取值范围。其实最基本的方法有很多, 一个是你可以考虑二次函数的图象,再赋予到这之间,有两个 0点,有两个根,或者有一 个根就行了。你也可以把它分离出来,变成了 1/A=2X-2X平方-1/3,就得出这么一个。我们 想办法先是考虑它的取值范围是-1到 1,之间它的值域,A调这个值域内就可以了,也可 以用其他的方法做。但是每个方法都是通法的,都是我们最基本的方法,中学就应该会的。 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些东西的话,讲了一大堆题,其实可能不见得有效果。 王尚志: 薛老师说的这个,平常要讲解讲题的效率,你要归结到那些通信通法上,让学生 把这些东西积淀下来,将来针对高考也会有好处。 薛文叙: 比如说 07年的全国高考题,它也是一个中等难度的评论。 FX=COS 平方-2倍 COSX/2 ,求它的一个单量分区间,给了四个选项。这个函数转化, COS X/2平方画就变成, COSX 了。随着是关注 COS 是一个二次方式,那你就得讨论 COS 它的增减和 COS X减去 1/2这样函数平方的增减,两个最基本的方法,两个基础的知识络合到一起这个问题就可以 解决。但是有的时候,这些模型、或者是这些方法,特别是融合到一起的时候,我们老师在 这方面,可能让学生想的不太多,就是为什么会这样,他只是模仿式的学,可能有 50%就 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这个就反应了我们教学的一些问题。 第三个特点特别强调数学高考题的特点,强调了模型的思想。我们可以反应大量的问题,其 实都可以反应出来,我们新课标重视的一个一个数学模型,还有数学模型思想里,就是高 度抽象。他把数学问题用一些模型在脑子里来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所以高考这方面, 我觉得就反应出来要考察这种思想。比如说 07年山东新课标的题目,X+3的对数减 1,然 后这个图象横过A点,如果A点在直线MX+NY+1,并且MA大于 0,1/M+2/N的最小值。 首先如果拿一个题目来,你脑子里应该有对数函数模型,对数函数的模型,就知道对数函 数横过所有的 1、0这一点,那么它变化X+3和-1,这个肯定是横过××(29:30),如果这 个模型很清楚的话,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横过这一点的话,点 A在直线上就变成的 2M+N=1,那这个问题就是 9.0求值定理的问题。所以你这种模型搞的清楚的话,这样的问 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比如说 08年海南的高考题,我觉得这几个课题提出有意思。它说某一个几何体的棱长是 1.7,在该几何体的正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的长是(根号)6,那么几何体的测试这条棱 投影长分别是A和 B,这样的两个线段。A+B的最大值是什么,也给了四个选项。如果我们 同学去想,什么样的几何体,没有告诉你,那这个几何体棱是什么样,同学如果这么想那 肯定想不清楚。但是如果我们当时学空间几何我们就特别控制立体几何,特别重视长方体的 模型,我们把很多问题放到长方体几何中去,我们抛开几何体的形状,我们就抓住这个棱 我们就想出这个长方体对角性的(根号期),它在前面上的投影就是根号 6,另外两个投 影就是另外两个面,侧面和地面两条对角线长,这个就是最基本的题目了,你就知道 A方, B方,再加上根号 6的平方,应该等于 2倍的根号 7的立方,很容易就把这个对角线和棱 之间的关系就找出来了,那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但是如果我们对长方体的模型不是很熟悉, 也不会把一些线放到模型里去用,那这个题就变得很难了。 王尚志: 薛老师说的这个,我们在新课标里,特别是在必修二强调最基本的模型,就是长 方体。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务必要帮助学生,把长方体放在脑子里,用这个长方体去理 解垂直问题、平衡问题、投影问题,他会给我们提供非常好的一个直观。只要把这个图一画, 学生就马上会解决这个问题,就变成不是难题了。但是这种意识,不是我们说就能解决,要 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强化,不断的积累,使他能够把这样一个具体的图形在脑子里扎根。所 以,模型不是抽象的问题,是很多具体的问题,学数学一定要具体问题来支撑这个东西, 那就会变成简单了。我觉得在数学里怎么把难的变成不难,就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做法。 薛文叙: 比如说去年 07年的新课标,它说一个四棱锥,还有一个三棱锥,恰好可以拼成 一个三棱柱,这个四棱锥的底面是正方形,各个边长和侧棱长相等,三棱锥的底面和各棱 长也都相等。四棱锥和三棱锥,和三棱的高分别是H1,H2,H,求这三个等值是什么。我们 想四棱锥和三棱锥怎么拼成一个三棱锥,他可能就想不清楚。但是在空间我们学立体几何初 步的时候,要从整体结构来认识图形。所以我觉得长方体你都会看,从各个面来看,看完之 后应该会拆,应该会合。如果把这个题,我们把一个三棱柱拆开两个部分,拆成一个三棱锥 和四棱锥,你就立刻就知道了,他们两个体积你知道了,这两个体积正好是 1/2,这个题就 很容易就得出来了。所以对这种模型的认识,对几何体整体结构的认识,这些就是我们平常 教学过程中,同学应该有这种的认识。所以高三最后一个月来进行几何,建立不起来这种概 念。 王尚志: 实际上,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讲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一个是柱,一个叫锥,一个叫 台,一个是球。这些图形是从小学、中学、到高中不断强化的图形。所以这个就需要我们在日 常教学中不断的积累。到高考的时候,才能发挥出一个效益来。另外,我们过去比较强调从 局部到整体,现在我们又强调另外一个角度,从整体到局部。就是刚才薛老师说的,首先把 三棱柱的图形画出来,才去看组成它四棱锥和三棱锥,就比你用一个三棱锥和四棱锥去组 成一个三棱柱要简单。 【主持人】而且在教学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专注于快速体积 公式,(36:00)当时也讲拆分,老师常常把得到个具体数学的公式作为教学来推动结果 拆的过程叫来切面,或者怎么组合,如果把这个过程看的比较重,那么这个对学生影响就 会比较好,他会想这个过程是怎么生成,当然你给我讲这个题,我感受到一点,老师在平 时教学过程中,如果把这个推演的过程放的慢一点,给学生的印象留下比较深一点,再学 习过程中提出更多的思考。如果我们仅仅推导出一个公式,或者快速推导出一个形式的结果, 常常在这个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这个是我想是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 地方。 王尚志: 在新课程里,把过程作为一个目的,决不是一句空话,我觉得这件事情在学数学 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在讲每个具体的内容的时候,如果把这个知识形成的 过程,来龙去脉,背景、因素都讲清楚的话,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他在处理这些问题的 时候,我想我们通常所说的,它的能力也好,素养也好,就会比较高。做起来也会显得轻松。 薛文叙: 第四个特点,就是他注重考察考生基本活动经验。比如说,08年山东的一个考题, 函数Y=××COSX,来给它取值范围是- π/2 到+ π/2 。我们没有学过这样的三角函数,你要让 他画肯定画不好,其实就是考察你对函数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你平常处理这些数学问题的 经验。首先你就要看原来是偶函数,那我 B和 B就开始了。接着就想,X在- π/2 到 0之间, X开始增长,以 E为底函数也在增长,所以正 π/2 和负 π/2 应该是增的。然后 0到 π/2 ,三 角函数是解函数。这个函数单调性来指导这个。另外,你得知 COS使用范围是在 0到 1之间, 所以它的对数应该是负数,那图象肯定是A,就不是 C了。所以这种东西,其实没有学过, 但是它是以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定义或者是特点来考察,其实是考察你最基础的了解和认 识。 王尚志: 如果我个人做这个题,因为我不是特别熟悉中学的做法,如果我做的话,就显花 一个 COS,X的图象,- π/2 到+ π/2 画出来的,然后再画一个 X的图象,然后就看当 X从- π /2变到 0的时候, COSX 从 0变 1,当从 0变到 1的时候, X 从哪变到哪。总而言之,我 觉得按照薛老师的分析也好,按照画图的办法来处理也好,总之这些都是对函数概念的一 个认识。我们不一定需要把复合函数所有单调性都分的非常清楚,我们实际根本一个具体的 问题,我们都可以做出一个比较快的分析。所以我觉得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过 程中,不断的积累学生这方面数学活动的经验。这样学生就能去对付,或者是处理一些过去 我没有做过的题,你不能说所有的题目都做过,这个也不大可能。所以这样学生的能力就会 增强,所以薛老师刚才强调的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薛文叙: 比如说 07年广东搞了这道题,文科学生觉得难度系数高就难,难也不算太难, 所以文科学生对这个题理解好,理科学生反倒觉得困难。这个给了四个环形公路四个维修点, 每个维修点有 50个配件需要调整,把 A 调成 40, B 调整为 25, C 调整为 54, B 调整为 61。问你最少调整几次,就能够按照这个来分配了。这个等于是数学中任何一个问题,我们 不是函数问题,也不是几何问题,也不是三角问题,也不是数学问题,它实际上这种生活 问题,你有何经验,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考虑,你得有条例的逻辑去分析,你首先得读懂 什么意思,所以高考考察阅读能力,我觉得还是挺重要的。 王尚志: 说到阅读,也是我们在前面曾经讲到过的一个问题,就是阅读能力的提升,决不 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冲击,需要日常教学的积累,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子,学会理 解他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需要给予特殊的注意,才有可能处理这部分 问题。 薛文叙: 其实数学学习是一个累计的过程,学生数学学习实际对一个高三的学生来讲,他 至少有 12年的过程,这个累计过程中,对基础知识,还有它的一些经验都挺宝贵的。 王尚志: 这个题很典型地说,文科学生能比理科更加重视阅读,所以我们也希望学数学的 同学要重视阅读。阅读理解我觉得是一个基本,在学任何学科都很重要,当然在学习数学中 也非常重要。 薛文叙: 08年全国高考题,汽车经过启动,加速行使,匀速行使,减速行使停车,如果把 这个过程,汽车的行使路程 S ,看作时间的函数,那么图象可能是 S 需要学生考虑。如果 同学知道,你平常生活经验就知道,加速行使是一个二次函数,加速度是正的,所以它的 图象应该是这样的,你减速应该是负的,随着 S 的变,中间匀速的模式,它的图象根本就 用你想,我们在经验中就知道,它的图象就显然就应该是这样的。 王尚志: 我觉得这也说到一个需要在教学中关注的问题,就是数学和物理教学的问题。因 为物理需要讲加速运动,减速运动,或者是匀速运动,这个是最基本的,我们这里学二次 函数,那你就应该在我们讲二次函数,千万要和物理联系起来,我觉得这件事是很重要的。 如果我们能够有这样一个关注,我们数学老师能够有这么一个认识,我觉得对于处理这些 问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我们数学学习和物理学习截然的分开,我想处理这些问题 就会比较困难。比如说抓住这个匀速怎么回事,他就可以排除好几个,剩下的,我们再用加 速和减速去一考虑就完了,所以这个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数学经验的积累,还要关 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个我们数学有很多内容,实际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讲 函数,我们讲向量,我们讲三角函数,所有这些内容都和 很多很多物理的概念密切的联系。 我们讲曲线,都和物理上很多东西有这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千万不要把数学孤立出来,一定要考虑数学和物理、数学和化学、数学和生物、数学和日常生 活的联系,这个就要靠日常教学来积累了。 薛文叙: 第五个就是注重同学思想方法的考察。比如说 08年北京的高考题,说有一个重点 G 在正常体,在 ABCD 的对角线 BD 上,或者 P 点作为一个直线,垂直于 D 这个平面,正 方体表面交于 MN ,设 BP 等于 X , MN 等于 Y ,那么 Y 等于 FX 大致的图象是什么?这 个问题其实我想,同学就是用日常变换的思想,以及对正方体的一个认识,这个从 B 点开 始运用到 D 点,他在运动的过程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其他,运动过程中扫一个面,这个面是 什么样的面,要考虑清楚了。这个面其实就是一个过支点这样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从 0点 到终点的时候,它这个应该是图象的增长幅度,而且它增的过程中应该是线性的。然后从终 点到 B1 点,把这个图象一剪,而且它是不对称的。有一些图形得算,那我就把这个 FX 函 数关系找出来,那这个就太麻烦了。 王尚志: 对,我觉得这个题非常好,实际上抓住这样一个东西,最基本的图形是 BPN , 或者是 BPM ,这个三角形,实际一个三角形是 A ,就是 BP ,它的长度在变化。另外一个 是三角形的另一个直角变, PN 在变化,他只是 PN 的二倍。这个变化我们很容易就看出来 了,随着 P 的增长,什么时候单调上升的,什么时候是不变的,什么时候是单调下降的。所 以我觉得这个题最重要的东西,还是去理解函数的概念,以及我们通常所说的数学结合, 这样就会把这个问题非常简洁的算出来了。 薛文叙: 比如说 08年的山东考题,已知圆的方程是 X 方+ Y 方-6 X-800=0 ,这个圆过点三 个图,它的最长和最短分别是 AC 和 BD ,四边形 ABCD 的面积,给了四个选择,没有图。 如果同学特别重视数形结合的方法,我把这个图画出来,把这个圆画处理,最长边和最短 边立刻就知道了,但是实际就是简单的平面几何的问题,那这个题就可以解答了,所以这 样的问题它考察的是,如果不习惯画图,我们现在有一些同学真的喜欢画图,因为画板特 别活跃,所以老师画出来给同学打开以后,拿一个画板一展示都是特别漂亮的。同样自己动 笔,用圆规画也可以,但是有一些同学不习惯画图。 王尚志: 如果喜欢画图,我想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所以这种习惯,刚才咱们说到过 程,我觉得这个就属于解题的过程,你一定要在日常强化这个过程,这个不断的积累,学 生的收获,比我们只求结果要好得多的多。 薛文叙: 就从这些例题就可以看出,我们同学的一些特点。其实,高考作为一个对中学素 质教育要做一个引领的,有益于有这么一个指导作用。那高考肯定是要考察你学习数学最根 本的一些东西,学生每个同学一边掌握最根本的方法,和你去高考学习的时候,应该具有 最基本的能力。我们这个东西就得靠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重视,另外同学们自己去 积累,有了这种能力,高考处理的问题就好得多了。 【主持人】我听了薛老师分析,我自己有一点感受,我觉得薛老师对高考的研究,用这样一 种视角,就是说,主干知识对我们日常教学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别人更抓 住这些核心的东西,这个也给我们提供一个研究高考的方式,我们很多老师比较重视作题 进而变成学生作业。哪些是更核心的东西,就是日常教学过程中,拿什么更核心的东西能够 解决一批高考,或者能够更本质的解决一类问题,其实这个是我们更用心去做的。我想在这 个讲座的最后,我也请王老师帮我们梳理一下,看怎么样把高考和日常教学结合的更好。 王尚志: 刚才听了薛老师点评,和解释,我也有很多感触。我觉得我们老师有这样一种倾 向,就是把我们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好象和高考把它对比起来,我觉得这个可能这一 点,咱们一块来商量,我们一起来讨论。比如说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过程,我想这样一 个问题,和高考是不矛盾的。在我们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把这套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我们 要展示清楚,帮助学生去积累揭示这个知识形成过程,解决问题过程的经验,这个对于我 们做高考题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把我们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 和我们自己积累经验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另外刚才薛老师,我们谈到了三个大荒谬,第一个就是整个高考的变化趋势,招生制度的 变化趋势,这个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比如说现在我们高校独立招生,比如在南开大学,曾 经他们有一个数学班,他们要招收一批具有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其实他们出的题目就是这样 的题目,就是一个直角坐标系,从原点出发,单调上升一直线,然后平衡于 X 轴,但是再 单调下降一条直线,也就是三个直线段,这样一个函数图象。他们出题的人,就让你根据这 个函数图形,造五个背景不同的,反应这个模型的实际问题。我们同学在处理这些问题都很 困难,南开大学的教授出这个题,他感觉学生做这样的问题,他们觉得非常不容易。就是尽 管把这些问题拿回去做,都做的不是太满意。那么什么是数学最本质的东西,刚才薛老师举 了很多具体的题目来展示这些东西,我觉得我们是希望从中能够有一个思考。 我想第二个,我们整个考试内容的变化趋势,我们老师要研究。不仅是研究题目,要从这些 题目的变化中,看这样一个趋势,也可能某一套卷子,某一些题目并不完全如意,但是我 们要看到整个趋势。 第二个方面,就是薛老师刚才反复强调的方面,就是高考和日常教学的关系。我们在这次讲 座中反复强调的两个基本问题,一个基本问题就是除了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增强学生的学 习强度之外,我们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我们还能不能做出一些有效的思考。我个人觉得, 薛老师的这个思考的讲座,就像(苏宁)刚才说的,是值得我们老师去考虑的,我们不能 一味地延长时间,不能一味增加强度,你做五个题,我做十个题,你做十个题,我做十五 个题,我觉得我们要去分析这些题目,和我们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什么,我们应该强 调什么,比如我们应该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怎么把它展示,比如 刚才薛老师说的通信通法,什么是通信通法,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如何强化通信通法。 比如刚才薛老师强调了阅读,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怎么提升学生的阅读,阅读教材、阅读习题、 阅读考试题、阅读答案,能够从中得到更好的分析。比如刚才薛老师还有一些新的提醒,考 核学生们的放心,怎么考核?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如何关注等等。所以我觉得,我们首先 应该从日常教学做起,我们应该整体的把握高考,这样把它和日常教学的关系处理好,我 们的教学效率就会提高。我觉得薛老师今天讲的这些东西,我们非常希望我们的老师,薛老 师没有完全展开,但是这样的一个思路是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的。 【主持人】好,在这一讲里,薛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具体的案例,王老师做了精彩的点 评,我们相信也希望每个老师从我们的日常教学做起,把研究评价,和研究高考,和我们 提高日常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素质这样结合起来,为我们整个课程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鲜 经验,我们这次感谢大家参与,谢谢大家。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1 16:12:01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