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访古
[学习重点]:
一,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概括内容要点
二,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提高概括能力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引用资料和抒发见解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3,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
诊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导语
1.游记写景抒情,二访问记呢?(写人叙事)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写了什么?
从标题可否看出文章的线索?(板书:标题;答案:以访古的游踪为线索)
[翦伯赞: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维吾尔族]
2.本文是一篇访问游记,属于记叙文。记叙文的读写都要遵循一个规律:围绕
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这个规律稍加整理,便构成一个指导我们阅读和写作记叙文
的“公式“。(幻灯演示,教师讲解)
(幻灯内容): 中心 选材(写不写)
组材(先后写)
剪裁(详略写)
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二,分析课文
1。我们以“公式”为依据,从文题打开一个突破口-----访古,作者要借古抒情,那
本文主要抒发什么情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
2。侧重体会选材,组材等知识是如何为中心服务的。假如把第一部分交给你,你
准备拿什么作为入门的钥匙?(小标题入手)
(让学生默读“一段最古的长城”,看看这一段讲了哪些内容,重点讲什么?时
间大约 7分钟)
第一层(1,2自然段)文章开头以一般游记的习惯手法,描述沿途风光,写
出关后的感受。
3.“如果不是有些地方为了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了一些草原,简直要怀疑火车把
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是何种类型的复句?答案:假设
第二层(第 3~7自然段)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地位和历
史上的争夺。
4.“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的地方”〈第 3自然段倒数第 2句
话〉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答案:引用
5。课文在语言上很见功力,朗读第 5,6,7自然段,考虑那些语言值得品味,
鉴赏?(让学生朗读文段,重点在 5。7自然段,然后解答以下问题)
[问题 1]第 5自然段“秋天的阴山。。。沐着阳光”一句中:“它们”指代呼和浩特和包
头;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拟人;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抒情,
议论;这段文字强调的内容是: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地位。
[问题 2]第 7自然段共 4句话,句间关系如何?答案:C
(幻灯演示) 内容:A (无法打出,需手写)
B.
C.
D.
[问题 3]“史载‘匈奴。。。’,就是这个原因”中“这个原因”指代的内容:如果他们失
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
[问题 4]这段话论证的中心意思是:阴山一带在历史上成为汉民族和游牧民族争
夺的地位的原因。
[问题 6]这段文字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什么?答案:ABC
(幻灯演示) 内容:A.引证
B.对比论证
C.因果论证
D.类比论证
第三层(第 8~12自然段)写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
6.第9自然段“这段长城。。。还很清楚”一句依次从高度,用料,建筑方法方面
来介绍赵长城的情况。
7.“一段最古的长城”与本文的中心有关吗?是中心思想?还是中心人物?(小
标题引出中心人物:赵武灵王,当时是他主抓修筑长城这项工程的。)
[问题 1]第10自然段,中心句是: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
[问题 2]秦始皇的例子有什么作用?答案:写秦始皇主要是来陪衬赵武灵王,
突出了赵武灵王的英明和伟大。
[问题 3]第10自然段,提及秦始皇修长城,为了衬托赵武灵王;作者又写
到孟姜女,对秦始皇修长城是肯定还是否定?(体味下列词语:不知从什么时
候起,就站着,控诉举世闻名的,甚至。。。,攻击的表意功能。)
[问题 4]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攻击秦始皇”作者是否赞成把长城作为秦始
皇一大罪状的观点?答案:不赞成。
[问题5]第11自然段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主要作用:点明中心,承上启下。
[问题6]第12自然段“。。。标志他们身份的。。。”中的“身份”具体指什么身份?
答案:贵族官僚
[问题7]作者引用〈战国策〉的史料,旨在证明什么观点?答案:赵武灵王是
一个英雄。
[问题 8]为何作者反复说赵武灵王是个英雄,并且倍加赞赏?(两大功绩--修
筑长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问题 9]从过渡词“不仅仅”,“更重要的是”来看,作者更加重视“胡服骑射”这个
材料,(介绍“胡服骑射”)
[问题 10]“胡服骑射”更能表现“爱国主义”这一中心思想吗?从组材的角度说说
这两个措施有什么内在联系?(一方面抵御外族入侵,保家为国;一方面取他
人之长,富国强兵。两者都以爱国为出发点,后者从本质上增强国力,比修长城
更主动,更有实际意义。)
8。写赵武灵王之前的那些文字与中心内容有关吗?从组材考虑它们为何排在赵
武灵王前面?(划分层次,明确大意)(地理概貌,战略意义)
9.“一段最古的长城”三层的内容有什么联系?(答案:因为大青山南麓水草肥
美,才招致了两个民族的冲突;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才引来赵武灵王修
筑长城。前两层是中心内容的因。也回答了前面选材何组材的问题)
在 大 青 山 下
第一层(第1~9自然段)写汉代古堡,强调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和平往来并
未隔断.
[问题 1]第 2自然段写了古城堡的 3个特点,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答案:特点(1)数量多,至少有二十几处,说明古代汉,胡战争激烈;特点(2)时间长,
从西汉到北魏或更晚,说明战争时间长;特点(3)分布广,遍布阴山南北麓.
[问题 2]对这段文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
(幻灯演示) 内容: A.先叙述(考古发现),后议论(推出结论).
B.叙述部分先总述,后分述.
C.叙述部分夹杂议论,议论部分也夹杂叙述.
D.叙述部分与议论部分体现出前后层次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问题3]根据文中所写,是否可以推断出今日呼和浩特市北的蜈蚣坝在当时
属于第几道防线?答案:第二道
[问题4]第三自然段议论最显著的论证特点是:引用史料两处--《史记 ·匈
奴传》,《括地志》.
[问题 5]第三自然段大量引用史料,是为了阐明什么结论?答案:当汉武帝时汉王朝
在阴山以北筑了很多城堡,几乎是步步为营,把它的势力远远地推到阴山以北的地
方.
[问题 6]第 6,7自然段对塔希土拉罕和麻池乡汉城遗址考古发现的介绍,目的是为
了说明什么?
答案:为了说明这些汉代古城,“不是由于经济的原因,而是由于军事的原因建筑
起来的。”“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场,而在民族关系缓和的时
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甚至在战争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交
流。
第二层(10~14自然段)写昭君墓,颂扬汉代的和亲政策。
[问题 1]第 10自然段,“因为在内蒙人民。。。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对此说明正
确的一项是:(A)
(幻灯演示) 内容: A.用“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使语气更加肯定,突出了昭
君出塞的意义。
B.加“一个象征”略显重复,却突出了昭君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C.删除“一个象征”,语意不受影响,同样以肯定语气突出昭君出塞的意义。
D.删除“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语意不受影响,只是表达欠明确。
[问题 2]第 14自然段,“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中“这样”指: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
国家的耻辱。“以及由此产生的封建关系的改善”中“此”指: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
[问题 3]第 14自然段共 7句话,第 2,7句在行文方面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第
2句对反对观点针锋相对地予以否定,总领下文。第 7句为全段地结论,作者论
述正面观点。
三.补充材料
(一)关于“胡服骑射”
春秋战国时期,汉族使用兵车作战,还不习惯骑马。在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骑兵
面前,车战显出了明显的缺陷。战国时期,赵国的北部与匈奴、林胡等少数民族
相邻,有一定的交往,但也经常受到他们的侵扰。胡人骑兵行动迅速,战斗力强
而赵军不但兵车笨重,而且官兵却穿宽大的衣服,行动极不方便,与胡骑交战
经常吃亏。赵武灵王决心使赵国重新强大起来,于是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胡服
骑射”便是其实行的一种军事改革。公元前 302年,他发布命令,要求军队一律
采用胡人服装,穿短衣长裤,束皮带,穿皮靴,训练士兵骑马射箭。这一改革一
开始曾遭到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的贵族的反对,赵武灵王多次同他们辩论,并
坚决实行改革,终于取得成功,使赵国的军力从此强大起来。这次改革在历史上
被史家称之为“胡服骑射”。
(二)关于王昭君和西汉的和亲政策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 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
哥郅之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
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 氏”
( 氏,意思是“皇后”),象征她将匈奴带来和平、安宁的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
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王昭君死
后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
(三)《战国策》
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 33篇。记事上起周贞定五十六年(前
453),下去秦二世之年(前 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
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
风格。它标志这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
作以重大影响。
(四) 青冢
据说每到春天,冢上草发青早,秋天凋的迟,总呈现一片青黛色,故称之为青
冢。
四.课后练习答案
1。本文记叙了哪些探访对象?
赵长城,汉长城,昭君墓。[注意“访”字,它提示了记叙的线索]
2。“一段最古的长城”写了赵武灵王筑长城和胡服骑射,作者对此发表了什么议
论,表明了怎样的主张?
作者对两件事都持肯定态度,赞颂赵武灵王是个英雄。认为前者是为了防止匈奴
入侵,并做到了不过分加重百姓的负担;认为后者是顺应历史进步,是向传统
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学习对方的长处。
3。“在大青山下”写了汉代城堡和青冢,作者发表了什么议论,表达了怎样的思
想感情?
作者认为汉代城堡是由于军事原因建筑起来的,随着军队撤退,这些城堡也就
废弃了。认为昭君墓是民族友好的象征,进而肯定了汉代的和亲政策。
4。“一段最古的长城”共 12段,有记所见,写看法,谈感受,试分别加以概括,
填写下表:
段 对探访所见或看法,感受的概括
1~2 (所见)广阔而肥沃的塞外田野。
3~5 (所见)大青山两麓的自然环境。
6~7 (看法)历史上民族纷争的原因。
8~9 (所见)处在争夺焦点上的赵长城遗址。
10~12 (看法)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称号。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