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1 16:13:36
齐桓晋文之事一节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三.doc(21.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教案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理解本文浅言深意的特点。   2.掌握文章开合自如,环环相扣的缜密思路。 情意目标:   1.启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 能力培养目标:   熟练默读文章并做出标记点评。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起、录、转、合的框架。 教学难点   对所谓"觉解"的理解和"圣人"做"平常人所做的事"和"平常人所做的平常"的事区别在于哪里。 教授方法 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有一次因自己的牙齿脱落而陡生感慨,写下?quot;人言齿之落,寿命难维持。 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的诗句。"人""我"对"齿落"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 悲观,--豁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出板书课题--人生的境界) 二、 介绍作者:   冯友兰,著名哲学史,哲学研究家,北京大学教授,对中国哲学文化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著作甚丰。 三、布置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   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   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   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四、检查学生默读效果   提问:文章是怎么开头的?   --以一句疑问句开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提问:这样开头的好处是什么?   --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关注,在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中,不知不觉间引读者进入作者所要阐述 的"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范围。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做出回答)   提问:文章分为几个自然段落?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的做出回答。这一问题并不难,但学生由于往往没有养成阅读时随手标注的 良好学习习惯,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往往始而瞠目结舌,继而翻书去计算。要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契机, 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共分为 12自然。   提问:这12自然段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路?   (这一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进而理解文章主题,随着教师的提 问分析,讲解,列出板书) 五、分析文章思想内容:   着重分析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人生最常见的常态境界,在此基础上追求 精神道德上的高度升华,则上升为道德境界甚而天地境界。人常见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这里的"功利",是 个中性词,并无贬意。但一般的最大多数的人,他们的人生境界在这个功利的范畴内,却展现出截然不同 的两种色彩。注意作者所言--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引导学生分析"必?quot;二字的使用,文 说明,对功利的追求是有高下之分的,可能并非不道德,但也有可能是绝对不道德,要提醒学生,充分认 识这一点。 六、布置研究讨论的话题   古人云:"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者,人所共仰的大圣人,但却人人可以为之,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古人又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里谈的做人标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上述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以备讨论课文用。 七、板书设计   课题:作者   全文共 12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一)(1自然段)--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二)(2-6)人生的四种精神境界--自然、功利用职权、道德、天地。   (三)(7-11)对人生四种境界的分析。   (四)(12)对未来哲学,对中国哲学在满足人生精神境界所做贡献的展望。 第二课时   这一教学时完全交给学生,由学生去讨论第一课时所布置的两个讨论题。学生的认识难免有肤浅、幼稚 之处,但要鼓励学生发言。教室的黑板可略做布置,如可以写上会标--"人生的境界"讨论会。或写上提示性 的语句--"我们能成为尧舜吗?"目的在于营造气氛,创设一个鼓励学生发言的环境。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2 16:26:5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