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1 16:13:36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教案 高二.doc(10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教案
二项式定理通项公式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加深对二项式定理通项公式的认识,熟练地运用通项公式求指定项或有 关系数. 2.通过对例题的分析、讨论,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3.进一步渗透转化及方程(组)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通项公式中字母的含义,熟练地运用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回忆表示二项式定理的公式: (板书) 师:其中n是任意自然数,右边的多项式称为(a+b)n的二项展开 r+1项,即 (板书) 展开式任意项的代表,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它研究项数与项的有关问题. (板书 二项式定理通项公式的应用) 数. 如何解决? 师:我们有了两个不同的答案,哪个对呢?我们来看通项公式Tr+1 项与a,b,n,r相关,其中a,b是二项式的两项,n是指数,r是项数减 一,这是十分重要的.当项数是4时,r+1=4,此时r=3,所以 生:不是,因为a,b所含字母系数不是1,二项式系数一般不是这一项的 系数. 师:那么如何求项的系数呢? 生:利用通项公式,求出T4就能看出系数了. 师:我们有了方法,还要注意规范表述. (板书) 解:展开式的第4项 师:二项展开式项的系数与二项式系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个系数的 数值一般情况下是不相等的,一定要区分所求是哪一种系数.另 由于二项式中的两项可以交换位置,但(b+a)n与(a+b)n的对应项一般 是不相同的,所以更多的题型是求一些指定的、具有某些性质的项. 即这一项具有什么性质? 生:不含x的项是常数项,x的指数是零. 师:求这一项用什么方法? 生:把二项式展开,然后从中找出常数项. 师:这样的办法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时,是否都 可操作呢? 生:如果n比较小,写出的项数不多,写出所有项还可以,但如果n太大 了,比如n=100,根本不可能写出101项来. 师:那么如何处理更合理更简捷、更准确呢? 生:应该利用通项公式. 师:对,因为通项公式是二项展开式每一项的代表,展开式某一项具有的 性质,从这一项的表达式也能反映出来.如何利用通项公式求常数项? 生:知道第r+1项是常数项,把r代入通项公式的右端,就能求出常数项 了. 师:现在的问题转化成了第几项是常数项了,谁能看出哪一项是常数项? (学生不语,摇头) 师:看不出哪一些是常数项,怎么办? 生:列关于项数的方程,求出项数. 师:如果没第r+1项是常数项.我们要设法找到关于r的等量关系,得到 关于r的方程,已知中有等量关系吗? 生:就是第r+1项是常数项,也就是这一项x的指数应该等于零,这应该 是所要的等量关系. 师:那么x的指数从哪里去找呢? 生:当然还是利用通项公式. 师:通过研究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先设第r+1项为不含x 解出r后,再代回通项公式中,便可得到常数项,下面请同学们注意表述. (板书) 令24-3r=0,解得r=8.所以展开式的第9项是不含x的项.因此T9 师:当得知第9项是常数项之后,求第9项的问题就与例1类似了.归纳 起来判断第几项是常数项,运用了方程的思想;找到这一项的项数后,就实现 了转化,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例3 求(1+x+x2)(1-x)10的展开式中,x4的系数. 师:问题提出后,我们看从什么地方入手? 生:这个题与例2类似,也是不知道含x4的项是第几项,肯定得想办法求 出项数. 师:例2我们是从通项公式得出r的,这个已知式子的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会求吗? 生:(摇头) 师:看来我们遇到的式子不是简单的二项式了,其实难以处理的是因式 1+x+x2.我们能研究的是二项式(1-x)10,应该考虑如何转化为我们能处理的 式子. 生:把(1-x)10看作单项式,将所给式子展开,得(1+x+x2)(1- x)10=(1-x)10+x(1-x)10+x2(1-x)10.在这个多项式中,每一项都含有x4 的项,分别求出相加就行了. 师:具体地说说如何求每项中含x4的系数. 生:(1-x)10的展开式中的x4的系数的求法跟例2一样,x(1-x)10的展 开式中x4的系数等于(1-x)10的展开式中x3的系数,同理x2(1-x)10的展开式 中x4的系数等于(1-x)10的展开式中x2的系数. 师:很好!将原式局部展开之后,利用加法原理,便可得到展开式中x4的 系数. (板书) 解:由于(1+x+x2)(1-x)10=(1-x)10+x(1-x)10+x2(1-x)10,则 (1+x+x2)(1-x)10的展开式中x4的系数为(1-x)10的展开式中x4,x3,x2的 系数之和. 而(1-x)10的展开式中含x4,x3,x2的项分别是第 5项、第4项和第3项, 则(1-x)10的展开式中x4,x3,x2的系数分别是: 所以(1+x+x2)(1-x)10的展开式中x4的系数为210-120+45=135. 师:通过转化,把不能直接使用二项式定理有关知识的问题转化为可以用 二项式定理解决的问题,转化方式唯一吗? 生:不唯一,还可以拿出一个1-x与 1+x+x2相乘,得1-x3,只要讨论(1- x3)(1-x)9的展开式中x4的系数就可以了. 师:那么(1-x3)(1-x)9的展开式中x4的系数怎么求呢? 生:和刚才一样,(1-x3)(1-x)9=(1-x)9-x3(1-x)9,只要求出(1- x)9展开式中x4的系数减去(1-x)9的展开式中x的系数就行了. 师:在这里要特别小心 x3(1-x)9前面是“—”号,它也影响了整个展开 式中x4的系数,为刚才求系数的方法,同学们再来计算一下这种变形下的展开 式的x4的系数. 师:刚才我们对所给的式子施加了两种不同的变形,结果当然是一样的. 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具一般性呢? 生:第一种是一般方法,而第二种方法是特殊方法.比如已知式子是(1- x+2x2)(1-x)10,只能用第一种方法去解决了. 师:我们看到,变形的方法不唯一,但思想都是转化,知识的灵活运用离 不开转化思想作指导.我们再来看例4. 这个展开式中是否存在常数项?如果有,求出常数项,如果没有,求出展 开式的中间项. 师:大家分析一下题目,这是个开放性问题.不知道常数项是否存在,如 何处理? 生:可以设第r+1项为常数项,令x的指数得零,求出r就行了. 师:那常数项就一定存在吗? 生:不一定.如果求出的r是大于等于0,且小等于n的整数,常数项就存 在.否则常数项就不存在.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见解? 生:所给的二项式跟前面几个例题中出现的二项式不一样,因为二项式的 指数n没有给出来,没有n不容易判断哪一项是常数项. 师:很想知道n是多少,怎么得到? 生:没有直接写出n等于多少的已知条件,只能运用方程的思想,找关于n 的方程,由已知二项展开式前三项系数成等差数列,转化成代数形式就是关于 n的方程,由这个方程应该能求出n. 师:有了n之后,判断有无常数项.常数项是多少,中间项是多少的问题 就转化为例1,例2的类型了. (板书) 解:二项展开式中: 设展开式中第r+1项为常数项,则 师:当二项式给定后,通项公式中含有Tr+1,n,r三个量,一般是已知 n,r求Tr+1(或其系数).当n未知时,运用方程思想,找出关于n的方程,从 而求出n,将问题转化. (二)课堂练习 负整数,则 r=14.所以整数项是第15项) 2.已知(a+b)20的展开式中,第4r项的系数与第r+2项的系数相等.求 第r-1项的系数. 师:通过本节课的例题与习题,可以看到,二项展开式通项公式反映了项、 项数、系数、指数等数量关系,因而通项公式是解决二项展开式有关项的问题的 关键.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必须注意n,r的取值范围及大小关系.要注意体会 方程的思想和转化思想的运用. (三)课后作业 1.在(ax+1)7的展开式中,已知x3的系数是x2的系数与x4的系数的等差 中项,且实数a>1.求实数a的值. 2.已知(1+x)3+(1+x)4+…+(1+x)50=a0+a1x+a2x2+…+a50x50.求a3的值. 3.(1+2x)6的展开式中,第二项大于与它相邻的两项,求实数x的取值 范围.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是一堂典型的习题课,通过对例题的研究、讨论、巩固二项式定理通项公 式,加深对项的系数、项的二项式系数等有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形成求二项展 开式某些指定的项的基本技能,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强化方程的思想和转化的思想. 在例题的配备上,我设计了一定的梯度.第一层次是给出二项式,求指定 的一项,即项数已知,只需直接代入通项公式即可(如例1);第二个层次 (例2)则需自己创造代入a的条件,先判断哪一项为所求,即先求项数,利用 通项公式中指数的关系求出r,此后转化为第一层次的问题;第三层次更突出 了数学思想的渗透,例3需要变形才能求某一项的系数,恒等变形是实现转化 的手段.在求每个局部展开式的某项系数时,又有分类讨论思想的指导,而例 4的设计是想增加题目的综合性.求n的过程中,调动了等差数列、组合数公式 等知识,求出n后,又化归为第二个层次的问题了. 利用二项式定理通项公式,可以求展开式的某些特定的项,如有理项,系 数最大(小)的项,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含某个字母的某次幂项,常数项, 都是转化为求展开式的第 k项的问题.而k往往不是直接给出的,大多数情况 是让解答者自己去寻求,这就要运用方程思想去处理.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2 16:26:5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