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课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二.doc(11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直线位置关系复习提高课教案
教学目标 关于直线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已基本学完,在此基
础上,有必要把这些知识综合应用、融汇贯通.“对称问题”和“极值
问题”是高中同学在教学学习中的两大难题,教材没有把这些问题系统
讲解.因此给同学们的学习造成一定困难.本节课通过“对称问题”,
“极值问题”的研究,对直线的有关知识进行深化提高,启发开拓同学
们的思路,帮助同学们掌握解析几何数形结合的一些基本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 点:直线基础知识的深化提高和应用,解“对称问题”“极值
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难 点:“对称问题”“极值问题”思路的萌发和解题技巧的应
用.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教师向学生说明目的后,就“对称问题”
“极值问题”举出范例,让学生思考、设计、试解.教师最后对学生的解
法进行归纳讲评、总结.积极鼓励学生去创造.
同学们,关于直线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2)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3)两条直线相交(特别是垂直)和平行的判定;
(4)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已经学完了,这些知识不是孤立的,要把它们融汇贯通,才能在解
决问题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下面我们就解析几何中同学们经常遇到的,
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对称问题”和“极值问题”来进行研究,帮助同学
们把知识学活用活,逐步掌握数学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技能.
(一)对称问题:
“对称”是数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同学们目前接触到的对称
问题有:
1.点对称(中心对称).
(1)点关于点的对称;
(2)直线关于点的对称.
2.线对称(轴对称).
(1)点关于直线的对称;
(2)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
请同学们先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坐标是(a,b)
①P点关于x轴对称的点P′的坐标是(a,-b).
②P点关于y轴对称的点P′的坐标是(-a,b).
③P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P′的坐标是(-a,-b).
④P点关于直线x-y=0(y=x)对称的点P′的坐标是(b,a).
⑤P点关于直线x+y=0(y=-x)对称的点P′的坐标是(-b,-
a).
这些简单的对称关系,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应用.
如,1991年高考题:点P(2,5)关于直线x+y=0的对称点的坐标
是
[ ]
A.(5,2), B.(2,-5),
C.(-5,-2), D.(-2,-5).
同学们想想,应选谁.
下面我们分别来研究有关的对称问题.
1(1).点关于点的对称
例 1 点(-1,4)关于点(2,3)的对称点是
[ ]
A.(5,2), B.(1,-4),
C.(-5,2), D.(3,10).
讲评 A点(-1,4),P点(2,3).
设A点关于P点的对称点为A′,(x,y).
∵ P点为AA′的中点,应用中点公式.
故应选(A).
点与点的对称,关键是灵活应用中点公式.
例 2 一直线被两直线l1:4x+y+6=0,l2:3x-5y-6=0截得的
线段的中点恰好是坐标原点,求该直线的方程.
讲评 设所求直线与l1,l2分别交于A,B.
设A为(x0,y0),因为A、B两点关于原点对称,B为(-x0,-y0),
又A、B两点分别在l1,l2上,
这说明点A在x0+6y0=0上,又这一直线过原点,我们要求的直线
方程就是x+6y=0.
注意:在这题的解题过程中,并没有认直地求出A点,而是发现
A点满足的关系式.这种设点而不求的方法,可以简化运算.其实这里
有一个深刻的道理.①+②所得到的x0+6y0=0,实际上反映着 x0,y0应
满足的关系,而 x0,y0为A的坐标,因此这个方程是经过A点的直线方
程.
1(2).直线关于点的对称
例 与直线2x+3y-6=0关于点(1,-1)对称的直线是
[ ]
A.3x-2y+2=0, B.2x+3y+7=0,
C.3x-2y-12=0, D.2x+3y+8=0.
(1989年高考题)
讲评 设点A′(x′,y′)为所求直线上的一点,这点关于点(1,
-1)的对称点为A(x,y),而 A(x,y)在直线2x+3y-6=0上,A′与A关
于(1,-1)对称,(1,-1)为 A′与A的中点.
A(x,y)在直线2x+3y-6=0上,
代入 2(2-x′)+3(-2-y′)-6=0
即 2x′+3y′+8=0
故 所求对称直线的方程为,2x+3y+8=0,应选(D).
这里这种转化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同学们要仔细领悟其中的道理.
特别要紧紧抓住“点在直线上,点的坐标满足这直线的方程”这一基本
原理.
2(1).点关于直线的对称
例 原点关于直线 8x+6y=25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 ]
(1992年高考题)
讲评 两点关于一条直线对称,应当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两点的连
线与这条直线垂直,二是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根据这两个条件,
列出两个方程,可以求出对称点的两个坐标.
第一个条件是两个斜率间的关系,比较好处理.第二个条件是两个
距离相等,若求出两点连线与对称轴直线的交点,再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由距离相等,列出关系,这一思路,运算量大,不好操作.
在这里我们想出一个省事的办法,因两点的中点很容易表示出来,
而这个中点在对称轴直线上,应当满足对称轴直线的方程,从而列出了
一个关系.
解 设原点关于直线 8x+6y=25的对称点为(a,b),对称轴直线
则 4a+3b=25 ②
∴ 所求对称点为(4,3),应选(D).
2(2).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
例 1 如果直线y=ax+2,与直线y=3x-b关于直线y=x对称,那
么
[ ]
(1990年高考题)
讲评 ∵(x,y)点关于直线y=x对称的点为(y,x),直线y=ax+2
关于直线y=x对称,其方程为x=ay+2,
例 2 以直线l:x+2y+1=0为对称轴,求与直线l1:x-y-2=0
对称的直线l2的方程.
解法一 (从找对称点入手)
在直线l1上任取一点,如取点B(2,0),用2(1)关于直线对称的点
已知l2上的两点,M及 B′,由两点式,
∴ 直线l2的方程为 7x-y-8=0.
解法二 (从等角下手)
l1、l2关于直线l对称,l1与l,l2与l成等角,从等角下手.解由
l、l1组成的方程组,得交点 M(1,-1).
线l2到l的角等于l对l1的角,由“到角”公式,
由点斜式,l2的方程为y+1=7(x-1),即7x-y-8=0.
解法三 (从等距下手)
l1、l2关于直线l对称,l为l1、l2所成角的平分线,根据角的平分
线上的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去下手.
解由 l,l1组成的方程组,得交点 M(1,-1),设l2的斜率为 k2,l2
的方程y+1=k2(x-1),在l:x+2y+1=0上任取一点,如(-1,0)点,
由 l2的方程 k2x-y-k2-1=0,
∴ l2的方程为y+1=7(x-1)即7x-y-8=0.
解法四 (从转化入手)
设P(x′,y′)为直线l1上一点,x′-y′-2=0.
P点关于l对称的点为 Q(x,y),即点P(x′,y′)与点 Q(x,y)关
于l对称,用点关于直线对称的方法.
∴ l2的方程为 7x-y-8=0
解法四与解法一同出一辙,解法四更有一般性,但运算量较大.
(二)极值问题:
极值问题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学们普遍感到困难,难
就难在:
(1)确定变量,分析运用已知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的特征,选用恰当的方法和技巧,求出极值.目前
同学们用的主要方法有:
①应用二次函数;②应用均值不等式;③应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
④应用判别式;⑤数形结合应用几何图形的性质.
例 1 求经过点P(-2,2),且在第二象限与两坐标轴构成的三角
形面积最小时的直线方程.
解法一 设所求直线l的方程是
根据题意知a<-2,b>2.
∵ 当 P(-2,2)在直线l上.
∴ 所求直线方程为x-y+4=0.
根据题意,a<-2,b>2,又P(-2,2)在直线l上,
注意这里,a<0,(-2a)>0,b>0.
当且仅当,b=-a时,等号成立,
将 b=-a代入-2b+2a=ab,得a=b=4.
∴ 所求直线方程为x-y+4=0.
解法三 设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y-2=k(x+2),则直线l与两坐
标
由题意知,直线的斜率 k>0.
∴ 所求直线方程为 x-y+4=0.
解法四 设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y-2=k(x+2),则直线l与两坐
斜率 k>0.
2k2+(4-SΔ)k+2=0.
解得 SΔ≤0,(舍去),或SΔ≥8,
此时 k2-2k+1=0,可得 k=1,
∴ 所求直线方程为 x-y+4=0.
例 2 已知两点A(2,-1),B(-3,-1),试在直线x-3y+5=0
上求一点P,使|PA|+|PB|最小,并求出最小值.
解 由平面几何极值问题的启发,找 A关于直线x-3y+5=0的对
称点A′,连 BA′交直线x-3y+5=0于一点,则这点为所求P点.
用2(1)点关于直线对称的方法求A′.
A′为(0,5).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