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1 16:13:38
交集、并集一课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一.doc(76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教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二)教学知识点 1.推断符号“ ”的含义. 2.充分条件的意义及应用. 3.必要条件的意义及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理解推断符号“ ”的含义. 2.理解并掌握充分条件的意义及应用. 3.理解并掌握必要条件的意义及应用. 4.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用投影片2张: 第一张:(记作§1.8.1 A) (1)若 a>b,则ac>bc. (2)若 a>b,则a+c>b+c. (3)若 x≥0,则x2≥0. (4)若两三角形全等,则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第二张:(记作§1.8.1 B)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 (1)p:x=y;q:x2=y2. (2)p: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q: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3)p:x=1或 x=2;q:x2-3x+2=0. (4)p:x=2或 x=3;q:x-3= x3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法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是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同 时也是前面所学:命题的真假判断.四种命题的关系及四种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等知识的灵活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在学生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定义的基 础上注重结合实际命题加以训练和练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 判断方法,并熟练前面的知识的应用. ●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 [师]前面讨论了“若p则q”形式的命题的真假判断,请同学们判断下列 命题的真假. 投影片:§1.8.1 A (1)若 a>0,则ac>bc. (2)若 a>b,则a+c>b+c. (3)若 x≥0,则x2≥0. (4)若两三角形全等,则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生]命题(1)为假,命题(2)、(3)、(4)为真. [师]本节将在判断“若 p则q”命题的真假的基础上,研究 p是q成立的 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的问题.(引出课题) Ⅱ.讲授新课 §1.8.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推断符号“ ”的含义. [师]例如命题(2)、(3)、(4)为真,是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即如果p 成立,那么 q一定成立,此时可记作“p q”,或者“q p”,又如命题(1) 为假,是由 p经过推理得不出 q,即如果 p成立,推不出 q成立,此时可记作 “p q.” 请一同学用推断符号“ ”或“??”写出上述命题. [生](1)a>b ac>bc;(2)a>b a+c>b+c;(3)x≥0 x2≥0;(4) 两三角形全等 两三角形面积相等. 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师]下面给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定义. [师]板书: 一般地,如果已知 p q,那么就说:p是 q的充分条件;q是 p的必要条 件. [师]上述定义中,“p q”,即如果具备了条件 p,就是以保证 q成立, 所以p是 q的充分条件.这点容易理解,但同时说 q是 p的必要条件是为什么? 请同学们讨论. [生](不很理解的较多,特别是q是结论,怎么又变为条件呢?) [师]应注意条件和结论是相对而言的,由于“p q”的等价命题是 “┐q ┐p”,即若 q不成立,则 p就不成立,故q是 p成立的必要条件了. 但必须注意,q成立时,p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即 q成立不保证 p一定成 立. [师]回答上述命题(2)、(3)、(4)中的条件关系. [生]命题(2)中因“a>b a+c>b+c”,所以“a>b”是“a+c>b+ c”的充分条件.“a+c>b+c”是“a>b”的必要条件. 命题(3)中,因“x≥0 x2≥0”,所以“x≥0”是 x2≥0 的充分条件, “x2≥0”是“x≥0”的必要条件. 命题(4)中,因“两三角形全等” “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两三 角形全等”是“两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充分条件,“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是 “两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师]讨论回答下列题目. 投影片:§1.8.1 B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 (1)p:x=y;q:x2=y2. (2)p: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q: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3)p:x=1或 x=2;q:x2-3x+2=0. (4)p:x=2或 x=3;q:x-3= x3 . [生]命题(1)因 x=y x2=y2即 p q,所以 p是 q的充分条件,q是 p 的必要条件. 命题(2)因“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 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即p q,同 时因“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三角形的三条边也相等”,即 q p.所以 p是 q的充分条件,p也是q的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也是p的充分条件. 命题(3)中因“x=1或 x=2 x2-3x+2=0”.即p q.则 p是 q的充分 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又因“x2-3x+2=0 x=1或 x=2”即 q p,所以 q也是 p的充分条件, p也是q的必要条件. 命题(4)中因“x=2或 x=3 x-3= x3 ,但由“x-3= x3  x=2 或 x=3”即p??q,而q p.所以q是p的充分条件,p是q的必要条件. [师]回答正确.由上述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过程.可确定:命 题按条件和结论的充分性、必要性可分为几类?请同学们讨论. 生(充分讨论后归纳回答)可分为四类:(1)充分不必要条件,即 p q,而 q p.(2)必要不充分条件,即:p q,而 q p.(3)既充分又必要条件,即 p  q,又有q p.(4)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即p q,又有q p. Ⅲ.课堂练习 课本P35 1、2题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主要研究了三点内容:    必要条件的意义 充分条件的意义 推断符号 ?? 命题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断. Ⅴ.课后作业 (一)书面作业:课本P36习题1.8 1.(1)、(2)、2.(1)、(2)、(3) (二)1.预习内容:下节内容 2.预习提纲: (1)充分必要条件的意义是什么? (2)怎样判断命题的充要条件? ●板书设计 §1.8.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推断符号“ ”的含义. 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意义. 小结(略)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2 16:26:5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