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1 16:13:40
函数的奇偶性教案 高一.doc(77.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0 0 类别 : 教案
函数的奇偶性教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函数的奇偶性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 奇偶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两题,指定两学生在黑板上各演算一 题.)         师:从上面两题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众生迟疑.)   师:(启发一下)当自变量互为相反数时,两函数值之间有何 关系?   生:f(-x)=f(x),g(-x)=-g(x).   师:对!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刚才所说的两个等式f(- x)=f(x),g(-x)=-g(x)是对函数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不是某些 x)而言的.这里函数f(x)与 g(x)的定义域分别是R、{x|x∈R且 x≠0}(即为非零实数).这是函数关系中一个很重要的性质.由它 就可从自变量取正值时函数的变化情况推断出函数在整个定义域 内的变化情况.具有这一性质的函数,当然不止这两个.因此, 有必要对这类函数作进一步的讨论.   [对学生来说,函数的奇偶性,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不像 单调性那样已早有所知,为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引进不感到突然, 安排了两个板演题,引导他们发现这一性质,以便自然地给出概 念.这也是对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的一种培养.选取函数 g(x),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奇(偶)函数的定义域不局限于R,也 不局限于一个区间,以防止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片面性.]   二、给出定义     师:这就是今天这一节课的内容.   [彩色粉笔板书课题:“函数的奇偶性”.接着,挂上事先写 好的关于奇(偶)函数的定义的小黑板,并请口齿清楚、声音宏亮的 一位同学朗读一遍,教师轻轻一同随读.]   师:前面的函数f(x)与 g(x),就奇偶性来说,分别是什么函 数?   生:f(x)是偶函数,g(x)是奇函数.   师:对!显然,反过来,如果函数f(x)是奇函数,那么对于 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如果函数 f(x)是偶函数,那么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 x)=f(x).   [在这里提一下:“显然,反过来……”这一段话,既是加深 学生对奇偶性概念的理解,也是使学生明确:作为定义,它具有 纯粹性、完备性两个方面的意义.]   师:如何来判断一个函数f(x)是不是奇(偶)函数,即函数 f(x)奇偶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生:基本特征:等式f(-x)=-f(x)或 f(-x)=f(x)是否成立?   师:很好!基本特征是判断一个函数是不是奇(偶)函数的主 要依据,但必须注意,等式是不是对定义域 M中所有x都成立. 如果对于 M内所有的x,f(-x)=-f(x)[或         [新的概念给出后,让学生讲讲它们的特征,有助于学生深入 理解和掌握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举例巩固     师:(出示小黑板.)   判断下列函数是否具有奇偶性:      生:(1)f(x)是偶函数;(2)f(x)是奇函数;(3)f(x)既不是奇 函数,也不是偶函数;(4)f(x)是奇函数.   师:对吗?   (众生迟疑一会)   生:(4)中 f(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师:对!(面对众生)但对于(3),f(2)=2,f(-2)=-2,有 f(-2)=-f(2),为什么不是奇函数呢?   生:因为仅当x=±2时,有f(-x)=-f(x),并非对于定义域 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如f(1)=-2,f(-1)=-4, 因此不是奇函数,当然也不是偶函数.   师:很有道理!事实上,我们判断一个函数f(x)既不是奇函 数又不是偶函数,只               谈不上有f(-1)=-f(1),即并不是对于函数定义域内所有x 的值,都有f(-x)=-f(x)      师:讲得好!我们在判断函数f(x)的奇偶性时,要考虑对定 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值,f(x)与 f(-x)的值是否同时存在.实际 上,就是考虑函数f(x)的定义域是否对称于原点.可见定义域对 称于原点(原点可以不在内)是奇(偶)函数必须具备的条件.   [新概念给出后,举几个典型例子,特别是似是而非的例子让 学生判别,对理解概念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这里四个小题,主 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对于学生在解答问 题时出现的错误,可让学生自己相互订正,并说明道理,这往往 比由教师指出更有效.]   师: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生:都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师:对!再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7) f(x)=0.   生:它是偶函数.   师:为什么?   生:因为对于定义域R 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   师: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看法吗?   生:它还是奇函数.   师:为什么?   生:因对任意x∈R,都有f(-x)=0、-f(x)=0,即f(-x)= -f(x),按定义知f(x)=0是奇函数.   师:对!f(x)=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那么还能不能举出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呢?   (学生迟疑、沉思.)   生甲:有!x=0就是.   生乙:不对!x=0不满足关于函数(单值)的定义,即它不是 函数.当然不会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了.这样的函数不会再有.   师:前半段话言之有理,最后一句话深思过吗?   生:(继续)倘如f(x)在定义域 M内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必须对 M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且 f(-x)=f(x),即 应有-f(x)=f(x),即f(x)=0.因此,除 f(x)=0以外,再也没有 其他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了.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上述等式.)   师:回答有一定道理,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后导出 “f(x)=0”时,漏写了“x∈M”,应写为“f(x)=0(x∈M)”.由 于漏写了“x∈M”,就导致了结论的错误.请想一想:对于函数 f(x)=0(x∈[-1,1]),它的奇偶性是怎样的呢?它与f(x)=0[实 质是f(x)=0(x∈R)的简写]是同一函数吗?   生:f(x)=0(x∈[-1,1])也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因它与 f(x)=0(x∈R)的定义域不同,故不是同一函数.      f(x)=0[x∈(-a,a),其中 a>0]等都是.因此,既是奇函 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无数个.不过它们的表达式都为(或化 为)f(x)=0的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它们的定义域.   [第(7)题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同时 也是对函数概念的一次复习.因为对于 y=a[实质是 y=a(x∈R)]是 函数,而x=a却不是函数(不满足单值函数定义).对此,学生并 不是都很清楚的.另外,有些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表 达式(对应规律)上,而忽视另一要素——定义域.因此,通过这 个例子,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在教学中,当学生不 能发现问题的错误时,教师也不应急于指出问题所在,而仍应作 适当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发现订正.]      生甲: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师:为什么?      师:对!是否有f(-x)=±f(x)成立,对一个较复杂的表达 式来说,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对此应先将原表达式化简后再作判 断,万万不能粗心大意.   [这是学生较易犯的所谓“粗心”的毛病,必须提醒学生注 意.]      [学生各自演算:      生甲:是偶函数.   生乙:是偶函数.   师:请同学们计算f(-1))和 f(1)的值.   [教师不是急于指出错误所在,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 误.]   生:f(-1)=0,f(1)不存在.因为当函数      说是偶函数;对函数f(x)来说,则不是偶函数,也不是奇函 数.   师:对!说得好.所以我们在判定一个函数的奇偶性时,首 先应看它的定义域,即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它的相反数-x 是否也在定义域内.给出的函数,如果未标明定义域,那么怎样 确定它的定义域呢?   生:求出使这个函数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就是此函数的定义 域.         奇函数.   [如果一个函数解析式比较复杂,且未指出其定义域,那么在判断 函数的奇偶性时,应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再决定是否需要将解析式化 简,并用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加以判断,以免导致错误.]   五、小结     师:请同学回答:判断一个函数的奇偶性,要注意些什么?   (指定水平较高、思路清楚、善于表达的学生回答,教师再从中适当 提示.)   生:首先观察函数f(x)的定义域 M,如果 M不对称于原点,就可断 定f(x)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如果 M对称于原点,一般就通过计 算f(-x)后运用定义来判断;若函数式较为复杂,则要设法恒等变形将 其化简为易知其奇偶性的形式来判断;若化简后的函数式为f(x)=0,则 可断言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六、课内练习     (出示小黑板,学生各自演算.)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2.一次函数f(x)=ax+b在什么情况下是奇函数?   (解答无困难,结果正确,不再评讲.)   七、布置课外作业     (出示小黑板.)   1.判断函数   的奇偶性.         教案说明   (1)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是研究函数性质时应予以考察的一个重要 方面.它在计算函数值、探讨函数的单调性、绘制图像、求定积分等方面 均有用处,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新概念,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可将 这内容安排两个学时进行教学:第一学时讲奇偶性的定义及其判定方法; 第二学时介绍它的几何意义(图像对称性的两条定理),并与研究函数的 单调性相结合.   (2)引进新概念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作出归 纳的过程.因此,教学时不要生硬地提出问题,应力求顺乎自然、水到 渠成.讲新课要注意联系过去尚不甚巩固的知识,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融 合在一起.   (3)函数的奇偶性,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学习时也往往会觉得乏 味.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如何使学生感到这些浅显、平淡 的知识,还有一些值得思索与注意的地方.也就是说,要力求做到“浅 显中有新意,平淡中有隽味”,使学生“不轻视容易”.(华罗庚说过, 学数学要“不害怕困难,不轻视容易”.)这也是培养学生积极钻研精 神的一个方面.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2 16:26:51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