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1 16:13:40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教案 高一.doc(53.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0 0 类别 : 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教案 1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推导并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 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变换和求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 品质.   教学过程   1.按照对数学公式“三掌握”的要求阅读教科书   学生阅读“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推导,教师板书:            阅毕讨论:上列关系成立吗?为什么?   结论:忽视“涉零问题”,往往得“0”分!已故著名数学家傅仲 孙先生说得好,“当教师的人,能对于‘零’谨慎小心,则受福无量 矣!”   2.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进行“三想”    tan2α=…   (2)联想:(i)用多种方法导出两角和与差的余切公式;学生练习及板 演;教师评价总结.   (ii)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切公式与正、余切诱导公式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   (3)扩想:教师提出:   tan(α+β+γ)=?学生推导.   当A+B+C=kπ(k∈Z),并且 tanA、tanB、tanC存在时,tanA+tanB +tanC与 tanAtanBtanC有何关系?   学生推导.   上述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请予证明.   3.讨论课本例题      (1)求 cot(α-β);   (2)求α+β的值(其中 0°<α<90°,90°<β<180°).   要求用多种方法求值;利用三角公式求和、差角的值时,容易出现 哪些错误?      (1)它揭示了什么基本数学思想?   观察、联想、转化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 转化的过程,如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空 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将高次(或多元)转化为低次(或一、二元)等.   (2)对此例进行“三想”. 75°→15°(特想)      课后查阅教材中的题目,有哪些可以利用此例的结果来解决?   (3)此例培养了什么思维品质?   教师讲述:此例是培养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大家也许见过训 练和考核汽车驾驶员吧.在训练场划的限道线上竖着两列竹杆,考核者 不但要看驾驶员向前开车是否笔直行驶,更要看向后倒车是否碰倒竹杆. 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思维”这种高级活动也是这样.对于思维 训练有素的人不但正向思维流畅,而且逆向思维同样敏捷.   逆向思维的材料已屡见不鲜.如逆命题、逆运算、逆映射、反函数等 等.   此例中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数“1”.许多数学表达式的值等于 1.不 过,人们很少反过来思考,即 1能写成哪些数学表达式.   如:1=sin2α+cos2α=(sin2α+cos2α)n(n∈N),…   现在再请大家重做前一章的一道复习题:   求证 1-(cos6x+sin6x)=3sin2xcos2x.   如果能够想到 1=(cos2x+sin2x)3及(a±b)3=a3±b3±3ab(a±b),那么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例 3] 设 tanα、tanβ是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b≠0)的两个根 求 cot(α+β)的值.   学生练习、看书,并讨论:   (1)教科书上的解法完美无缺吗?   (2)从此例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必要时,可向学生指出教科书上的一行推导:      这里又有一个“涉零问题”,分母 tan(α+β)≠0且存在.题设条 件能够保证这一点吗?   事实上,   而   这是题设没有的条件!   当 a≠c时,   ∵a≠0,         正确的解法应该是:   当 a=c时,依前所述,得   于是   当 a≠c时,就是教科书上的解法.   综上所述,均得   结论:这是一个含参变量(此处参变量是 a、b、c)的问题.对于含参 变量的问题要注意分类讨论!逻辑分类问题在教材中已多次出现,应引 起重视.   教案说明   本节课使用的是“反馈控制台阶式教学法”.它是在多年实践基础 上,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工程论的观点,并 博采众家之长,逐步形成的.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思维品 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期收到教师少讲,学生多学 的效果.具体做法是:教师按照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先设计若干问题(称 之为“知识台阶”),课前印发给学生,引导他们阅读教科书;课堂上 在教师三导(引导、指导、辅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所设问题进行读、议、 练、讲.其间教师通过提问,参与讨论、巡视学生练习及板演,观察学生 情绪诸渠道,及时搜集反馈信息,及时做出评价,再发指令,使教学过 程处于动态平衡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指导学生自己设计“知识 台阶”并进行自学.我们提出自学的口诀是:“遇到疑难划问号,重点 下面画横道,推求过程注根据,学有心得记体会.”对于每类数学问题, 我们都提出了自学的具体方法.比如对于数学公式的学习提出了三个 “三”:“三掌握”、“三会用”和“三想”.   “三掌握”是指:   (1)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有何用处?   (2)公式成立的条件(特别是隐含条件)是什么?公式有何变形?又有 何用处?   (3)它能用其他方法推导出来吗?如何记忆?   “三会用”是指:   (1)从左到右会用(正向思维);   (2)从右到左会用(逆向思维);   (3)左右变形会用(发散思维).   “三想”是指:   特想、联想、扩想.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应着重抓 些什么呢?我们认为应突出抓好“三基”教学.这“三基”是:数学基 础知识;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方法.可以这样认为:数学基础知识 及基本数学方法好像是“数学机体”的“肌肉”、“骨骼”与“血液”, 而基本数学思想犹如这种机体的“神经”.   应用“反馈控制台阶式教学法”,着力于培养自学能力以及进行数 学“三基”教育,是我们目前进行的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及归宿.   我们采用的教法可以说是“开放式”的.对于设计的每个问题,学 生如何思考,如何回答,都有随机性,加之我们鼓励学生提问,即兴发 言,其随机性就更大了.虽然经验使教师事先有种种考虑,然而意料之 外的争议与议论却经常出现.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案到此只完成了一部分, 另外部分尚需课后进行修改与补充.   应用这种教法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教师的水平.那种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事例不时出现,这也是 “教学相长”吧!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2 16:26:50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