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1 16:13:43
课件演示讲解反函数 高一.pps(462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课件
高中代数必修本上册 1.11 反 函 数 一、说教材 1 、主题是“反函数”概念的学习 从数学素质层面看是函数、方程思想方法和 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从思维能力层面看是培养逆向思维的好课材 ; ∴ 从创新教育层面看,这节课正是确立学生自 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的好课题。 说课 :反函 数 2、 教学目标 ( 1)正确理解“反函数”的概念。 ( 2)掌握求反函数的步骤和求反函数定义 域的方法。 ( 3)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阅读能力 和应用函数、方程思想方法的能力。 ( 4)情感目标拟定为培养学生自我发展、 学习讨论、协调的学习品质。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 反函数”概念和求反函数式是本 节课的重点。 难点: 准确理解反函数的存在性 求反函数的定义域 二、教法、学法指导 教法上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 自我发展为本,通过做、议、讲、读、想诸活动 ,努力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 主要形式。 学法指导点是: ( 1)学会阅读数学概念的方法; ( 2)逆向思维思考方法; ( 3)用函数观点构造反函数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我的设计思路是:( 1)“物化”理 念,着眼素质,通过设置二个创新学习情节, 安排 18个大小问题解决,对例题进行三次变 式训练,延长了概念的形成、辨析、深化的学 习过程;( 2)先操作“存在”问题,后学习 “不存在”问题;( 3)先范例,后创意变式 。 1、创设情境、发现概念 问题 1,近年来,我国登山健儿们已征 服了世界各大洲所有最高的山峰,为登山需要必须 弄清高山的高度和温度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已测知 夏季高山上温度从山脚计起,每升高一百米便降低 0.7℃, 若山脚 5 月份温度是 10℃, 你能否建立起高 山相对高度和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 ( 或 ) xy 7.010  7.0 10 xy  2、构建概念,剖析要点 “ 说一说”,回答下列问题, ( 1)概念的关键语是什么?它的数学 意义是什么? ( 2)反函数存在条件是什么? ( 3)反函数和原函数有什么联系,怎 样求反函数的定义域。 ( 4)求反函数式的步骤是什么? 3、初步运用、突出重点 “ 练一练” 问题 2 已知下列函数都有反函数,试求它们 的反函数 ( 1) ( 2) ( 3) ( 4) 且 “ 议一议” 求反函数的步骤: 把 当作方程,反 解 , 互换字母 、 得 , ∴ 写出定义域(原函数的值域)。 )(13 Rxxy  )(13 Rxxy  )0(1  xxy Rxx xy   (1 32 )1x )(xfy  )(yx  x y )(1 xfy  4、变式训练,强化重点 “ 练一练” 变式一,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 1) ( 2) ( 3) ( 4) 13  xy 1 xy y 13 x 1x 13  x ])2,2[( x )1( x )1( x )1( x )( Rxf )1( x “ 议一议”“说一说” 变式二,将上面 改变为 已知,函数 ,问( 1)试判断函数是否存在反 函数,为什么?( 2)若不存在反函数,试改造 原函数的定义域,构造新的互为反函数? )(12 Rxxy  )(13 Rxxy  “ 评一评” 变式三 ,已知 ,求 ,下面二种解法,哪一种 正确,为什么? 解法一: 解法二: )(13)( Rxxxf  )( 11 xf  1 311 1 3331 )(11)(   xxyxxx fxyf x xx x xy f xfxxy 3 1 1 11 3 11 3 1 3 1)( )(13     5、数形结合,发展能力 课堂练习: 已知 的图象如图, 求 的反函数。 )(xfy  )(xfy  y x 1 10-1 -1 6、归纳小结,形成网络 函数 ,反函数 解出 交换字母 定义域 值域 反函数的存在条件: 原函数是从定义域到值域的“一 一对应”。 ))(( BAxfy  ))((1 ABxfy   )(xfy  )(1 yfx x x y )(1 xfy  Ax By By Ax Bx Ay 、 1.11 反 函 数 函数 , 反函数 定义域 值 域 反函数的存在条件:原函数是从定义域到值 域的“一一以应”。 研究题:原函数若有反函数,且有单调性或奇偶性 ,那 么它的反函数是否也有相同的性 质。 交换字母解出 x 四、说板书设计 版块左 版块右 )(xfy  )(1 xfy  )(xfy  Ax By By Ax Bx Ay )( AB )(1 yfx  x、 y )(1 xfy  )( BA 例:…… [解 ]: 五、说体会 1、要千方百计地在过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 的创新意识。师生共同构建概念的过程实是利用 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过程,这是培养学生创 新精神最佳的时空。本节课构建概念和构建互为 反函数的活动。形成了二个创新教学的情节,这 是课的特色。 2、实施学生主体教学是素质教育,培养创新 精神的关键。操作上一定要以活动为形式,让学 生积极参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充分地展现 自己才能,才能活跃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本节 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问题”、“启迪思 维”和“开放度”的把握,保证了学生有效地学 习。 3 、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必须合理地运用 “情境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 效率高于一切,有效地教学劳动,这是我孜孜以 求的目标。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2 16:26:4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