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1 16:14:11
[再加工]七下5.6 数学 七年级.doc(56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6作三角形 教学目标:1、在分别给出的两角夹边、两边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 作三角形。 2、能结合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与同伴交流作图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1、根据题目的条件作三角形 教学难点:探索作图过程。 教学方法:示范、探索、讨论。 教学工具:圆规、直尺 准备活动:计算已知线段 a,求作线段AB,使得AB=a。 (1) 已知:∠ 求作:∠AOB,使∠AOB=∠ (3) 已知:M 为∠AOB 边上的一点,如图所示,过 M 作直线 CD,使得 CD//OA。 : 教学过程: 内容一:(根据简单图形书写作法) (1) 如图,使用直尺作图,看图填空. ① ② ③ ④ 1 过点____和_______作直线AB; 2 连结线段___________; 3 以点_______为端点,过点_______作射线___________; 4 延长线段__________到_________,使得BC=2AB.  (2) 如图,使用圆规作图,看图填空: 1 在射线AM上__________线段________=___________. 2 以点______为圆心,以线段______为半径作弧交_________于点_________ __. 以点______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AOB两边,交_________于点__ _________, 交________于点__________. 这部分内容是为让学生熟悉作法的语言表达而设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慢慢理解这 种语言表达的意思.逐步学会自己口述表达自己的作图过程. 内容二 (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 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作这个三角形. 已知:线段 a,c,∠α。 求作:ΔABC,使得 BC= a,AB=c,∠ABC=∠α。 作法与过程: (1)作一条线段 BC=a, (2)以 B为顶点,BC为一边,作角∠DBC=∠a; (3)在射线 BD上截取线段 BA=c; (4)连接AC,Δ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给出示范和作法,让学生模仿,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做一次示范,让学生跟着一起 操作,并在画完图后,让学生再自己操作一遍.而在下面的作图中,就让学生小组内 讨论、交流,通过集体的力量完成,教师再给以一定的指导。 2、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求作这个三角形. 已知:线段∠α,∠β,线段 c 。 求作:ΔABC,使得∠A=∠α,∠B=∠β,AB=c。 作法:(1)作____________=∠α; (2) 在射线______上截取线段_________=c; (3) 以______为顶点,以_________为一边, 作∠______=∠β,________交_______于 点_______.Δ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作图的过程,对可以自己作出图形的学生,要求他们 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作图过程。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在作图过程中 是以哪个点为圆心,什么长度为半径作图。 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作这个三角形. 已知:线段 a,b,c。 求作:ΔABC,使得AB=c,AC=b,BC=a。 在完成三个作图后,要鼓励学生比较各自所作的三角形,利用重合等直观的方 法观察所作的三角形是否全等。在此机会上,引导学生利用已经获得的三角形全 等的条件来说明大家所作的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即说明作法的合理性。 小 结:能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作出三角形。能口述作图过程。 作 业: 卷子中的巩固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对作图的步骤有混淆的情况发生,学生 对于自己探索“已知三角形三边作三角形”的作图过程存在一定的难 度。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图过程也是不大理想。有待练习巩固。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2 16:02:45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