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能》 教学设计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教学
1、 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2、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① 问题②试验;用一
被压缩的弹簧片打击
木块
(板书):
一、能:做功本领
能的多少反映了一个事
物做功本领的大小【注意:
具有能的物体不一定正
在做功】教师结合能的利
用对学生进行能的节约,
环保教育。引入机械能。
(板书)
二、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统称为机械能
机械能 动能 重力势能
势能
弹性势能
1、由教师演示三个实验,
帮
助同学们建立、理解动能、
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
念。
2、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去
分析、理解动能、重力势
能、弹性势能让学生结合
生活经验提出影响它们
大小的因素,并指导学
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
能的人小与各自因素的
学生回答做功的两个必
要因素 学生举出实例如: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学生观察实验,回答问
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
渐了
解能
学生观察实验,在教师
的指导
下分析实验,根据实验
现象初
步了解三个概念,并结
合生话
举出相应的例子
学生充分调动其主动性,
发挥
其创新思维,探究问题,
形成
初步的实验方案。
利用常见的物理现象提
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
利用直观试验使学生充
分感知"能"这个物理量,
在头脑中
形成表象
关系。
3、教师补充学生的实验
设计,帮助学生得出正
确的结论;指导学生做论
断练习,加深印象。
4、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
个小
实验认知动能和势能可
以相
互转化。
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
化
5、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推
理
认识机械能守恒定律
四、机械能守恒定律:如
果没
有阻力,即在只有动能
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中,机械能总量保持不
变。
9、引导学生分析前面所
做三
个实验的能量转化。
10、教师指导学生着书,
掌握本节课所讲内容。
11、小结
12、课后思考,
如果有阻力,那么机械
能的总量还会保持不变
吗?
阐明自己的观点,用实
验证明
观点
通过练习,加深印象
通过事例和实验来认识
其特
点,并在教师指导下分
析清楚
转化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来理
解机械
能守恒
看书,做诊断练习,掌
握本节
内容
学生讨论课后实践
巩固所学的知识,用
新问题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
贴近生活,利用新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
九、机械能
一、功的本领称为能
可以反映一个物体做功
的本领大小(注意:具
动能:因运动
机械能 势能 重力势能:高处
三、动能和势
能可相互转化
四、机械能守
有能的物体不应定正在
做功)
二、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统称为机械能
弹性势能:弹性形变
物体可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
恒定律
八、教学反思
课前反思;
探究目标是整个探究教学设计的灵魂,要确定探究目标,一定要以学生的发
展需要、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条件、学习内容、学习资源为基础。为学生设计推理
性思维"台阶",诱寻学生沿着设置的思维台阶获取新知识,有利于使学生的思
维朝着正确方向扩散。
课中反思:
采用先入为主,通过实验及推理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结论,教学的组织形式
设计不够完美,学牢的能动性没能完伞、充分的调动起来,本节课内容安排较多
适用于优生,差生思维跟不上,易造成两极分化,若改为两课时讲授,更有利
于面向全体学生。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学生
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量不多,应多备一些有关实验,这样效果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