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6 12:39:18
[原创]原创化学平衡 高二.doc(46.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化学平衡》的说课 李 春 艳 河 南 省 杞 县 高 中 二零零八年三月十日 《化学平衡》的说课 0 1、 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因此,考试大纲对本节的要求是“了 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反应速率的联系”。由此看来, 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化学平衡的移动是高考的重点。 化学平衡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程度及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本节 第一部分是化学速率知识及影响速率的的因素;第二部分是在化学反应速率及可 逆反应知识的基础上,以具体的可逆反应为例利用数据和图象说明:V正=V逆 =O 时,达到动态化学平衡动态。在第三节继续讨论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三部分是对前两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化学平衡理论为指导,探讨化工生产 的选择。 2.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内容性较强,不少学生对概念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化学 平化学平衡影响的基础。而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则是本节的难点。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行;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 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在联系。 (2)能力目标 教材采取形象化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科学方法及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学法指导 由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学生反映对概念理解不够准确,这将影响以后的 学习,所以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维过程和认知过程,如运用类比法和图象,指 导学生学生阅读和讨论教材等,引导学生从蔗糖的溶解与结晶到可逆反应的 V正 、 V逆的改变直到相等,从V正=V逆=O到各组分浓度不变,至此,化学平衡的建 立和平衡状态特征这一主线已勾勒出来。 关于化学平衡建立只与起始状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这一说法教师只宜提到这 个程度,可按这样的思维方法解决一些平衡问题,可作为课后练习来提高学生学 习兴趣,为以后专题作铺垫。 三、说教法 就本节的教学而言,首先要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正如溶 解平衡的形成是因为溶液中溶解和结晶这一可逆反应的存在。运用浓度对化学反 应速率的影响分析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变化规律,是建立化学 平衡概念及理解化学平衡的前提和基础。在引入化学平衡概念的过程中,理解“V 正=V逆=O”是形成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动态 平衡。 在本节教学过程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复习可逆反应的概念,使学生知道 可逆反应同时向正、逆两个相反方向进行。还必须明确这一行为的发生的前提是 “在同一条件下”,为化学平衡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起铺垫作用。教学时应把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作为主线贯穿于化学平衡始终,并为理解“V正=V逆 1 =O”各组分浓度不变奠定基础。从而引出化学平衡的特征。最后,再通过典型的 例题分析加深对化学平衡概念及特征的理解。 四、说教学程序 [引入] 1.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不仅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还要 考虑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程度。例如合成氨,除了尽快让氮气和氢气合成氨,还 要让氮气和氢气尽可能多的转变为氨,这就涉及化学反应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2.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杯水温度不变时,不可能无限制地溶解蔗 糖,这究竟是为什么?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P39第二段。 [讲解] 教材中提到的蔗糖溶解平衡状态的出现,是因为溶解与结晶这一可逆过程 的存在,是一个动态平衡。以前学过的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也会达到一种动 态平衡。 [思考] 比较以下两组反应,指出两组反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A (1) 2 H2+O2=2H2O (2)2H2O=2H2 + O2 B (1) CO+H2O=CO2+H2 (2)CO2+H2=CO+H2O [总结与说明] 通过上述A、B反应的比较,A为不可逆反应,B为可逆反应,使学 生明确可逆反应的概念,即“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 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讲解]:第一节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时,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改 变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也随之改变,下面我们看,可逆反应 CO+H2O==CO2+H2O的反应速率情况, 将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绘成曲线如图(1)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39页,思考以下问题。 (1)反应开始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 度如何?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如何? (2)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 又如何随之变化? 完成上两个问题后,引导学生讨论: 当V正=V逆时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又如何变化?为什么? [说明].前面两个问题学生易理解,第三个问题中,V正=V逆=0是反应物和生成 物的浓度宏观上不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这是理解化学平衡概念的关键。从而引 出化学平衡的概念: (1)结合具体反应,归纳出化学平衡的概念。 (2)引出学生从可逆反应 V一 t曲线出发,解读化学平衡的概念,从而归纳化学 平衡的特征。 小结: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如下: (1) 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 (2)平衡状态下各组分的浓度不变。 (3)外界条件变化时,平衡会移动。 [巩固练习] 1.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 应.A(g)+3B(g)==2C(g)达到平衡的标准是:( ) A . C的生成速率与 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容器内总压强不变化。 2 C. 单位时间内生成 nmolA.同时生成 3nmolB. D. 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2.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B2(g)==2AB(g)在恒压容器中达到平衡的标准是:( ) A. 单位时间内生成 nmolA2.同时生成 2nmol的AB. B. 容器内的总压不变时间而变化。 C. 单位时间内有 2molA-A键断裂有 2molA-B键形成. D.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40 页第三段,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在相同条件下, 对于同一可逆反应,不管是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甚至从逆反 应同时开始,只要按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之比投入反应物,最终都能达到相同 的平衡状态。 [说明] 通过以上分析得到“等效平衡”的基本思想,不宜提出“等效平衡”的概 念,更不应 讲等效平衡的分类,其相应的例题这一做法,基于以下原因:不能 冲淡本节的主题———化学平衡的建立; 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教材中这一段内容的真正意义是化学平衡的建立与起 始状态有关,而与建立的路径无关。这一点让学生理解到位,至于“等效平衡” 这一类习题,应在讲完化学的主要部分内容后,进行专题讲座,深化学习。 4.作业布置. 五:板书 化学平衡 1可逆反应 2.化学平衡的建立. 3本质:V正=V逆==0 4.特征:动.定.变。 3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6 13:17:1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