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6 12:39:18
[转发]《压强和浮力》探究题剖析 八年级.doc(60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压强和浮力》探究题剖析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探究是物理教材及中考的重点。在试题设置及实际探究过程 中,有涉及探究七个要素完整的探究,也有只涉及其中一些细节的部分要素的不完整探究。   一、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   例 1 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 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 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 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 表一 表二 表三 实 验 序 号 压力 (N) 受力面积 (cm2) 实验 序号 压力 (N) 受力面积 (cm2) 实验序 号 压力 (N) 受力面积 (cm2) 1 6.0 10 4 3.0 10 7 3.0 20 2 9.0 15 5 4.5 15 8 4.5 30 3 12 20 6 6.0 20 9 6.0 40   ⑴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与 4(或 2与 5、3与 6)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是________。   ⑵分析比较______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 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⑶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①分析比较得_______;②分析比较得_______。   分析:本题除考查同学们对压力作用效果的掌握程度外,着重考查了同学们对数据 表格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另外还考查同学们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运用,即在分析压力的大 小影响作用效果时,必须控制受力面积不变;在分析受力面积的大小影响作用效果时,必 须控制压力的大小不变。   答案:⑴受力面积相同,压力越大,产生的效果越显著;⑵ 1、6、9;⑶①受力面积相 同,压力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显著;②压力相同,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产生的效果越 显著。   学法指导:控制变量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研究某物理量可能与两 个和两个以上的因素有关时都要考虑变量控制。如:实验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通 1 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导体的电阻关系;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及液体深度关系 等都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同学们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需先分析要研究的是什么量,影响该量 的因素可能有哪些,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影响因素,就要考虑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   二、测量大气压   例 2 在测量大气压的实验中,某同学将玻璃板放在桌子上,用吸盘贴在玻璃板上面, 用弹簧测力计将吸盘缓慢向上拉,直到吸盘脱离板面。问:   (1)实验原理是什么?   (2)某同学做实验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太小,不能测出吸盘脱离板面时的拉力。 请你选择其他器材与这只弹簧测力计组合,测出吸盘脱离板面时的拉力,要求写出用到的 器材和方法。   分析:本题取材于《大气压强》“想想做做”实验,其原理包括平衡力和压强知识, 如图 1所示,吸盘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是大气作用在吸盘上的大气压力 F 大,其大小始终 不变;另一个是弹簧测力计对吸盘向上的拉力 F 拉,其大小随吸盘被缓慢上拉的同时逐渐增 大,F 大和 F 拉是同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当 F 拉略大于 F 大时,(粗略认为 F 拉等于 F 大, 即平衡)吸盘被拉离玻璃板,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便间接得出 F 大(F 大 =F 拉), 用尺测出吸盘的直径D,算出其面积 S=πD2/4,即大气压的作用面积,借助压强公式 P=F/S 可以粗略算出大气压 P=4F 拉/πD2。   若吸盘面积较大,吸盘受到的大气压力 F 大将较大,超过了常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这就需要辅助于省力机械来测量,本题第(2)问就是针对可能出现的这种情况设计的。   答案:(1)实验原理:二力平衡的条件 F 大=F 拉和压强公式 P=F/S。(2)法(一): 如图 2所示取一轻质杠杆(质量忽略不计),为使OA、OB分别为阻力臂 L2和动力臂 L1以 便测量,须让杠杆处于水平位置,人手作用于玻璃板上向下缓慢拉动,读出拉开玻璃板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便可算出 F 大=F2=F1L1/L2。法(二):如图 3所示,取一轻质动滑轮, 缓慢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读出刚拉开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算出大气压力 F 大 =2F1。   学法指导:挖掘教材实验进行考查是近年各地中考的重点。对教材中的每个探究实验, 同学们不仅要从整体上了解实验的意图、原理、实验器材及方法,同时要善于剖析实验细节, 如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分析,实验方案改进,结论评估等。 2   三、探究液体内部压强   例 3 杨扬同学用如图 4所示的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时,他将压强 计的橡皮膜置于水中不同深度,并调节橡皮膜在水中的方向,得到如下数据。 实验 橡皮膜朝 向 深度 压强计U型管 左液面 右液面 液面高度差 1 朝上 3cm 9cm 12cm 3cm 2 朝左 3cm 9cm 12cm 3cm 3 朝下 3cm 9cm 12cm 3cm 4 朝上 6cm 13.5cm 6cm 5 朝上 9cm 6cm 9cm   ⑴分析表格数据,将漏掉的数据补上。   ⑵由实验 1、2、3,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由实验_______________,可得出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杨扬想完成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关系的实验,请你帮助他设计一个可行的 方案。   分析:本题表格数据是学生实验的再现,重在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压强计的 橡皮膜受到压强时,其U型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反过来当压强计U型管左右液面出现 高度差则说明橡皮膜受到了压强,高度差越大则压强越大。设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 度关系的实验方案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橡皮膜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变。   答案:(1)7.5 15。(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 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①如图 4取一杯水,将压强计的橡皮膜置于水中一定深度处,记 下U型管左右液面高度,算出液面高度差 h1;②将杯中的水换成盐水,将压强计的橡皮膜 置于盐水中相同深度处,记下U型管左右液面高度,算出液面高度差 h2;③比较 h1与 h2 的 大小得出结论。 3   学法指导:物理实验数据大多以表格形式呈现,分析处理表格数据是实验能力的重 要方面。在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中,主要有三类表格数据:一是成正比或反比型的数据,如: 实验研究欧姆定律、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等; 二是比较型的数据,如实验测灯泡的电阻、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摩擦 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等;三是求和(或求积)型数据,如:实验测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并 联电路的电流关系、杠杆的平衡条件等。   四、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例 4 在《浮力的利用》教学课堂上,王老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取一块牙膏皮,首先 将它揉成团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牙膏皮团”下沉,然后将它展开做成帽形放入水 中,观察到“牙膏皮帽”浮于水面上。王老师提问:两次不同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什么?李 亮同学马上举手回答:实验说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1)你赞同他的观点吗?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若给你一些器材:弹簧测力计、三个形状不同的小石块、橡皮泥、烧杯、细线和水, 你将选择哪些器材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写出实验所需器材及你的探究方案。   (3)你将如何根据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或获得的数据得出结论。   分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设计实验与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由阿基米德原理 F 浮 =ρ 液gv 排 得物体所受浮力只与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形状无关, 改变牙膏皮的形状实质是引起了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变化,从而使浮力改变。在探究物体所 受浮力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体积不变,改变形状,其中可 供选择的器材中橡皮泥能满足要求。此实验的关键在于设计对比性实验,利用两次称量去比 较橡皮泥在形状改变时所受浮力大小得出结论。   答案:(1)不赞同。由阿基米德原理 F 浮=ρ 液gv 排 得物体所受浮力只与液体密度和物 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形状无关,改变牙膏皮的形状实质是引起了物体排开液 体体积的变化,从而使浮力改变。(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橡皮泥、烧杯、细线和水。探 究方案:①用细线将橡皮泥吊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橡皮泥的重G;②将橡皮泥浸没水中, 记下测力计的示数 F1,算出浮力 F 浮 1=G-F1;③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将橡皮泥浸没水中,记 下测力计的示数 F2,算出浮力 F 浮 2=G-F2;④再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将橡皮泥浸没水中,记 下测力计的示数 F3,算出浮力 F 浮 3=G-F3。(3)比较三次橡皮泥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若大小 相等,说明浮力大小与形状无关;若大小不等,说明浮力大小与形状有关。   学法指导:实验探究是课改来中考的重点,本题从实验设计、分析论证、评估三个方 面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考查。在设计实验时,同学们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准确 性和严密性,方案所涉及的实验器材、物理量及表达式都要明确表示出来;分析论证是对可 能发生的现象或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因果推导得出结论的过程,大多可以“如果……,那 么……”句式呈现;评估所涉及的范围很多,如评估实验方案的好坏,评估结论对错,评 估实验器材的选择是否恰当等。在评估时不仅要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运用物理原理或 规律加以分析说明。 4   在学习《压强和浮力》内容时,不仅要注意教材中几个实验的分析与把握,弄清实验原 理,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理解实验现象与结论。更要注意加强知识与生产生活、科技社会 的联系,这也是近年中考的重心所在。 5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6 13:17:1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