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
【教学目的】
1学习从各种不同侧面来观察,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即定景换点的写
法。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3体会文章寄情于景的特点。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1宁谧:(谧 mì)安宁,平静。
2翩然:(翩 piā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3缥缈:(piāomiǎo)也写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4游目骋怀:(骋 chěng)游目,放眼往远处看;骋怀:开怀。
【内容主旨】
作者借对建筑在山上的小屋的描写,寄托了她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
向往,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用定景换点
的写法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描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一部分又分三层:第
一层(1~3自然段)立足山外,写小屋和山的关系,是远观,看全景。第二层
(4~7自然段)立足山上,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是近看,看局部。第三层(第 8
自然段)立足山下,仰望远观,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第二部分(9~18自然
段)立足于小屋,从不同侧面写周围环境与小屋的关系。这部分有四层:第一层
(9、10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第二层(11、12段)写小屋的光线和空
气。第三层(13、14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第四层(15~18段)写夜晚小屋
“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
明了题意。
【写作手法】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
所写的是实在的山、树、房屋的形势。后一部分则重在对作者的主观感受进行自然
抒写:极小的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而陶醉;明明小屋
处于“山的怀抱中”,山是静止的,而在晨昏光线变化中,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
一般”,那“花”会“绽开”,也会“收拢”,仿佛山是会动的。……夜幕中,小屋仍
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
章由实入虚,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虚实相生,开拓出深邃的
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重点语段解读】
课文第 13段: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
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课文第 15段:……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小屋迷于雾失
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
空中楼阁!
分析:第 13段点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能够在自己的小屋
中享受着“美梦”,这似乎是人世间最完美的生活;在小山上的小屋与自然完美
的融合在一起──“无须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这应该是作者心里最
完美的境界。然而,这种摒弃世间物质享受,追求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生活真
的可以存在吗?作者的清梦真的可以做下去吗?文章在 13、15自然段中明确地
暗示了这种理想状态的生活就像文章的题目那样是个“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本
身就是一语双关,既是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
的楼阁,又暗示这实际上是作者幻想中超然物外的理想国。所以在文章近结束时
作者用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雾失楼台”的情景,小屋太完美了,所以在世间是
不可求的。作者巧妙地把实景与虚景,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有
实有虚,虚实相生,开拓了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解题指导】
一、略。二 1明喻。将“山”比作女子描画过的眉毛,“小屋”比作眉梢上的一点
“痣”,相映成趣,并且用“痣的一点”而不用“一点痣”这种表达更能见小屋之轻
巧。2将“山”比作“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单纯的底色”、“小屋”比
作“风帆”、“飞雁”、“灵动的色彩”,这一系列的博喻,使“山”和“小屋”都同时有了
动感,有了灵气。3暗喻,将夜暮笼罩下的“小屋”说成是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
“空中楼阁”,给“小屋”蒙上一层朦胧而神奇的色彩。比喻的标志词是“是”。4第一
句是直接描写,简洁而得体。第二句用暗喻,将整个大自然比作一幅“巨画”,使
文章的意境更加开阔。
三 1、因为山上有花、草、树木的香气。2①因为“小屋”位于山脊上,加上窗多,
白天的光线是充足的,只有“破晓”或“入暮”时分,山上只有“一片微光”,所以
说“例外”。②谧,mì。③这是光线变化造成的感觉。文章先把群山环抱的小屋比作
一个花蕊,早晨时,光线逐渐加强,小屋形态逐渐明晰,群山则仿佛逐渐后退,
这就像花瓣慢慢淀开似的。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十分传神地写出静态景物在光线
变化中给人视觉造成的动态感觉。④这也是光线变化给人造成的视觉误差。黑暗
逐渐消失,山与小屋的距离也就看清楚了,所以给人感觉是层山后退了。3(1)
出外时,是满怀希望,去开始新一天的生活,迎接新的挑战,迎接新的乐趣,
所以说“小屋”是“快乐的起点”。(2)归来时,满载成功的收获,所以说“小屋”
是“幸福的终点”。(3)这里的“山路”已成了一种象征,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之
路”,“幸福之路”的象征,所以说在这山路上往返,是“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