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6 13:40:00
再别康桥教案示例5 高二.doc(27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思考与练习: 1、《再别康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试加分析。 2、简析《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 3、这首诗写离情别绪,但就全诗而言却并不哀婉沮丧,而是清新明快的, 这表现了诗人的什么品质? 4、读这首诗的感受像:() A、倾听岳飞高唱《满江红》。B、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C、领略白居易笔下瑟琶女的弹唱。D、静听肖邦的小夜曲。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 16岁的张幼 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 1922年 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 8 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 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 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 10月,与陆 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 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 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 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 11月 19日,从南京 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 35岁。作为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 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 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 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 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 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 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 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 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 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 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 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 力所在。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 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一有风格,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 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 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 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 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 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 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 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 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 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 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 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 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 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 无缠绵有泥淖之感。我不知道徐志摩是还有“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 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成为一种美好的凝结迪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 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有散文中屡见不鲜它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 联壁合的内在勾连,不仅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 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多少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 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徐志摩的 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 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 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 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 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 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 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 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 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 的结果吧! 陆小曼(1903—1965),名眉,江苏常州人。自幼聪慧,父亲陆定为日本帝 国大学伊藤博文得意门生。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参事、赋税司长等职。陆小曼 从小跟随父亲在京学习,精通英法两国文字,并擅长中国画,造诣较深。如果单 凭她的才艺和悟性,陆小曼如果专心致志做学问或专事绘画、文学,那么他必定 成为中国现代文艺界中的著名大家。可惜她沉湎于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和声色犬 马,荒了学问,疏了文字,淡了丹青,把个好端端的事业葬送于大烟白面的吞 云吐雾之中。即便如此,陆小曼的才气亦是难以掩没的,就在徐志摩临终前还大 为赞赏她的山水画长卷是难得的灵秀之作,徐志摩说:“小曼若能奋进,谁不低 头。”从文章来看,寥寥数篇纪念文章和一本《小曼日记》,就足以看出她在文字 上的功夫和才气。那声情并茂的语言,那飞动灵逸的辞章,非一般仕女闺秀所能 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没有灵动的才情和敏悟,是不可为之的。如果我们仅仅把 陆小曼的沉沦说成是外因的诱惑则是不客观的,她与徐志摩的结合并没有能激 发其创作的灵感和欲望,足可见人的惰性是难改变的,我们只能在这支离破碎 的篇什中,兴叹一轮美丽的新月徐徐地沉落,无可挽回地沉落。 作品简析: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 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 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 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 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 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 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 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 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河,指流过剑桥大学的康河。徐 志摩称:“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 水。”)“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 又何等缠绵。“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 “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 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 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 记忆之深重。)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 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 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 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 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 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 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 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 “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 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 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 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 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 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然而这首诗感情真挚 意境深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 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 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 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其次此诗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 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 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 诗欧化的倾向。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 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 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 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6 13:44:3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