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6 13:40:0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教案 高二.doc(90.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0 0 类别 : 教案
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教案 2   1 引导学生利用直觉思维发现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1   教师:请同学们利用杨辉三角形分别写出(a+b)1,(a+b)2,(a+b)3,(a+b)4,(a+ b)5,(a+b)6的二项式系数.然后观察对应的二项式系数具有哪些性质?   抽一名中上水平的学生A将结果写在黑板上,如图 1所示.再由这位学生A回答 上述问题.   学生A:从图 1可以看出:在二项展开式中,第一项和倒数第一项的二项式系数 都是 1,第二项和倒数第二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第三项和倒数第三项的二项式系数也 相等.     教师:能不能将这一事实概括一下,用一句话来表达?   学生 B:能!在二项展开式中,顺数第 k项的二项式系数和倒数第 k项的二项式系 数相等(k∈N).   教师:学生 B概括的结论比学生A的回答要简捷一些.大家再想一想,还能不能 用更简捷的语言为表达这一事实?   教师作引导:第 k项与第 1项间隔多少个项?倒数第 k项与倒数第 1项间隔多少个 项?它们间隔的距离相等吗?引出间隔距离相等这个概念之后抽学生 C(中等水平)回答.   学生 C:在二项展开式中,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   2 将直觉思维产生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况,并给予理论证明   (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是常用的归纳思维方法,将直觉思维产生的结论给出理 论证明是每一个数学问题的基本要求).   教师:学生 C的回答准确简捷!但是,这个结论是由几个具体事例通过直觉观察 得出来的,它对一般情况成立吗?   学生D:成立!   教师:为什么?         情况仍然成立.   教师:学生D的回答正确,由此我们得到二项式系数的第 1个性质:   性质 1:在二项展开式中,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   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二项式系数的对称性.   3 再次利用直觉思维,引导学生发现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2.   教师:请大家再观察一下图 1所示的二项式系数特征表.想一想,除了性质 1之 外,二项式系数还有没有其它的性质?   学生 E:有!从图 1容易看出:二项式系数开始逐渐递增,然后又逐渐递减,到中 间位置达到最大值.   教师:学生 E观察出的结论对图 1中的二项式系数来说是正确的.这个结论对任 意情况都成立吗?   4 将直觉思维产生的结论进行一般性的理论推证.   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回答这个问题感觉困难.教师作如下引导:请大家观 察二项式系数表达式的结构特征:         根据结构特征分析它们的大小变化规律抽一名学生回答(上等水平的学生)   学生 F:从二项式系数的表达式可以看出:后一个二项式系数的分子是前一个二 项式系数的分子乘以一个逐次少 1的数,分母乘以一个逐次多 1的数.因此,各项的 二项式系数开始逐渐递增,随着分母的逐渐增大,到某一项达到最大值之后又逐渐开 始递增.   教师:在哪一项达到最大值?   学生一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教师给予引导:请大家观察一下相邻两个项的二项 式系数                     这个问题难度较大.由教师作如下讲解.(此问题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请大家想一想,根据以上分析,再观察图 2的变化规律.我们能不能确定二项式 系数在哪一项取得最大值?                                      教师:对!由此我们看到:当 n为奇数时,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有两项.它们      学生 P:中间位置.   教师:为什么?         教师:学生 P的回答正确.这个结论我们可用图 3来表示.请大家再思考,当 n 为偶数时,二项式系数的最大值在哪一项取得?     学生 R:由二项式系数的单调性和对称性可知,当 n为偶数时,二项式系数的最 大值也应在中间项取得.   教师:当 n为偶数时,中间项有几项?它在展开式中是第几项?这一项的二项式 系数是多少?      教师:为什么?   学生 R:因为展开式共有 n+1项.当 n为偶数时,n+1为奇数,此时中间        教师:学生 R的回答完全正确!他的思维过程我们可以用图 4来给予说明.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得到二项式系数的第 2个性质.   性质 2:如果二项式的幂指数是偶数.中间一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如果二项式的 幂指数是奇数.中间两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且最大.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从杨辉三角形出发,发现了二项式系数的两个性质,并利 用组合数的有关知识对这两个性质给出了一般性的证明.性质 1的理解和证明容易掌 握,性质 2的理解和证明具有一定难度.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没有理解好的同学请课 后再去思考,争取掌握好.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6 13:44:3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