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6 13:40:06
反函数一课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一.doc(7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教案
反函数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理解反函数的定义,加深对一一映射及其逆 映射的认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由原函数求其反函数的方法,为今 后学习与反函数有关的知识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定义进行推理 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师:前面,我们讲了映射和函数.我们知道,函数是由定义 域A、值域B以及A到B上的对应法则f三部分组成的一类特殊的 映射.当f:A→B是集合A到集合B上的一一      一一映射,那么它的逆映射确定的是什么函数呢?这个函数 与原来的函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先请同学们考虑下面几个具体问 题:   问题1 若 y=f(x)=2x,x∈R,写出确定此函数的映射.      师:证明上述映射是一一映射.      所以原像不同,像也不同.    (2) 任取y∈B,令y=2x,则      所以B中每一个元素在A中都有原像.   综上所述,知f是A到B上的一一映射.   师:写出映射f的逆映射.      师:指出此逆映射确定的函数.            师:证明上述映射是一一映射.   生:(1) 任取x1、x2∈[-4,-1]=A.由于x1<0,x2<0, 当x1≠x2时,         每一元素在A中都有原像.   综上所述,知 f是 A到 B上的一一映射.   师:写出映射f的逆映射.      师:指出此逆映射确定的函数.      师:从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到,如果确定函数的映射是 一一映射,那么这个一一映射的逆映射也确定一个函数.对原来 的函数来讲,这是一个新的函数.研究这个新函数的存在条件, 学会导出新函数的方法,指出确定新函数定义域、值域的方法,这 些,就是本节课我们要讲的主要内容.   定义:如果定义域是A、值域是B的函数y=f(x)确定的映射    f:A x→y=f(x)∈B   是一一映射,那么由这个映射的逆映射    f-1:B y→x=f-1(y)∈A   确定的函数x=f-1(y)叫做函数y=f(x)的反函数.   所以,按照反函数的定义,定义在R上的函数y=2x,其反函 数为定义在R上的         函数x=f-1(y)中,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用x表示,与习 惯写法不符.我们规定,在求出x=f-1(y)后,要把反函数改写为 习惯的形式y=f-1(x).         下面我们看一些例子.    [例 1]已知下列函数都有反函数,试求出它们的反函数:         师:对应法则f-1已得到,即 f-1:y→x=(y-1)2.    f-1所确定的函数是什么?    x=(y-1)2 (y≥1).   故所求反函数为y=(x-1)2 (x≥1).   师:请解(2).      故所求反函数为   师:为什么第一个反函数的定义域是[1,∞),而不是R?而 第二个反函数的定义域是(-∞,2)∪(2,∞).   生:略.    [例 2] 若 y=ax+b(a≠0)有反函数且它的反函数就是y=ax+ b本身,求a、b应满足的条件.   生:由y= ax+b,得 ax=y-b.由 a≠ 0,知         于是,解得 a=1, b=0或 a=-1,b为任意实数.   师:什么样的一次函数,它的反函数正好是它本身?   直接求y=x、y=-x+b的反函数,反函数刚好分别是y=x、y=- x+b吗?   生:略.    [例 3]判断下列函数是否有反函数.如有反函数,则求出它 的反函数.    (1) y=x2-4x+3 (x∈R);    (2) y=x2-4x+3 (x∈(2,+∞)).   生:令y=0,由0=x2-4x+3,得两根为x1=1,x2=3.   这说明原像虽不同(x1≠x2),像却相同(y1=y2=0),故定义在 R上的函数y=x2-4x+3确定的映射不是一一映射,因而它没有反 函数.   又定义在x>2上的函数y=x2-4x+3=(x-2 )2-1,其值域 为y>-1.    (1)任取x1、x2∈(2,+∞),当x1≠x2时,有x1-2≠x2- 2.由于x1-2>0,x2-2>0,所有(x1-2)2≠(x2-2)2,推得    (x1-2)2-1≠(x2-2)2-1,   即y1≠y2.    (2)又任取 y∈(-1,+∞).令 y=(x-2)2-1,则         且 x∈(2,+∞).   综上所述,定义在x>2上的函数y=x2-4x+3确定的映射是 一一映射.所以      师:(总结)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出:    (1)函数y=f(x)有反函数的条件是:它所确定的映射必须是 一一映射;    (2)若函数y=f(x)有反函数,视 y为已知,x为未知,从 y=f(x)中解出x=f-1(y),再换 x为 y, y为 x,即得反函数y=f- 1(x);    (3)函数y=f(x)的反函数y=f-1(x)的定义域应通过求原来函 数的值域来获得,其值域应通过求原来函数的定义域来获得.    (4)若函数y=f(x)的反函数是y=f-1(x),则y=f-1(x)的反函 数是y=f(x),即y=f(x)与 y=    f-1(x)是互为反函数.   自我评述   研究函数离不开研究它的反函数,初等数学里是这样,高等 数学里也是这样.反函数概念是数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学习反函数的概念,必须建立在映射、函数、一一映射及其逆 映射等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往往由于对以上概念理解不深刻,掌 握不牢固,从而影响了对反函数意义的认识.如认为“由y=f(x) 解出x=f-1(y),记作 y=f-1(x),这就是反函数”,从而导致解决 有关问题中的各种错误的出现.   反函数又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突 破难点,问题的彻底解决只能依赖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这节 课里,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引入新课时,强调了反函数在数学中的重要性,且以简 短的语言复习映射、函数、一一映射及其逆映射的概念,引入本节 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关注“若确定函数的映射是一一映射,那么 其逆映射将确定什么样的函数,它与原来的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这一贯穿全节课的问题.    (2)复习提问的两个函数,可以说是两个最简单的函数.以 学生最熟悉的知识、最明显的事例来引入新课,这是分散难点常用 的方法.引入新课时,先具体后抽象;例题的选择和安排,先数 字后字母,先简单后复杂,先用熟悉的符号 f(x),后用生疏的符 号 f-1(x).这些都是为了突破难点.    (3)新课的引入要自然,复习提问的两个问题包含了反函数 的全部问题:反函数定义、反函数存在的条件、反函数的求法、反函 数的定义域的求法等.讲新课的三个例题,说明了求反函数需要 注意的问题:判断有无反函数的方法;有反函数时,又应怎样求; 反函数求出来了,其定义域应如何求;等等.    (4)本教案紧扣课本,引入的两个问题和新课所讲的三个例 题,反映了教材介绍的主要方法.本教案又不死扣课本,既指出 了课本上不严格的地方,如“求y=f(x)的反函数”,应改为“若 y=f(x)的反函数存在,求它的反函数”;又避免了课本上举例的 片面性.课本上所举的四个例题,反函数的定义域均可直接从其 反函数的解析式本身求出.本教案则不然,如引入中的问题2, 讲新课中的例3.最后,本教案在讲练完每个正式例题之后,均 提出一系列小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对于充分利用教材,加深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会学生思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6 13:44:2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