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6 13:40:09
铝的化合物知识小结 高二.doc(57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0 0 类别 : 教案
铝的化合物知识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复习铝盐、偏铝酸盐及氢氧化铝之间的转化关系,能用离子方 程式正确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铝盐、偏铝酸盐、氢氧化铝之间相互转 化时量的关系。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 力、观察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复习氢氧化铝的两性及铝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转化关系,对 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矛盾的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对铝化 合物之间转化时量的关系的讨论,使学生建立数、形结合思想,拓展解题思路。 科学品质:通过学习,使学生善于总结,并在总结中发现问题。 科学方法:教会学生将化学中的定量问题表格化、图象化;通过对实验的 观察,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实验的方法将化学中微观 的问题宏观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重点、难点 重点:氢氧化铝的两式电离;铝化合物之间转化时量的关系。 难点:铝化合物之间转化时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铝的化合物是我们 整个中学教学的重点,而其化合 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又是我们学习 中的难点,所以今天我们对铝的 化合物进行小结。 【板书】一、转化关系 【提问】铝元素在化合物中 有几种常见的形式?它们之间有 什么关系? 思考并回答:铝盐、偏铝 酸盐、氢氧化铝。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概括总结, 形成规律性认 识的能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要求按数字顺 序,用离子方程式正 确书写各步反应的离 子方程式。 【讲评】对学生 的答案给予正确的评 价,指出(2)、(5)两个 反应体现了氢氧化铝 既能和酸反应,又能 和碱反应,是两性的 氢氧化物。【投影】转 化关系(见附 1) 【讨论】在(1)~ (6)的反应中,对酸、 碱的要求有何不同? 因氢氧化铝既 溶于强酸又溶于强碱, 所以(2)、(3)、(5)、(6) 的反应中所用碱、酸 均为强碱、强酸;而 反应(1)也可用氨水 (实验室制氢氧化铝 的方法),(4)也可向 偏铝酸盐中通入二氧 化碳。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同学在笔记本上完 成。 (1)Al3++3OH-=Al(OH)3↓(2)Al(OH)3+OH-=AlO2-+2H2O (3)Al3++4OH-=AlO2-+2H2O (4)AlO2-+H++H2O=Al(OH)3↓ (5)Al(OH)3+3H+=Al3++3H2O (6)AlO2-+4H+=Al3++2H2O 讨论,请一位同学归纳总结,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完 善。 复习铝 化合物之间 的转化关系, 并能正确地 书写离子方 程式。 【板书】二、量的 关系 【提问】(1)、(2)、 回答: 1 mol铝离子与 3 mol氢氧根反应就生成氢氧化铝; 强调氢 氧化铝只溶 于强酸、强碱 (3)与(4)、(5)、(6)两组 反应中消耗的氢氧根 和氢离子在量上有什 么样的关系? 由此看出,量 变引起质变。【讨论】 将上述两组反应以横 坐标为碱或酸的量, 纵坐标为生成氢氧化 铝的沉淀量来表示。 【讲评】对学生 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 价,然后总结。 【投影】量的关 系(见附 2) 【小结】使用牛 津剑桥软件的一节内 容进行小结。 1.向氯化铝溶 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 液的过程可分为两个 过程,一个是氯化铝 和氢氧化钠生 而与 4 mol氢氧根反应就生成偏铝酸盐。 1 mol偏铅酸根与 1 mol氢离子反应就生成氢氧化铝, 而与 4 mol氢离子反应就生成铝盐。 讨论后一位同学归纳总结,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完善。 分组讨论(4名同学为一组),请两位同学将讨论结果 到实物投影仪下给同学展示,并讲解;图形见附 2。 (3)为 (1)、(2)两个 反应之和, (6)为(4)、(5) 反应之和。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成氢氧化铝,另一个是 氢氧化铝继续和氢氧化钠反 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两个 过程消耗的氢氧化钠的物质 的量之比为 3 1∶ 。 2.向偏铝酸钠溶液中 加入过量的盐酸可分为两个 过程,一个是偏铝酸钠先与 盐酸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而 后氢氧化铝继续和盐酸反应 而溶解,两个过程消耗盐酸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 3∶ 。 【板书】三、实验探究 【指导实验】 1.将NaOH溶液逐滴 滴入到AlCl3溶液中,直至 过量。 2.将AlCl3溶液逐滴滴 入到NaOH溶液中,直至过 量。 3.将盐酸逐滴滴入到 NaAlO2溶液中,直至过量。 4.将NaAlO2溶液逐滴 滴入到盐酸中,直至过量。 【问题】请描述实验现象 并写出离子方程式。 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回答: 1.先产生白色絮状沉淀,当 NaOH过量时沉淀消失。 Al3++3OH-=Al(OH)3↓ Al(OH)3+OH-=AlO2-+2H2O 2.先产生沉淀,振荡后消失, 当AlCl3过量时,产生的沉淀不再 消失。 4OH-+Al3+=AlO2-+2H2O 3AlO2- +6H2O+Al3+=4Al(OH)3↓ 3.先产生白色絮状沉淀,当 HCl过量时沉淀消失。 AlO2-+H++H2O=Al(OH)3↓ Al(OH)3+3H+=Al3++3H2O 4.先产生沉淀,振荡后消失, 当NaAlO2过量时,产生的沉淀不 再消失。 4H++AlO2-=Al3++2H2O Al3++3AlO2- 使学生 明白:相同 的反应物, 滴加的顺序 不同时,现 象不同。 +6H2O=4Al(OH)3↓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练习】可以讨论。 1.将氨水逐滴加入到 AlCl3溶液中,直至过量。 2.将 CO2通入NaAlO2 溶液中,直至过量。 3.向酸化的AlCl3溶液 中,逐滴滴入NaOH溶液, 直至过量。 若以横坐标表示加入氨 水、碳酸、氢氧化钠的量,纵 坐标表示沉淀的量,试画出 反应过程中沉淀的曲线。 4.有MgCl2溶液、AlCl3 溶液、ZnSO4溶液、FeSO4溶液, 当它们各自或组合后与 NaOH溶液反应,测定沉淀 的量后画出以下曲线,试判 断曲线 a、b、c代表的反应物。 提示:Zn2++2OH- =Zn(OH)2↓ Zn(OH)2+2OH- =ZnO22-+2H2O 讨论后画出曲线。 讨论后回答: a:FeSO4 b:AlCl3、MgCl2 c:ZnSO4 掌握基本图 形,熟悉Al3+和 OH-以及AlO2-的量 的关系。 掌握基本图 形,利用图形及反 应物之间量的关系 来解题,拓宽解题 思路。 附 1:(投影片) 一、转化关系 (5)Al(OH)3+3H+=Al3++3H2O 附 2:(投影片) 二、量的关系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6 13:44:23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