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6 13:40:26
[转发]深圳市“一模”分析报告 地理 高三.pdf(1.22M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 84~ 深圳市 2012 年一模 考试分析报告 深圳市 2012 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地理试题评价报告 深圳市南头中学     贾学鹏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龚湘玲 一、试卷基本情况 试卷命题思路:(1)体现广东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难度不大,运用地理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材料真实,图表丰富。综合题的答题要求尽量与2011年高考一致: 填空要求准确、规范,简答要依据材料答题。(2)发挥一模的检测作用。题目平和,注重 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主干知识,尽量体现覆盖度。题目要有一定的区分度。 试卷的题型结构与高考试题一致,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11 题,每题 4分,共 44 分。 第二部分为综合题(包括填空和简答),2题,每题 28 分,共 56 分,全卷满分 100 分。题 目总体遵循了《广东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要求,体现了学科的主体知识与当前实际生产、 生活相联系的的特点,体现了“知识抽样、突出主干、能力立意”的命题特征。老师们普遍 反映:“一模”题很像高考题,题目看似简单,得高分难,是一份好题。但对于答案的表述 和评分标准提出了一些意见,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达到了命题者引导教师关注综合题答题 针对性和规范性的目的。 从考试情况来看,参考考生 12248 人,全市平均 60.54 分,难度为 0.61,标准差为 17.37,区分度为 0.43。总体上说,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与近两年广东省高考地理试 卷接近。选择题的得分好于预期,综合题的得分情况略低于预期。 从全市来看,各小题平均分如表 1。 表 1 各题得分情况一览表 题号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均分 33.5 3.3 2.9 3.3 1.5 2.9 3.3 2 3.5 3.7 3.7 3.4 难度 0.76 0.81 0.73 0.82 0.37 0.74 0.82 0.51 0.87 0.92 0.92 0.86 题号 综合题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1(1) 41(2) 41(3) 41(4) 41(5) 均分 27 2.4 1.7 2.7 2 1.7 2.4 1.8 3.9 1 3 4.4 难度 0.48 0.6 0.43 0.68 0.5 0.28 0.4 0.45 0.65 0.25 0.25 0.55 ~ 85~ 深圳市 2012 年一模 考试分析报告 二、试题的特点 ( 一 )形式、内容与近两年广东高考地理试卷一致 全卷试题内容结构合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比例恰当,试题明显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学 科特点,回答问题的思路要求有较高的地理综合性思维能力,对读图技能也提出较高的要求。 题目注重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继承了新课改的精神,继续强化能力培养,凸 显了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所考查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 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项综合能力。能积极正面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对今后中学 地理教学工作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 二 )侧重于能力的考查 试题以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主,考查的知识点宽泛、多元,兼顾自然、人 文。在题目设计上充分体现地理学综合性的学科特点,需要多角度、多因素分析,减少了单 纯知识性强、仅凭记忆的题目,采用以能力立意命题。例如第 2题,塔里木盆地风力资源少, 需要考生从图中分析当地自然特征,找出主要因素,教材中并未对其风力资源进行过学习。 再比如,第41(2)题,并没有考查识记的地形名称,而是让考生通过读图,分析出地形类型, 所以试题突出了能力的分析,减少了记忆的知识点。 ( 三 )题目难度适中 面向全市考生,结合高考特点,试题难度适中,大部分题目的难度区间在 0.5-0.8 之间, 无过易过难题、偏题、怪题。 ( 四 )联系社会生活 题目关注社会热点、联系实事。例如黄河小浪底水库放水输沙的影响、我国 2000 年及 2010 年人口的变化、北冰洋航线的开辟、山东半岛经济发展状况等。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去 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地理学习的实用性。 ( 五 )重视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11 道选择题,2道综合题,共有 13 个图表。丰富多彩的地理图表,充分体现了地理学 科试题的特点:无图不成题。例如,图 8、图 11,虽然看似简单,但信息量大,因此教学中 要注重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三、试题分析评价 ( 一 )选择题部分 平均分为 33.5 分,总体来看,难度不大,只有第 4和第 7题,得分率略低,其余均较高, 如图 2所示。 ~ 86~ 深圳市 2012 年一模 考试分析报告 第 1题,正确选项 C。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等值线原理和规律的学习。各选项人数统计 如图 3,82%的考生选对,说明试题比较容易,错选考生对等值线的学习不够扎实。 第 2题,正确选项 A。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分析出影响风力资源的主要因素。我 国西北地区是重要考点,图示甲处因位于塔里木盆地内部,四周环山,风不易吹入,所以风 力资源少,74%的考生选对此题。选B者占5%,认为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20%的学生选C, 认为是大气环流,应该说影响整个西北地区风力资源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也就是冬季风。 但题目考查的是图中的某一个局部地区,一般来说,局部地区的变异,与下垫面因素(地形、 洋流、海陆位置)有关。 第 3题,正确选项 D。本题考察内容为地球运动地理意义部分,难度不大。考察学生对 昼夜长短变化的掌握情况。83%的学生做对了此题。错选者,对这一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或许由于考试时间紧,对于这种需要推理计算的题目,不能从容分析而致错。 第 4题,正确选项 D。本题平均分 1.5 分,只有 37%的学生做对。该题命题意图是考查 影响日照时数长短的因素,日照时数并不等于白昼的时数,错选的学生混淆了这两个概念。 纬度位置决定了昼夜的长短状况,白昼长日照时数长;但天气状况也会影响日照时数,例如 四川盆地,阴天较多、雾气大,导致日照时数比同纬度的青藏地区少。 图2 选择题各题得分率 图 3 第 1题答题情况 图 4 第 2题答题情况 第01题 空白, 4, 0% 选a, 733, 6% 选b, 672, 5% 选c, 9970, 82% 选d, 869, 7% 图 5 第 3题答题情况 图 6 第 4题答题情况 第03题 空白, 17, 0% 选a, 424, 3% 选b, 651, 5% 选c, 1061, 9% 选d, 10092, 83% 第04题 选b, 1167, 10% 选c, 241, 2% 选a, 6327, 51% 选d, 4489, 37% 空白, 21, 0% 第02题 空白, 8, 0% 选c, 2465, 20% 选a, 8960, 74% 选d, 147, 1% 选b, 667, 5% 0.83 0.73 0.83 0.38 0.73 0.83 0.5 0.88 0.93 0.93 0.85 0 0.2 0.4 0.6 0.8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题目 得 分 率 ~ 87~ 深圳市 2012 年一模 考试分析报告 第 5题,正确选项 C。本题考查内容为地理信息技术(3S)的运用。这一部分内容,考 纲要求并不复杂,只要懂得这三种技术的作用即可。从考生答题来看,仍有近25%的学生做错, 应该说对 3S 技术的用途,仍然模棱两可。从本题答题情况来看 , 学生主要是对 RS 和 GIS 的 运用区分不明。 第 6题,正确选项 D。本题考查点落实在指定区域上,涉及到两地区间的时差、人口迁 移、产业分工、市场等。A选项,因为题干描述印度软件业成功地运用“地理时差优势”, 印度是加工方,所以印度应该在白天收到美国传来的软件,进行加工,而此时是美国的夜晚。 所以 A项错误,15%的学生做错,主要是没有理清题意。B选项,美国为发达地区,吸引人 才,应该为人才流入区。C选项,市场应该在美国,印度是加工方。D选项,提高效率与题 干中成功运用时差相吻合。本题得分率较高,83%的学生选 D。 第 7题,正确选项 C。本题的命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 水库排沙的作用和影响。水库排沙的原因是泥沙大量沉积于大坝前方,蓄清排浊后,库容增 加,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增强。排沙时要放水,水量大而急,会冲刷起大坝下的泥沙,大坝附 近的淤积泥沙会减少,下游的含沙量逐渐增加,河口三角洲面积增加。本题难度稍有增加, 51%的学生选 C,37%的学生选 A,可能是误把大坝下泥沙淤积增加,理解成了大坝下游含 沙量增加,因为题中第二幅图,显示大坝下游含沙量逐渐增加。说明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不周全, 对地理事物的理解欠精准。 第 8题,正确选项 B。本题考查的是人口方面知识点,题目较为简单,88%的考生选择 正确。本题需要细心读取图中相关数据,不仅看比重,还要看到总量的变化。9%的考生选 择了 C选项,城市化速度减慢,本题只能得到在两个时间点上的城市化水平,看不出在这两 个点上的速度,按照城市化的规律,推算出在第二个时间点上速度加快。 图 8 第 6题答题情况图 7 第 5题答题情况 图 9 第 7题答题情况 图 10 第 8题答题情况 第05题 选c, 9017, 73% 选b, 2412, 20% 选a, 124, 1% 空白, 11, 0% 选d, 684, 6% 第06题 空白, 3, 0% 选a, 1888, 15% 选b, 171, 1% 选c, 180, 1% 选d, 10006, 83% 第07题 空白, 13, 0%选d, 912, 7% 选a, 4480, 37% 选b, 645, 5% 选c, 6197, 51% 第08题 选b, 10692, 88% 选d, 135, 1% 空白, 7, 0% 选c, 1035, 8% 选a, 379, 3% ~ 88~ 深圳市 2012 年一模 考试分析报告 第 9题,正确选项 C。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区域典型特征的学习。选项涉及中国四个省 区,黑龙江、内蒙古、江苏、北京,林地比重较大的是黑龙江,牧草地较多的是内蒙古,水 面较多的是江苏,北京并无典型特征,则剩余的丁应是北京。本题得分率较高。7%的考生 选了 C选项,可以看出这部分考生,只分析对了黑龙江、内蒙古的典型用地状况,在北京和 江苏之间没有分清。 第 10 题,正确选项 A。考查的是学生对于不同地区优势产业的学习。本题比较简单, 92%的学生选对。如果第 9题错选,也会对此题产生一定影响。有部分学生选择了 D选项, 认为与北京匹配的产业是奶牛养殖,原因是北京是大城市,对乳制品需求量大,郊区有乳畜 业。虽如此,但北京没有优势资源 ——牧草,而是市场优势。所以,即使第9题的选择有失误, 仔细审题,仍然可以选择出正确答案。 11 题,正确选项 C。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城市区位 因素的学习。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城市形成的早期主导 因素是河流,但仍有部分学生选了矿产,可能是因为教 材学习时,记住了美国东部的矿产资源对其工业化和城 市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那不是早期城市的兴起 时期,早期城市的形成还是得益于河流,而且材料中的 信息十分清楚。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做错了此题,应该是 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也反映出学生不注意图示的信息,盲目照本宣科。 2.综合题部分 平均分 27 分,得分率 48.2%,总体来看,难度不大,但得分率较低,各小题得分率如 下图所示。 图 11 第 9题答题情况 图 12 第 10 题答题情况 图 14 综合题各小题得分率 0.46 0.6 0.43 0.68 0.5 0.28 0.4 0.51 0.45 0.65 0.25 0.5 0.55 0 0.2 0.4 0.6 0.8 4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1 41(1) 41(2) 41(3) 41(4) 41(5) 题目 得 分 率 第09题 选a, 75, 1% 选d, 42, 0% 空白, 5, 0% 选c, 805, 7% 选b, 11321, 92% 第10题 选b, 196, 2% 选c, 268, 2% 选d, 488, 4% 选a, 11288, 92% 空白, 5, 0% 图 13 第 11 题答题情况 第11题 空白, 8, 0% 选a, 721, 6% 选b, 676, 6% 选c, 10528, 85% 选d, 315, 3% ~ 89~ 深圳市 2012 年一模 考试分析报告 第 40题,考查世界地理,北冰洋沿岸地区。试题考查的知识覆盖面较大,涉及到方位、 时差、气候、自然带、地质活动、经济等自然和人文方面。第(1)小问,考查方位及时差, 属基础题目。时差题首先要清楚日影最短时的时间,还要计算出黄河站所在时区。但是从答 题情况来看,仅有三分之一左右学生全对,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第(2)小问, 考查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欧洲西部相应区域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但是从极点上空俯视, 学生不一定能很好的定位准确。从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粗心大意,比如,答成温带海洋气 候(缺“性”一字)、温带海洋性(缺“气候”两字)、温带海洋型气候(错别字“型”)。 后半问,主要原因是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有一部分学生直接回答洋流。应该说, 洋流是因素,不是原因。第(3)小问,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冰川融化,海洋面积增加。 全球变暖会导致高纬地区温度上升,亚寒带针叶林自然带向高纬地区扩展,该题得分率较高。 第(4)小问,考查的是能源和板块问题,一半学生做对,另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 不够扎实,答大西洋板块(不存在)的较多。第(5)小问,考查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 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寒冷、大风、极夜时间长、冻土,从答题情况看,答低温的较多,但是 低温不等于严寒,很少学生能答出极夜时间长,得分率较低。第(6)小问,北冰洋航线的 意义,贴近生活,实用性强。从阅卷情况来看,学生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练,促进沿线地 区资源开发,很多同学没有“沿线”之意,缩短航程写成缩短东西半球、各大洲、各国之间 的“距离”,答题针对性不强。 有的学生答成对俄国和我国的经济意义,不符合题意,答题 的角度狭窄。 第 41 题,考查中国地理,山东半岛地区。题目涉及气象灾害、地形、工农业及城市的 区位因素。第(1)小问,考查寒潮及其影响因素,属基础知识,但学生掌握不够扎实,误 认为日照寒潮天气较少的原因是靠海近,海洋性强,冬天不冷。第(2)小问,考查区域的 典型特征。地形类型应该是丘陵、平原,部分学生读题不严谨,答成地形名称,山东丘陵、 华北平原。还有部分学生概念、术语不准确,答成山丘、山岭、平地。第(3)小问,由自 然地理过度到人文地理,体现了学科内的综合,该题考查工农业区位因素,学生对于概念掌 握不清,回答问题模糊。区位因素是什么,应回答专指的因素。分析区位因素,则是回答原 因。例如,该题前半小问的准确答案应是原料,并非原料丰富。还有不少学生,原料、能源、 资源概念混淆。第(4)小问,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中的社会经济条件,部分同学把自然条件 和社会经济条件无条理的全都答进去,有的甚至只答自然条件。第(5)小问,城市区位因素, 题目简单,但是考生没弄清题意,答得较多,重复啰嗦,脱离材料,得分率不高,而应该依 据材料,找出主要因素。 四、启发与建议 ( 一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每一个模块内,基本的概念、原理、规律应 ~ 90~ 深圳市 2012 年一模 考试分析报告 个个夯实,特别是一些地理概念、术语的表述应准确,例如答案中涉及的概念,如气候类型 名称、地形类型名称均须准确无误。 ( 二 )重视地理图表的分析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学生不能充分挖掘图表中的有效信息,甚至只根据头脑 中的记忆和印象回答问题。学生应该要根据问题有效地提取图表信息和概括归纳信息反映的 规律和特点。今后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地理图表和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 三 )重视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的训练 地理事物的呈现、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是有规律的。因此地理问题的设置,也是有规律 和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分描述类、原因类、措施类等不同类别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应 该注意训练学生对问题规律的总结,对不同问题回答方法的总结,也就是通常说的建立一定 的答题模板。 ( 四 )重视培养学生根据材料答题的能力 高考立意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地理试题的答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学生答题,大多存在脱离材料,按照固有的模式套路去答题,例如, 只要是区位因素分析的题目,统统罗列,不分轻重。建议今后的学习,应强化学生回答问题 应该根据材料作答的意识,提高学生答题的有效性、针对性。 ( 五 )关注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地理学习的最终归宿是生活中的应用,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地理教学要面对现实问题, 关注热点问题,培养考生运用相关概念、原理与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6 13:44:00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