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6 13:40:44
[转发]2010试题汇编5 政治 高三.doc(110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试卷
生产、消费与经济制度 (2010 四川卷)27.2010年 3月,国家广电总局 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 颁 发了我 国第一张互联网电视牌照,标志着我国“三网”融合(即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 融合发展,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用户只用一条线路就可享受到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 等多种服务)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三网”融合有利于 ①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促进信息化取代工业化,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 ③满足人民日益多样的服务需求,不断改善生活质量 ④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和第三产业知识点,属于知识立意,考查了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难度不大。发挥科技的作用,增加居民消费需求,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①正确。以 信息化取代工业化,夸大了信息化的作用,故②错误。“三网”融合,正确体现生产和消费 的关系,③正确。④符合“三网”融合的积极意义,故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主干 知识,排除②选项。 (2010 四川卷)35.人们通常把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称为低碳生活。低碳 生活离我们很近, 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使用环保购物袋、教材循环利用、废物再利用善等都能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这说明 ①消费行为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②家庭要超前消费,防止消费滞后 ③要改变消费习惯,提倡绿色消费 ④低碳生活要导致消费球平的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消费观念、消费水平知识的理解,考查了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并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本题考查考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题目材料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等都 是一些消费行为,这些行为对我国低碳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①正确,②项的消费理念 是错误的,不能超前消费,③题干材料中的消费习惯于绿色消费,因此正确。④项是对低碳 经济的错误理解,低碳经济会促使人们科学消费,不会导致消费水平的降低,所以不正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低碳生活的正确感受。 (2010安徽卷)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 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 谐。 (1)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8分) (2)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12分) (3)在解答上述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的?(8分) 参考答案:(1)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影响其消费 实际增长率的变化。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总体高于其实际人均 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则相反,原因之一在于城镇居民收入预期高于农村居民收入预期。 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2)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为人民服务 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加强“三农”工作体现了政府组织经济 建设的职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体现了政府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体 现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政府保障人民民主和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分析问题,又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如在看 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变化和差异时,又抓住收入影响消费这个重点。坚持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问题不同,分析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如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 一,运用政府管理与服务的知识分析材料二,解答上述两个问题。 分析:试题取材社会热点,材料一以表格的方式反映某市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变化, 材料二列举我国政府“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举措,两则材料共同体现政府积 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时事热点。试题着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大事。 第(1)问,考查考生从表格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 析问题的能力。作答表格题要求对表格元素(标题、表体、注等)做充分分析,从中获取信息, 再根据设问的要求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答问题。本题切入点小,设问指向明确,但有一定 的难度。主要表现在考生能否从表格中分析出城镇居民的收入预期高于农村居民。 第(2)问,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二所反映的现实问题进行评 价。通过分析,考生将政府职能的知识与政府的举措相对应,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思 考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从而说明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基本原则。 第(3)问,设问新颖,是本大题的创新之处。设问不是要求考生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上述材 料,而是从思想方法的角度考查考生运用矛盾分析法解题的思维过程,正确解答本题必须 完成这一思维转变。由于思维过程的复杂性,因而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考查 考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010全国卷 1、江西卷、湖北卷)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 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 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 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 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 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 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 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 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 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 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 7%的耕地, 保证了世界 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5)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 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 20%以上人口 的粮食需求“。(8分) (6)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 加以说明。(12分) 【答案】 (5)政策支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财政资金支持, 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等;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提高 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规模化经营等。 (6)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联系之中。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 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视人与自然界联系 的客观性、条件性,对自然改造不当,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 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 【解析】 (5)指向不是很明确,回答难度大。本题不仅仅局限于材料,但是知识点较明了,就是考 察我国发展农业的措施,属经济常识第四课内容,这是复习时的一个重点。 (6)指向非常明确,相对容易。本题设问简单明了,回答问题需要答出联系的主要知识点, 然后结合材料加以论证即可。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6 13:43:5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