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
吕叔湘
(一) 这里所说的新词新义,其中有的的确是新近出现的,也有并不太新,只是一般词
典漏收的。底下举例,这两种情形都有。
我提议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这是因为现有的大大小小的语文词典对于这方面都没有
给以足够的重视。要论汉语词汇研究的现状,考古之风还相当兴隆,象“脱颖”这个词应该
怎么讲就能争论不休。唐宋以来的俗语词,最近几十年里研究的人多起来,也还很有点成
绩。唯独现代词语,应该最受重视,可是最不受重视。以现代词语为主要对象的词典为数不
少,可是除《现代汉语词典》还做了点研究工作外,别的中、小型词典(字典)都只在编排上用
心思,在收罗词汇和分析词义上都没有下多大工夫,这是极不应该的。
要知道,新词新义每天都在出现,不留意不觉得,一留意吃一惊。我最近做了一件有
点傻气的事情,把 1983年 5月 15日和 26日的《文汇报》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查出来有 32
个词语是《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的。这里边有些个可能是 1978年 8月(《现汉》定稿日期)以
后出现的,可以算是新词,其余的是本来就有,只是或者无意或者有意没有收进去。这 32
个词语之中,有的可以肯定属于前一类,有的可以肯定属于后一类,但是很多是不经过考
核不能断定属于哪一类的。现在不加分别,把 32个词语抄在下面;
待业 余热 零料 面料 特区
择优 亏吨 城郊 领扣 恋人
苦果 高薪 歪理 逗人 并存
阅卷 红旗手 水浇地 集装箱 闪光灯
展销会 两用衫 拉锯战 补偿贸易 批量生产
扬长避短 图文并茂 不厌其烦 以偏概全 韧性
倍增 欠佳
最后三个是用在单字释义的举例里边却没有出条的,“拉锯战”是“拉锯”条释义中的两
个例子里边的一个,另一个是“拉锯式”。
(二) 最近两年,看报和新出刊物的时候,看见有可能是新词(包括漏收的词)或者新义
(包括漏收的义)的时候,就用红铅笔画出来,晚上有空就查《现汉》,如果词典里没有,就
把它记在本子上。可是也常常忘了画,或者画了没有摘录。现在我把记下来的选出一部分来
大致分分类。这些词语,有的我懂,有的我能猜想它的意思,有的连猜都猜不出。
先说几个名词:
代沟——这是从翻译外语产生的,generation gap.
掠影——“浮光掠影”是现成的,但单用“掠影”作书名或篇名,也跟翻译有关,相当于
glimpse.
客里空——译音而多少带点译意。《现汉》没有收,新《辞海》收了。
实干家——这个词已经有年岁了,赵树理的《实干家潘永福》发表于 1961年。
钢笔水——在中学生里边已经取代了“墨水”。
歌本,歌篇,灵车,赛场,自画像——这些容易懂。
相角,风纪扣——需要解释。
彩旗——要连成长条,单独一面旗无论有几种颜色都不算彩旗。
团伙——似乎专用于不法之徒。
力作——似乎还只用于文学作品。
底下是些专业性较强但一般也常见的名词:
硬件,软件——应用范围已经超出计算机。
闭路电视,自动电梯,自动楼梯
轴瓦,擒纵轮,沸腾炉,石煤
单季稻,双季稻,三麦,莫合烟,肉鸡
多发病,辅酶,助剂(“天津助剂厂”)
舰桥,内水(不同于“内河”)
弹拨乐,铜管乐,吹奏乐(《现汉》收了“吹奏”)
红卫兵,牛棚,派性
动词的例子(包括带宾语的):
拼搏,出线——体育方面。
冒尖,留成,卖大号——经济方面。
操办——应用范围有没有限制?
开掘——似乎还只见于文艺评论,
涉外——涉及外国和外国人。
陪床——是否限于医院病房?
答卷,认账,虚邀——都不是新出现的。
底下是比较专门的动词:
喷灌,滴灌 会书——评弹会演。
出栏——已收“存栏”。 射门——足球用语。
破译(密码),抄收(电报) 封冻——江河冬季结冰不通航。
形容词,副词的例子:
紧俏,紧缺——商品,物资。
大呼隆——拟声。
另行——文言里是两个词,现在似乎不能再当两个词处理了。
下面举几个简称的例子:
彩电,专列,简介
中专,中师,高师,简师(已收“高中”,“初中”)
大专——有两个意义:(1)用于“大专院校”,指大学和专科学院:(2)大学程度的专科学
校,区别于中专。
修旧利废
(三) 现在来谈谈“新义”。其实有些“义”并不“新”,只是词典里漏收罢了。先举几个词比
较新,可是义项不全的例子:
留学生——原注:“在外国学习的学生。”应为“正在或曾在外国学习的学生”。
家访——原引例句是“做好青年工人的家访工作”,实际上家访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
中转——原注只指火车,实际不限于火车,如“经海上运输中转的煤炭亏吨现象严重”
(《文汇报》)。
覆盖——原注只讲到地面植物,没有讲到广播电视的接收范围。
扮演——原注:“化装成某种人物出场表演。”按,用法已扩大,广播剧里也说某某脚
色由某某演员扮演,既不化装,也不登台。
变形——原注只讲到一般物体的变形,没有讲到文学作品里人和动物互相变化。
解决——现在口语中用法广泛,如“资金还没有解决|能不能给我们解决一吨”(均引自
小说)
底下的例子,词不是新的,义也不都是新的。名词的例子:
人——原有的八个义项都不能包括下面例子里的用法:只要一有任务,没二话,行李
一卷,走人|(问)你喊的是上官班长吗?(答)是的, 他人呢?
身——缺少“一生”这一义项。词条里收了“终身”和“身后”。
事——缺少能概括下面例子的义项:(1)不当一回事(这用法很早已有,“不以为事”见
《朝野佥载》,可能还有更早的例子);(2)老这样也不是事儿。
号——第 8个义项,量词,只讲到“人数”和交易“成交数”,不能包括“这号人甭理他”
的“号”,等于“种”。又,缺少概括“病号,伤号”的义项。
分,份——缺少概括“我只有一言不发洗耳恭听的分(份)儿”的义项。
光景——缺少概括“过着比一般社员稍为优越的光景”的义项。
家里——出差的人常常称所属机关、工厂等为“家里”,这不便在“家”字中加义项,要另
出条。
轴——缺少概括“超轴”和“连轴转”的义项(“超轴”已收,“连轴转”缺)。
在姓氏后面加一个字表示这个人的职务或职别,例如“彭总”(总司令),“唐总”(总工程
师)、“高工”(工程师),似乎也该在这些字内出一义项。
下面是动词的例子(每一个词后面引的例句表示词典里已有的义项不能概括):
怕——“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比较:“办事就怕不认真”)
看——“这回就看你了。”
归——“伙食费归伙食费,交通费归交通费。”
过——“把那一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
投——“投投水;把手巾投一投。”
学——“他一五一十的学给她听。”(音 xiáo,要另出条)
别的义项不全的例子:
顶替——原注“顶名代替”不能包括现在的父母退休,子女顶替(代替但不顶名)。
劫持——原注“要挟;挟持”,对象是人,不能包括劫持飞机、船只。
下面举几个形容词、副词的例子:
大——需要加义项“年纪大,多用于比较”,例如:你现在大了,该懂事了|他比你大三
岁|他大你三岁。
淡——除原有“(味道)不浓;不咸”这一义项外,还要加一个义项“无盐”,加词条“淡
食”。
相——原有两个义项①互相,②一方对另一方,不够,应该加③递及,例:相继,相
传。
照——省去宾语,加在动词之前,变成副词性质,例如:照抄;照发不误。
总之,编词典的人只要不把注意力局限在名家诗文上,四面八方看看,听听,就会发
现素材多得很。
上面说的新词新义,是核对《现汉》的结果。
(四) 现在想专门谈谈北京的口语词。北京话是一种方言,但是北京方言词不同于别的
方言词,它有更多的进入普通话的机会,因为它常常出现在书面上,包括文学作品和非文
学作品。同时,有许多词的使用范围不限于北京,在某些北方方言里也说。下面举些见于书
面我抄下来的北京口语词,这里边有好些个我不懂它的意思。仍然从名词说起:
血肠,掐菜(豆芽莱),槅屉,豆纸,筒子房,管儿灯(日光灯),车绺子,刀批子,嘣
豆儿,鬼睒(shǎn)眼,京片子
主儿(=人:有那图省事的主儿,随手一扔)
辙(“没辙”的“辙”,但是另一种用法:到夏天买花的人少了,我们就去拉洋车,当泥瓦
匠,卖大碗茶,找个饭辙)
动词的例子:
做脸,窝心,捂眼,谢(泄)顶,择铺(《现汉》已收“择席”),服软,发乍(头发根儿发乍),
结记,承想(不承想),撂地,加塞,销赃
过家家儿,打水漂儿,打榧子(大拇指和中拇指捏在一起,用力弹开,发出声音,叫
做打榧子。即文言的“弹指”)
抢(掌柜的刘四从门里抢了出来)
纵(气味难闻……我纵了纵鼻子,想扭头便走)
别(女同志认为小马故意别自己的车,骂他耍流氓)
勒着(他硬勒着不让大伙儿在自留地里种生姜)
堵着(又堵着队干部拔掉社员自己种的烟叶)
拘着(人家拘着面子,多少得给点儿)
该着(谁跟谁有缘也是该着的事)
合着(噢!合着坏事儿都是我的?他一点儿责任都没有?)
错了(错了你二婶,谁能借你们这么多?)
戳(要能在大苦大难面前戳得住)
搀和(事关重要,你别瞎搀和)
划拉(对象吗?我姨倒是托了个人儿给我划拉了一个)
豁出……去(甲:你说我得豁出死去?干吗死呀,得豁出疼去)
形容词的例子:
没治 派(食堂很漂亮,够派)
次(这个人太次了) 不地道(这个人真不地道)
堵(吃补助可不是滋味,净给国家添麻烦,也给自己添堵)
不带劲(其中有些现象,虽然够不上什么大事,却挺不带劲)
噌(现在除“听噌戏”外还有“吃噌饭”,还有当副词用的:目前结婚办喜事噌坐公家汽车
的现象严重)
二性子(不限于指人,《龙须沟》里四嫂说:“苦水呀,王大妈!”大妈说:“也不太苦,二
性子”)
副词的例子:
穷(穷聊,穷折腾) 冲(神聊)
我并不是认为这些词语都应该收进一般语文词典。我是想,我们应该有一本北京口语
词典,供人查考。同时,那些比较常见的应当收进一般语文词典,注上个“方”或者“京”。
(五) 为什么新词新义,特别是口语里的新词新义没有受到编词典的人重视呢?我想到
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因为编词典的是“读书人”,对书本里的东西感兴趣,对生活中的东
西不感兴趣,或者不太感兴趣:对书斋中来的词汇比较敏感,对市场上来的,车间里来的,
田野里来的就不那么敏感。找词汇只在著名作家、著名作品里找,一般报刊就不大理会,至
于什么手册、传单,广告等等就更不在话下了。
其次,有语言规范问题。一般语文词典只收一般词语,也就是说,要排除太专门的词
语、方言词语以及昙花一现的词语。道理是对的,分寸却难于掌握。现在一般的倾向是偏于
保守。要想到人们的生活在发展,在前进,专门词语,方言词语都在不断地涌进一般词汇。
有些新词新义是不是来去匆匆的过客,还是要就此定居下来,也难于预测。在这些问题上,
我个人的意见是与其失之于严,无宁失之于宽。补救的办法是,一、标明词语的性质,加上
学科名称和口语、方言的标志;二、过几年修改一次,该加的加,该减的减,这在中小型词
典不是难于办到的。
(载《辞书研究》1984年第 1期)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