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6 15:18:13
[原创]沁园春·长沙 高一.doc(26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沁园春·长沙 襄垣县第一中学高中部 刘晓英 教学目标 1.学习《沁园春·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 2.抓关键词理清脉络,分析体会上片中的两幅图画:独立 寒秋图,湘江秋水图。 3.学习诗词中的炼字炼意。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读词品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2.点拔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一 导语设计 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揽胜,必 生万端感慨。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齐涌上 心头,奔赴笔端。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以 显英雄气概。杜甫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叹时运不济。这样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一词更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宏令吟赏者叹为观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拜读这首词。 二 播放背景音乐、出示写作背景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现代诗歌百花园中的奇葩,它艺术地概 括了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抒发了集政治家、哲 学家、词人于一身的博大情怀。《沁园春·长沙》是他当年斗争生活 的艺术写照。 1925年中国革命迅速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 发生,农民运动也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而这时党内外对 于革命领导权的斗争也越来越尖锐,毛泽东坚决主张只有无产 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年秋天,毛泽东离开故乡 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途经长沙,重游橘子州 时,他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光辉词篇。 三 听范读,教师作诵读指导 诵读要领:速度宜慢、节拍要明、重音要准、读出气魄。 四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五 整体感知 《沁园春·长沙》是一篇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主 2 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根据问题默读全词。 1.请找出显示全词思路的关键词,并说说他们之间有何内 在联系? 明确: 立 看 引出写景 怅 问 写出思路 忆 记 作出回答 2.本词的上片和下片各主要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片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下片写情 抒发作者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3.词的上下片各有一个领字,请问各领了几句? 明确:上片“看”字领起了(七)句 下片“忆”字领起了(八)句 小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 现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理想,我们这节课着重来分析上片。 六 重点解决过程 1.让一名学生朗读词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 子洲头。” 教师提示: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省略,而且 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词意串合起来。这三句词的大意 是:在深秋时节,作者独立于橘子州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 去。 2.教师展示“独立寒秋图”请大家根据画作一次形象而富 3 有诗意的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里,橘子州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 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 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中翻腾的无尽遐思…… 3.学生集体诵读“看”字句 提问:上片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从哪些角度表现了湘江 绚丽的秋景? 明确:四个意象:万山 湘江 飞鹰 游鱼 四个角度:远视 近视 仰视 俯视 4.面对这一派壮美秋色,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发出了 一怅一问的感慨。 提问:“谁主沉浮”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 明确: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作者很自然 的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联系当时形势,作者认为最 重要的是革命领导权归谁掌握的问题。 七 学生集体朗读上片 八 品味鉴赏 提问: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 《沁园春·长沙》的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 现了怎样的意象?试作简要说明。 明确:如①“染”字,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 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到《山行》中的诗句 4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②“争”字活现出江 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③“击”字准确地形容了 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④“翔”字用得也相当精妙。 “漫江碧透”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鱼翔浅底”可理解 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湘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 趣。鱼儿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 了这一景象,开拓出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 游,又是在空中翔。“翔”字不仅仅是用词的生动,更是一种 意境的拓展。 九 课堂小结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纤弱的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 “悲秋”的意绪。“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 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也。而词人毛 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 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 精神为之振奋。 十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背全词。 2.将上片的内容改写成一篇 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5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6 15:20:5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