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 “中国教师培训论坛” 简
报
主办单位: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
中心
《21世纪校长》杂志、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承办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
支持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分社
北京市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北京市光华慈善基金会
中国·北京 2006.10.29-31
首届“中国教师培训论坛”于 2006年 10月 29日在北京拉开帷幕。出席论坛开幕
式的领导有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
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钟秉林教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管培俊司长、北京市教育
委员会刘利民主任、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康宁教授、吉林省教育厅李军厅长、天津市教
育委员会林炎生副主任、朝阳区教育委员会谢莹主任等。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
学院院长张斌贤教授主持。
香港亚太教育学会会长、香港教育学院研究与发展中心总监郑燕祥教授、澳门大
学教育学院院长单文经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黄乃荧教授等应邀参加了论坛。
来自全国各省市教育行政机构、教师培训和培养机构的 1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
坛。
开 幕 式 致 辞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致欢迎辞。钟秉林校长首先对现阶段我国教师教育的
制度转型进行了分析:“十一五”期间,以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教师
资格证书制度、教师教育网络建设、高师院校转型、区县教育培训机构调整、校本教研、
研学一体化等为标志的教师教育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这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培养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得我国各级教师教育机构的发展,
教师培训的管理以及教师培训的实施都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为应对挑
战,钟校长呼吁教师教育机构要把关注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培养高层次高素
质教师作为自己首要的责任,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案例介绍了在迈向综合性、有特色、
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道路中所实施的教师教育改革。最后,钟校长对各方
支持单位以及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师训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表示特别感谢!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刘利民主任在致辞中首先分析了我国教育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普及阶段、均衡发展阶段、提高质量阶段。刘主任认为,就北京而言我们正在由第一个
阶段走向后两个阶段,教育的发展将由内涵式的发展、工业化式的扩张回归到培养人
的最根本的问题上。在这个时期,我们整个工作的重心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在
于课堂,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刘主任指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再好的外在
条件如果不转化为对培养对象的影响,如果不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我们的学校再富
1
第 1 期The 1st Forum on Teacher Training in China
丽皇堂也不意味着教育就能成功。显然这个转化是由我们教师来承担的,由教师来完
成的,也就是说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教师的作用将更为重要。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谢莹主任在致辞中说,朝阳区是经济发展大区,是教育
发展大区,但不是教育强区。对于本区来说,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教师队伍是瓶
颈,是障碍。希望本论坛能够为朝阳区及中国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提供丰富的知识基础
与政策建议。
主 题 报 告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管培俊司长作了题为《新时期新阶段教师培训的方向与任务》
的报告。管司长的报告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总结了“十五”以来教师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包括教师教育的办学
层次逐步提高,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培养与培训一体化,多样化教
师培养模式的探索,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等。
其次,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包括,在社会经济背景和
教师供求关系变化的情况下,如何落实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开放竞争
的教师教育体系下,如何保证教师培养质量和稳定的师资供给;在师范院校综合发
展和提高办学层次的情况下,如何强化教师教育的责任,保持和发扬教师教育的优
势和特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招生就业并轨情况下,如何提高师范生的生源质量;
在农村教师职业还缺乏吸引力的情况下,如何鼓励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尤其是到
农村贫困地区任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使教师培训,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得
到有效保障。
另外,提出了教师培训的新趋势:教师的专业化和教师学习的终身化、一体化、
制度化、信息化、多元化、自主性。
最后,管司长提出当前教师培训的主要任务有:加快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
盟计划,构建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组织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加强教师
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推进教师培训制度创新。
亚太教育学会会长,香港教育学院研究与发展中心总监郑燕祥教授报告的题目
是《国际教师培训改革:趋势与范式改变》。在报告中郑教授提出三个核心问题:教师
培训为何需要改革?国际教师培训改革的思路是什么?教师培训如何改革?郑教授
从新世纪的挑战,教育范式的转变,亚太地区教师供求关系和目前国际九大教育改
革趋势等方面回答了第一个问题。针对第二个问题,郑教授把国际教师培训改革划分
为三次浪潮,对每次浪潮的教育涵义、教师培训改革关注的课题,以及改革的模式进
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郑教授提出了“三重化教育”的概念和“学习的五角理论”,
并倡导一种世界级的教育。针对第三个问题,郑教授提出了“平衡迈向未来范式”的
教师教育创新改进思想。他认为,这种创新改革应该以未来效能(未来发展)为导向,
教师教育的课程和方法应该从学科知识专业技能为本,以及考试中心和导师中心的
模式适当转向多元思维创造力为本和学生中心的模式。
郑教授的报告向我们展示了教师教育研究的一种思维框架,即不能孤立地研究
教师教育的问题,而应该在全球化视野下,在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背景
下进行研究。“我们的梦想是,每一位老师成为三重化多元思维的教育工作者,终身
专业学习,持续发展,充满创意,教学一天比一天卓越。”这是郑教授的梦想,也是
我们每一个关心教师教育事业的专家和学者的梦想。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常务副主任曾天山博士做了题为《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问题》
的报告。曾主任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是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教师是教育工作
的第一资源,教师是教育振兴的希望。第二,提出了改革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包括要积极调整教师供求关系,明确教师队伍的思路等。第三、呼吁让教师成为受人
2
尊重和羡慕的职业,例如把更多的资金投给教师岗位,确立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让
教师岗位有竞争力;第四、在教师教育创意中破解教师问题,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从权威者向合作者转变,从复述者向研究者转变,从教书
者向教育家转变,从学者向人师的转变。第五、教师教育的新理念:专业化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