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 的 体 积
——MM教育方式的实践研讨
数学科组 黄慧
教学目标:1、掌握球体的体积公式及其推导线索,并能初步掌握其应用;
2、通过球的体积公式的探求,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方法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球体积公式的探求
教学难点:几何体模型的构造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
有一种空心钢球,重 142克,测得外径等于 5.0厘米,求它的内径。(钢的比重是
7.9g/cm3)
2、 新课讲授
1、 复习
(1) 祖暅原理
(2) 柱体、锥体体积公式的探索思路
(3) 球的表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 球的体积
(1) 提出问题:如果已知球的半径是 R,能否用我们现有的数学知识、方法“制造”一
个球体积公式出来呢?
(2) 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3) 小结方案
(4) 方案验证
途径一:“化整为零,无限逼近”——由球的表面积公式的推导类比联想到球的体积。
途径二:祖暅原理,构造新的几何体
1 研究半球,先把它截面朝下,扣在平面上,那么应该选择怎样的几何体作为辅助体(参
照体)呢?
2 新构造的几何体要满足哪些条件?
3 球的截面是一个常量吗?设截面高度为x,写出它的表达式。(S= R2— x2)
4 由这个表达式联想到了什么?
(圆环的面积,圆环的外半径是固定的,等于球半径,内半径是一个变化的量,正好等于
截面高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几何体的截面,好象弄不清楚。再分开想一想, R2是一个
圆柱的截面, x2是个倒立圆锥的截面,( R2— x2)就是一个圆柱挖去一个倒立圆
锥所形成的几何体的截面,画一个图一目了然。)
5 总结半球的体积公式:V 半球=V 挖柱=V 圆柱—V 圆锥
6 指出球的体积公式中字母的几何意义
7 用公式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求空心球的内径。
3、 巩固练习
1、 如果球的半径扩大 3倍,那么它的体积扩大多少倍?直径扩大 3倍,体积扩大多少倍?
2、 如果球的直径为 d,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
3、 三个球的半径比是 1∶2∶3,
(1)求证:其中最大的一个球的体积是另两个球的体积之和。
(2)求这三个球的体积之比。
4、 小结(请学生自行小结,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利用“化整为零,无限逼近”以及祖暅原理,构
造新的几何体获得者了球的体积公式 ,并初步体会了它的应用。
2、 思维能力方面:又一次体会到联想、类比、猜测、证明等合情推理及逻辑推理的方法在探
索新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5、 教学后记
6、 阅读、思考题:
如图(a)所示的几何体为以棱长为 R的正方体ABCD—A1B1C1D1挖去四棱锥
A—A1B1C1D1。
(1) 求平行于底面与A的距离为 h的平面 EM,截此几何体所得截面的面积;
(2) 求此几何体的体积 ;
(3) 图(b)所示几何体为半径等于 R的球的 8
1 。过半径OD1,与O的距离为 h处作平行
于底面的平面,求所得截面的面积;
(4) 根据上述(1)、(2)、(3)及祖暅原理求球的体积。
(a) (b)
7、 简附“MM教育方式”
数学方法论的教育方式(又称MM教育方式),是无锡市教科所徐沥泉先生于 1989年
秋开始并先后在 66个教学班进行实验之后,首先提出的。1996年始在北京全面推广。
MM教育方式,就是“教师遵循数学方法论的基本原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
规律,促使教学、学习和数学发现过程同步”,即“教学、学习、研究三者同步协调”的一种
教育方式。
MM教育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两个功能——数学的科学技术功能
和文化教育功能;贯彻两条原则——教学、学习、发现同步协调原则和既教猜想又教证明原
则;瞄准三个具体目标——引导学生不断自我增进一般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社会文化修
养,形成和发展数学品质;自觉、恰当地操作八个变量——数学的返璞归真教育、数学教学
中的美育、数学发现法教育、数学家优秀品质教育、数学史志教育和数学中合情推理、逻辑推
理与一般解题方法的教学。
MM实验课的教学,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贯彻执行以上所有内容,而是体现其精神,在几
个方面能自觉应用。
八、课堂设计流程图
开始
创设问题情景(例 1)
复习
祖暅原理 柱、锥体积公式探索思路 球表面积公式推导方法
提出问题
分组讨论
小结方案
方案验证
问题解决
形成性练习
全课小结
思考题
作业布置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