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高考复习
第十章 人口与城市
第一节 人口增
长、分布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和地区差异
1、四个发展阶段:
产业革命前——人口增长缓慢;因为社会生产力很低。
产业革命后——人口的发展速度加快;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
二战后——人口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的结果。
7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下降的趋势;因为许多国家实
行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但因人口基数大,每年仍增长 8000多
万,现总人口已超过 60亿。
2、地区差异:
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
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欧洲、北美洲的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
原因。
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和基本国策
1、三个阶段:
解放前——人口增长不快。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迅速增长。
7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率下降。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
2、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3、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基本内容: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
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目标:使人口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
4、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截止到 2000年 11月 1日)
① 总人口: 129533万人。其中大陆 126583万人;香港 678万
人;澳门 44万人;台湾和金门、马祖等岛屿 2228万人。
②人口增长:大陆与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 13215
万人,增长 11.66% ;年平均增加 1279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
1.07% 。
③ 家庭户人口:大陆有家庭户 34837 万户,家庭户人口为
119839万人,平均每户人口为 3.44人,比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
普查的 3.96人减少了 0.52人。
④ 总人口性别构成:大陆男性为 65355 万人,占总人口的
51.63%;女性为 61228万人,占 48.37%,性别比为 106.74。
⑤ 年龄构成:大陆 0-14岁的人口为 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
22.89%, 下降了 4.8 个百分点 ;15-64 岁的人口为 88793 万人 , 占
70.15%;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1.39个百分点。
⑥ 民族构成:大陆汉族人口为 115940 万人,占总人口的
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0643万人 ,占总人口的 8.41% 。与
1990年相比,汉族增长了 11.22%,少数民族增长了 16.70% 。
⑦受教育程度:大陆人口中,大专文化程度的有 4571万人,
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 14109 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
42989 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 45191 万人。文盲人口( 15 岁以
上)为 8507万人,与 1990年相比由 15z.88%下降为 6.72% 。
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 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
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大学由 1422人上升了为 3611人;高中由
8039人上升为 11146人;初中由 23344人上升为 33961人;具有
小学程度的由 37057人下降为 35701人。
⑧城乡人口:祖国大陆 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 36.09%;居住
在乡村的人口 80739万人 ,占总人口的 63.91% 。
三、人口问题:
( 1)人口发展过快:加重社会负担、影响就业、社会
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资源利用紧张、环境破
坏严重等。
( 2)少数国家人口发展过慢:劳动力不足、老龄化问
题
四、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亚洲人口最多,占一半以上;大洋洲人口最少。非洲自然增
长率最高;欧洲自然增长率最低。
世界平均人口密度为 42人 /平方千米( 1990年为 38)
2、人口密集区:
东亚、南亚:历史悠久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区;
西欧: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发达的重要工业地带
;
美国东北部: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3、人口稀少区: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区,撒哈拉、中
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
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
4、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亚洲有中国(世界第一)、印度(世
界第二)、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六个国家
;还有北美的美国;南美的巴西;欧洲的俄罗斯;非洲的尼日利
亚。
东
亚
南
亚
西
欧 美国
东北
部
填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名
五、我国人口分布
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 128人 /平方千米( 1997年)
1、人口地理分界线:黑龙江的黑河与云南的腾冲一线(填
图)
2、人口分布特点: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高原地区人
口稀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人口稀少。
3 、最密集省区:江
苏、山东、河南、台
湾;
最稀疏省区:内蒙古
、新疆、青海、西藏
。
山东
河南
江苏
台湾
六、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影响因素:
①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性因素。
②自然条件:较大影响因素,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温带、亚
热带、热带的平原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③历史、政治、军事等条件:对人口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2、衡量人口分布的合理性标准:
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生产条件下,自然资源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
程度。
第二
节 人口迁移
一、国际人口迁移
1、定义:国际人口迁移通常是指迁移人口超越了国界,并且改变住所已有一
个时期(通常指 1年)。
2、二战前人口迁移:
( 1)迁移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
扩张。
( 2)迁移方向: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 3)具体流向:从欧洲前往美洲(最早移入美洲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
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中国人下“南
洋”谋生)。
3、二战后人口迁移:
( 1)迁移原因: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
( 2)迁移方向及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
动工人(外籍工人)大量增加。
( 3)流向: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迁入地区;拉美由迁入变为迁出;北美和大
洋洲仍是大量移民迁入地区。
美
洲
二、国内人口的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的动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城市化;一是开发国土。
开发国土 : 发达国家工业布局的扩散,会导致人口的迁移。
前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组织大量移民迁往乌拉尔山以东。
美国:东北和中西部“冷地带” 南部和西部“阳光地
带”
日本:向国土南北两端迁移
三、我国人口迁移
1、两种方式:一是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调出技术人员支援西部;一是东部大量
农村人口自发地移向地广人稀的西北、东北地区。
2、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
3、全国人口主要移出地区是黄河、长江下游地区。
4、民工流动方向:山区流向平原、农村流向城镇、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 1)调整人口分布;
( 2)开发西部、北部荒地和矿产资源;
( 3)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边疆。
6、民工流动的意义:
( 1)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分布。
( 2)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
( 3)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 4)加重了城市和交通的负荷,影响社会安定等。
西北
东北
西
南 东南
第三节
城市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原因: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城市发展阶段及特点:
( 1)形成阶段——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开始出现,城市一般规模小、数量小。
( 2)缓慢发展阶段——封建社会
城市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增长缓慢(末期达 3%)
( 3)迅速发展时期——产业革命后。
城市发展迅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1900年达 13%)
( 4)迅猛发展时期——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
特点:城市人口比重迅速提高( 13%~50%);大城市不断涌现,出现超级大城
市(东京、墨西哥城)、城市群(带)(波士顿—华盛顿、鲁尔区、京滨区、阪
神区)。
二、城市化及其进程
1、城市化的定义:
非农产业在某处形成与集聚而引起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
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2、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提高。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 1)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60—80%),但现在城市化速度
低。而且城市人口向郊区移动。
(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但城市化速度现在已超过发达
国家。
(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高速度,不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
应,而是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
过剩等原因造成的。
35.试比较上面两幅图,回答( 13分):
( 1) A、 B两图反映 ___ 进程,其中 ____图为发展中
国家的共同趋势, ____图趋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 2) A类国家城市高中收入者由商业中心迁往 ________,
原因是 _
B类国家城市高中收入者一般住在 ____ 区,一部分农村人
口选择城市边缘居住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城市化 B
B
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
郊区
中心商业
那里房租较低,生活费用支出
较少
( 3) A图中,郊区形成农副产品基地的主导因素是 ______
B图中,随着城市的发展可能会产生的环境问题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若大气降水是 100%,以前渗入地下和转化为地表径流的
数量分别占降水的 50%、 10%,随着 B进程的进展,现在渗入
地下与地表径流分别占降水的 32%、 43%,产生上述现象的原
因是 ____ 可能产生的后果有: [ ]
A.城市河道发生洪水的频率会增加
B.城市河流中悬浮固体和污染物含量会增加,水质恶化
C.城市河流洪峰径流量会增长,峰值出现时间会提前
D.城市地表的蒸发、蒸腾数量会相应减少
环境严重污染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绿化面积少
城市和工业发展与分布的影响
绿化
面积
减少
ABCD
三、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
1、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是指维持城市居民生存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包括土地、水源、空气等
因素组成的自然环境和房屋、道路、生产设施等组成的人工环境。
特点:城市环境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
城市也是生态系统,此系统中生产者和分解者被强烈简化,几乎不具有生产与分
解自净功能,必须通过各种设施输入物质和能量,输出排泄物,当设施不健全或
能力不足时,生态系统将会破坏,带来许多城市化问题。
2、产生城市化问题的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3、主要问题:
( 1)环境污染,包括大气(酸雨和光化学烟雾)、水体、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
染。(加强阅读)
(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 3)绿化面积少。
四、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1、分散大城市的职能,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以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有:美国首都华盛顿、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
兰堡、巴西首都巴西利亚。
2、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
如工业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
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摆在城区;
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
区;
对于严重污染的工业(钢铁、火电、化工)应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
区,并考虑盛行风向的影响。(注意图)
第四节 我国城市
一、新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1、城市化的进展是一个有计划逐步发展的过程。
我国通过户籍制度有计划地发展城镇人口。城市人口比重由
10.6%增加到 96年的 29.4%,现已有 666个市, 1万多个镇。
2、大中小城市都有发展。
前 30年大中城市较快,近 10多年来,小城市发展迅速。
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注意图)
说
出
特
大
城
市
名
称
4
3
2
2
2
2
2
①、总数: 37个
②、特大城市在省区分布规律:
辽宁有四个特大城市:大连、沈阳、抚顺、鞍山;山东有三个特
大城市:济南、青岛、淄博;有两个特大城市的有黑龙江(哈尔
滨和齐齐哈尔)、吉林(长春和吉林)、河北(石家庄和唐山)
、江苏(南京和徐州)、台湾(台北和高雄);无特大城市的有
青海、西藏、宁夏、安徽、广西、海南、澳门;其余 20个省区
各有一个特大城市,除内蒙古的特大城市不是首府呼和浩特,而
是包头外,其它均为省会或首府为特大城市。
3、城镇人口的地区分布有了一些合理的改变,但仍不平衡。
旧中国, 2/3的城市集中于东部沿海,现中西部已涌现大批新城
市,沿乘和内地的城市人口大约各占一半,但内地城市化水平与
城市密度远小于沿海地区。
19.我国目前的特大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 [ ]
A.地势第一级阶梯上
B.地势第三级阶梯上
C.长江以南
D.京广线以西
B
二、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着大城市人口过分集中、城镇人口分布不平衡等
问题,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消灭三大差别,必须合理地进
行城市建设。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 1)原因:
A、我国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与大城市数及其人口数及其人口数
不相应,使城市出现许多城市问题,不利于经济发展。
B、大城市有着技术、经济优势,是国家的发展的支柱,但如不控
制其规模,将使城市问题突出,不利于发挥其优势,从而影响国民
经济的发展。
( 2)内容:
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是控制其人口与用地规模,其次是分散其职
能,再次是使郊区城市化(控制中心区人口)。
2、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中等城市有着与大城市相似的技术、经济优势,又无太多的城市问
题,还有着大城市所没有的资源、能源优势,应积极发展,但不宜
发展成大城市。
小城市是大中城市与乡镇之间的联系纽带,分布很广。要从根本上
改变我国工业布局与城市人口分布,就必须积极而合理建设小城市
。
3、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
乡镇分布很广,是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纽带,可以就近吸收农村
劳动力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
1.与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相矛盾的是 [ ]
A.我国沿海出现大、中、小城市群和城市带
B.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建设
C.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攀枝花应发展成大城市
D.首都北京的建设,其主要职能是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18.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工业布局和城市人口分布的主要措施是 [ ]
A.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B.积极发展大
城市
C.合理建设小城市,把工业向县城扩散 D.多设立经济特区
29.我国在城市发展方针中提出要建设具有特色的新型乡镇的理由是 [ ]
A.能就近吸收农村多余劳力,就地转化
B.是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的需要
C.是适应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
D.是建立城市与农村联系,发挥纽带作用的需要
C
C
AD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布局图,读图分析回答( 10分):
( 1)图中①~⑨工业基地,有两处布局不合理?请分析布局不
合理的原因。
数码 ____
理由 ___
数码 ____
理由 ___
电镀厂有严重的
水污染,不宜建
在流经城区的河
流上
③
水泥厂有严重的
大气污染,该城
市夏季盛行东南
季风,不宜建在
东南季风的主导
方向上。
⑨ 5
7
6 3 4
1
2
8
9
( 2)该市 A、 B、 C、 D为工业区待征土地,计划将两处不合
理的工厂搬迁,你认为搬迁到哪两处合适?并分别说明理由。
( 3)该市 E、 F、 G、 H为居民高层(十层以上)住宅区和长
途汽车站建筑待征用地,你认为住宅区和长途汽车站应建在哪两处
最合适,并分别说明理由。
( 4 )该城市已达到 75 万人口,今后城市发展的方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实现郊区城市化。
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电镀厂搬迁到 A处,电镀厂有水污染布置在远离城区的河流下游。
水泥厂搬迁到 B处,因为水泥厂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建在与冬、夏
季风垂直的郊外。
住宅区建在 G处,因为 E、 F位于飞机场附近,不能有高层建筑,
G处位于向阳的山麓,阳光充足,环境优美,交通发达。
长途汽车站建在 H处,因为 H处位于主要干道交通路口。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