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6 16:18:09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式教学设计 高一.doc(101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0 0 类别 : 教案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在高中《物理》选修本中, 先介绍描述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之后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 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学习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 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 教材选取两体问题中的碰撞模型,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表达 式,再将结论拓展为多体、两维情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并且指出动量守恒定 律比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要广泛得多。它不仅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 也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观高速系统及微观系统。教材还详尽地介绍了动量守恒的 条件,指出在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前节教材讲述的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中,用动量定理 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单体。本节则将研究对象拓展到系统,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概括出动量守 恒定律。因此,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定律对众多的研究对象,用更为复杂的 数学表达形式,深入地概括了封闭系统中的一般规律。动量定恒定律不仅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综合处理物理问题以及学习新的物理知识 都是至关重要的。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动量守恒的条件,难点是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物理内涵; 动量的矢量性、动量的相对性、物理过程以及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物理状态的同时性。 应当指出,教材中推导一维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时,所借助的是在光滑平面上 的两体碰撞模型。这个模型虽然简单,也便于学生接受,但因力学环境较简单,对揭示动量 守恒的条件,特别是阐述在系统受到合外力为零时动量定恒、系统内相互作用的内力远大于 其所受合外力时系统动量近似守恒,显得论述不够充分。学生常在确定动量守恒定律成立条 件时发生错误,不能认为这不是原因之一。有鉴于此,可另选受力较为复杂的两体模型。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用一维、两体模型推导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了解动量守恒定律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 2.能力目标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能够在具体问题中判定动量是否守恒; 能熟练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知道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 法。在具体应用中,能注意守恒方程的“四性”:系统性、相对性、同时性、矢量性。 3.科学思维品质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物理量的守恒关系是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物 理学中的许多重要定理、定律,其本质上都是表达了一定的守恒关系。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 界中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这四大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它具有广泛的适用 范围。 【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式 物理教学大纲指出,学习物理,重在理解。为使学生理解动量守恒的概 念及其守恒条件,宜采用引导探索式教学方法。由教师在关键步骤上作恰当引导,师生共同 对给出一维、两体模型中的每个单体及由两者构成的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单体及系统所 受的合冲量;确定单体及系统的动量变化。在对单体应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引出系统动量 守恒的概念,进而探索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分析、推理的方法, 通过演绎论证,环环相扣地得出结论,以便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 2.讲练结合式 在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时,让学生分析具体问 题,教师注意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或有意给出错误解答,及时组织学生分析产生 错误的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强化有关知识。 【教学程序】 1.利用一维、两体模型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如图 1所示,质量分别为 1m 、 2m 的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所有接触面均粗糙, 两物体具有水平速度且分别为 1v 、 2v (设 21 vv  )。在水平拉力 F作用下,经时间 t,两 者速度分别为 1v、 2v。 (l)由学生分析两物体的受力情况(图中竖直方向为平衡态,所受重力。弹力未画 出),指出其中的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图中均用 1f 表示)。 (2)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别以A、B为对象,利用动量定理导出下列方程: A: 11111)( vmvmtfF  , B: 22221 )( vmvmtff  。 (3)教师提出将上述两方程相加,可得: )()( 2211 vmvmtfF  )( 2211 vmvm  。 ① 教师结合模型介绍系统、内力、外力及动量守恒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①将前述两式 相加的物理意义是,把研究对象由单体扩展为系统;②内力(一对 1f )只能在系统内的 物体间传递动量,不能改变系统的总动量;③外力(F及 f)可以改变系统的总动量,且合 外力的冲量等于系统动量的增量(系统动量定理,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 (4)师生共同分析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再由各组代表发言,教 师最后总结,若使下述守恒方程成立,即有 22112211 vmvmvmvm  ② 其必要且充分条件是: A.F=f=0,即系统不受外力。(可将系统视为竖直方向不受外力,理想条件) B.F-f=0,即系统虽受外力但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2.讨论例 1(使用投影仪出示例 1):木块A和 B用一只弹簧连接起来放在光滑水平 面上,A紧靠墙壁,在 B上施加向左的水平力 F使弹簧压缩,如图 2所示。当撤去外力 F后, 问: (1)A尚未离开墙壁前,A、B系统动量是否守恒? (2)A离开墙壁后,A、B系统动量是否守恒? (3)A离开墙壁前后,A、B及地球系统动量是否守恒?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外界对系统在水平方向是否存在有作用力。答案:(l)墙壁对系 统的冲量不为零,不守恒;(2)守恒;(3)守恒。 师生共同小结注意系统性。动量守恒定律描述的对象是由两个以上物体构成的系统,选 取某一系统动量可能守恒,而选取另一系统动量可能不守恒;当选取两个不同的系统动量 虽均守恒时,但可能选取其中一个解题较简捷。 提问(投影示出问题)若设想图 1中两叠放物体在竖直方向有相同的加速度和瞬时速 度,系统在竖直方向上处于不平衡状态,图中的各摩擦力仍存在,其它条件不变。问:l. 能得到方程①吗?2.在满足充要条件A或条件 B时,能得到方程②吗?(答案:均能得 到) 教师进一步拓展据上述提问可得: 某一方向上动量守恒的条件:相互作用的系统所受的外力矢量和不为零,但在该方向 上不受外力或外力在该方向上的分量和为零。 3.讨论例 2(投影出示例 2):如图 3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木块从同一高度自 由下落,当A木块落至某一位置时被以速度 0v 水平飞来的质量为m的子弹击中(设子弹 未穿出),则A、B两木块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At 、 Bt 的关系是 A. BA tt  B. BA tt  C. BA tt  D.无法比较 重点分析A与子弹构成的系统:(l)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动量守恒。(2)竖直方向: 子弹击中瞬间A在竖直方向的速度为 1v ,击中后共同速度为 2v ,击中经历的时间为 △t,则依方程②有 12)()( MvvmMtgMm  。由于重力(m+M)g为有限量,且 △t极小,重力的冲量趋近于零,故有 12)( MvvmM  ,即竖直方向动量近似守恒。依 12 vv  知选项 B正确。据此有:动量近似守恒的条件:系统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不为零,但 为有限量,且相互作用的时间极短(△t→0),则外力的总冲量近似为零,系统的动量近 似守恒。 4.讨论例 3(投影出示例 3):如图 4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辆平板车载着一 人以速度 smv /60  水平向左匀速运动。已知车的质量M=100kg,人的质量m=60kg。某一 时刻,人突然相对于车以 u=5m/s的速度向右奔跑。求人奔跑时车的速度多大? 请 4名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分析可能出现的错误(或由教师给出): 错解一: muMvvmM  0)( 。 ① 错解二: )()( 00 uvmMvvmM  。 ② 学生分析①式中 v为车相对地的速度,u为人相对车的速度,违反了动量守恒要选取 同一参考系的原则。 教师小结注意相对性。由于动量的大小和方向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因此应用动量守恒 定律布列方程时,应注意参考系的选取,必须选择地球或相对地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为参考系。如果题设条件中各物体的速度不是相对同一参考系的,必须将它们转换成相对同 一参考系的速度。 学生讨论后分析②式中( uv 0 )不是人奔跑时相对于地的速度。人奔跑时相对地的 速度应该是人对车发生作用后的速度,而不是人相对作用前车的速度。 教师小结注意同时性。动量守恒定律方程两边的动量分别是系统在初、末态的总动量。初 态动量中的速度都应该是相互作用前同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末态动量中的速度都必须是相 互作用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学生给出正确解答: )()( 0 uvmMvvmM  , )()( 0 vumMvvmM  。 解得 v=7.88m/s。 教师提问上述两式右端第二项不同表述形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答:两式中均取正方 向水平向右,(v-u)表示人速方向向右,(u-v)表示人速方向向左。 5.教师小结 注意矢量性。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是矢量方程,对于系统内各物体相互作用前后均在 同一直线上运动的问题,应首先选定正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的动量取正,反之取负;对 于方向未知的动量一般先假设为正,根据求得的结果再判断假设的真伪。 6.小结本书内容,布置作业。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6 16:21:43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