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6 16:18:18
人生的境界一节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三.doc(30.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0 0 类别 : 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 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 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 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 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 对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 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 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 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 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 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 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 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 《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 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 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 不同,所做的事对 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 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 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 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 事。 A.程度 严肃 趋向 B.程度 严格 倾向 C.水平 严肃 倾向 D.水平 严格 趋向   2. 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 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 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3. 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 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 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 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 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 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 一。 四.文意概括:(板书) 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 宇宙 宇宙意义 天地境界↑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社会 道德意义 道德境界↑ 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 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 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 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五.语句研读: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 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 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 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 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 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 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 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 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 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党 解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 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 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 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 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 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 “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 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 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 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 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 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 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 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 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 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 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 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 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 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 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 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 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 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 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 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 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 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 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 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 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 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 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 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 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 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 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 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 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 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 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 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 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 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 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 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币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 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 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 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 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 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 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 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 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 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 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 又是什么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 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 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 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 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 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 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 “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 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 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 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 德价值”。 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 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 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 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 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 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 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 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是行为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有益于 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有道德行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为。 不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没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或不是在 道德意识支配下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 道德习惯,也称“道德行为习惯”,是个体稳定的道德行 为方式。指个人的某种道德行为已经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 自然而然地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 响下,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贯性、稳定性 等特点。 12.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 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 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 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 人合一”。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 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 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13.冯友兰先生认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 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 有不同的意义”。这样说来,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实际上还 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有什么意义呢? 人不但有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 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达到 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义。另一方面,人生境界 高,他做事,当然比别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会,更有利 于宇宙。 14.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 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 出世的? 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 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 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 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 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 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 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 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 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15.冯友兰先生把哲学的任务单纯地界定为“提高人的精神 境界”,“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是不是过于简 单了? 冯友兰先生一再提到“中国哲学的传统”,确实,“照中 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 境界”,用世界眼光来看,中国哲学的内容也不能说不偏 狭。拿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冯友兰 先生所说的提高人生境界确实是哲学的一个任务,但是把 哲学的全部任务说成惟此而已,恐怕也不行。所以,说“哲 学的任务之一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似乎才适当。 六.依冯友兰先生的看法,你认为老庄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上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讨论,引导学生抓住老庄哲学的一 些观点去分析,使之大胆阐释自己的看法) 七.完成课后练习三之后,写一篇小评论,说说我们应该读 怎样的哲学,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留作课后作业) 八.阅读课文,品味随笔有感而发的特点。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6 16:21:3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