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教案
教学内容:
探索某些数列问题的结论,并用数学归纳法给出证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方法,并结合数学归纳法,
探索、发现某些数列问题的结论;
2.通过问题结论的探求,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
概括能力;
3.通过既教猜想又教证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科学性.
设计思想
本节课内容是数学归纳法的重要应用之一.由于欲证明的是猜想的结果,
而归纳、猜想的基础是个别试验.据此,本节课可按试验───归纳───猜想
───证明的程序对具体问题展开探索研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由一类新问题的探索引入课题.老师指出:关于数学归纳法,前几节课我
们用它来证明了一类与自然数有关的等式、不等式以及整除性问题和几何问题,
并且欲证的结论在命题中都已明确给出.然而,另有一类问题,欲证明的结论
是未知的(如本章教学指导库三中的例 6),这给我们证明问题带来了困难.
那么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有效地探索解决这类问题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
题───归纳、猜想、证明(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二、知识讲解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方法,探
索某些数列问题的结论,并利用数学归纳法给出科学的证明.牛顿说过:“没
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这些大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哲理名言,无疑启示我们应当既教证明又教猜想,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如此.个别试验是归纳、猜想的基础,由于猜想
所得的结论未必可靠,因而借助于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来鉴别结论的正确与否是
必由之路.据此,解决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如本章教学指导库三中的例 6)
的基本模式是:
试验───归纳───猜想───证明.
三、例题分析
为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教学生探索问题,发现真理,可选配如下例题:
例1.设数列
1212
1
nn 的前n项和为Sn,试求S1,S2,S3,S4的值,
由此猜想出Sn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
分析:本例的求解思路题目中已经给出了明示:即(1)分别求出
S1,S2,S3,S4;(2)由(1)中的结果猜出 Sn的表达式;(3)对猜想用数学
归纳法加以证明.显然,如何根据S1,S2,S3,S4的值的规律,合理地猜想出Sn
的表达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S1= 3
1
112112
1 ,
S2= S1+ 122122
1
15
1
3
1 5
2
S3= S2+ 132132
1
35
1
5
2 7
3
S4= S3+ 142142
1
63
1
7
3 9
4
由此猜想,Sn= 12 n
n (n N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
当n=1时, 12 n
n = 112
1
3
1 ,
又S1 3
1 ,故猜想正确.
假设n=k(k≥1,k N )时猜想正确,即Sk = 12 k
k ,正确,
则当n=k+1时,
Sk+1= Sk + 112112
1
kk
3212
1
12 kkk
k
= 3212
132
kk
kk
3212
112
kk
kk
112
1
k
k
即当n=k+1时猜想也正确.
综上①,②,对一切自然数n,Sn= 12 n
n 都正确.
通过本例讲解,使学生初步熟悉这类问题的探索思路.
例2.已知数列{an}满足 Sn=2an+2 n(n=1,2,3,…),求这个数列的
通项 an,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与例 1相比,本题中通项 an的探求思路在本题中未作明示而需要我
们自己设计.注意到通项 an与前n项和 Sn的关系,我们可先求出关于通项的一
个递推关系式,然后进行个别试验,进而归纳、猜想出 an的表达式,再用数学归
纳法证明即可.
解:∵ a1= S1=2a1+2,
∴ a1=-2.
由 an=Sn-Sn-1=(2an+2 n)-(2 an-1+2 n-1)(n≥2),得 an=2an-1
-2 n-1 (n≥2)
于是,a2=2a1-21= -22 -21=-3 · 21,
a3=2a2-22 = -3 · 22-22 =-4 · 22,
a4=2a3-23 = -4· 23-23=-5 · 23.
由此猜想:an= -(n+1)·2 n-1(n N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
当n=1时,-(n+1)·2n-1= -(1+1)·21-1=-2,
又 a1=-2,故猜想正确.
假设n= k(k≥1,k N )时猜想正确,即 ak= -(k+1)·2k-1成立,
则当n= k+1时,ak+1=2ak-2k=2·[ 121 kk ]-2k=-(k+2)·2
k.
即当n= k+1时猜想也成立.
综上①,②,对一切 n N ,an=-(n+1)·2 n-1都正确.
通过本例的讲授,旨在使学生初步学会这类问题探求思路的设计.这里,
an与Sn的关系的获得,为顺利地进行试验、归纳和猜想奠定了基础.
例 3.是否存在常数 a,b,c 使得等式 1·22+2·32+…+n 21n =
12
1nn (an2+bn+c)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假设符合条件的常数 a,b,c存在,于是这样的 a,b,c既然能使
等式对一切自然数 n都成立,那么对具体的自然数 1,2,3当然也能使等式成
立.因此,可将 n=1,2,3分别代入等式,求出相应的 a,b,c,再用数学归纳
法证明求出的 a,b,c能使等式对一切自然数成立即可.
解: 假设存在常数 a,b,c,使题设等式成立,则分别取 n=1,2,3,等
式也应成立.
于是得 .
7039
4424
24
cba
cba
cba
,
,
解得 a=3, b=11, c=10 .
即对 n=1,2,3,等式 1·22+2·32+…+n 21n = 12
1nn (3n2+11n+
10)(*)成立.
现在,如果我们能证明对一切自然数 n,(*)式均成立,这表明 a,b,c
的确存在,且 a=3, b=11 c=10 .否则,a,b,c不存在.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n=1,2,3时,由上面的求解知,(*)式成立.
记 Sn=1·22+2·32+…+n(n+1)2.
假设n=k时(*)式成立,即:
Sk= 1011312 1 2 kkkk 成立,
那么,Sk+1= Sk
221 kk
= 22 211011312 1 kkkkkk
= 22153212
1 kkkkkk
= 24125312 21 2 kkkkk
= 101111312 21 2 kkkk .
综上所述,存在常数 a=3,b=11,c=10,使得题设的等式对一切自然数n都
成立.
在本题的求解中,我们通过取定三个特殊的自然数 1,2,3,利用特定系
数法探求出了常数 a,b,c的值.这里,我们虽然未用“猜想”这个词,然而,
当n=1,2,3时(*)式的正确性仍只是为我们奠定了猜想的基础.因此,紧接
其后的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式的正确性依然是必要的步骤之一.从本质上
讲,本题的求解策略仍然是“试验───归纳───猜想───证明”.
四、小 结
本节课主要运用试验、归纳、猜想、证明等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方式,探求了
某些数列问题的一些结论.归纳、猜想、证明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模式,在试验的
基础上,结合归纳、猜想、证明,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发现真理
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应当善于学习和运用这种思维和推理方式,真正做到有
所发现,有所创新.
五、习 题
1.已知数列 21
1
, 32
1
, 43
1
,…, 1
1
nn ,….计算 S1,S2,S3由此推测
计算 Sn的公式,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公式.
2.已知数列{an}中,a1=2,an>0,且满足 2a 2 1n -a 2n -1=0(n N ),求
an.
参考答案
1.S1= 2
1 ,S2= 3
2 ,S3= 4
3 .
由此猜想Sn= 1n
n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
(1)当n=1时, 1n
n = 2
1
11
1 ,又S1= 2
1 ,故猜想正确.
(2)假设n=k(k≥1,k N )时猜想正确,即Sk= 1k
k 正确.
则当n=k+1时,
Sk+1= Sk+ 21
1
kk
21
1
1 kkk
k
= 21
122
kk
kk
2
1
k
k
即n=k+1时猜想也正确.
综合⑴,⑵知,Sn= 1n
n 对一切k N 都成立.
2.由已知式及 an>0,
得 an+1= 2
121 a (n N ).
由于 a1=2,
故 a2= 2
121 a = 2
122
2
5
a3= 2
122 a
2
12
5
4
7
a4= 2
123 a
2
14
7
由此猜想 an= 1
1
2
32
n
n
(n N ).证明如下:
(1)当n= 1时,左边 a1=2,右边= 22
32
0
0
,猜想正确.
(2)假设n= k(k≥1,k N )时猜想正确,
即 ak= 1
1
2
32
k
k
成立,则当n= k+1时,
ak+1= 2
12 ka
2
12
32
1
1
k
k
1
11
22
232
k
kk
=
11
11
2
32
2
32
k
k
k
k
.
即当n= k+1时,猜想也成立.
综合(1),(2)知,an= 1
1
2
32
n
n
对一切 n N 都成立.
六、引申与提高
根据个别试验所呈现的规律,进而猜想它的一般结果,这是归纳思想在解
决问题中的典型运用.事实上,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对
特殊事物共性的分析和寻求中,逐步发现一般规律的.例如,我们考察
12-1=0=8×0, 32-1=8=8×1,
52-1=24=8×3, 72-1=48=8×6,
92-1=80=8×10, 112-1=120=8×15.
根据这些特殊的事例所呈现的规律,我们不难猜想:任何一个奇数的平方
减去 1后所得的差必能被8整除(猜想1),
又如,一个平面把空间分成 2个部分,两个平面最多把空间分 4个部分,
三个平面最多把空间分成8个部分.
据此,你可能作出如下猜想:n个平面最多把空间分成 2n个部分(猜想
2).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这种猜想虽然值得称道,然而它们的正确与否是
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的(事实上,猜想 1是正确的,猜想2是错误的,n个
平面最多把空间分成 6561 3 nn 个部分).因此,试验、归纳、猜想,再加上
证明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试验是基础,猜想是关键,
而证明是保证.这个过程,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归纳的思想,另一方面,体现了
我们对思维批判性和科学性的坚持与追求.
七、思 考 题
是否存在这样的函数 f(x),f (n)>0(n N ),且 f(n1+n2)=
f(n1)· f(n2),f (2)=4.若存在,求出 f(x)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说
明理由.
解:假设符合条件的函数 f(x)存在,令 n1= n2=1,
则f(1+1)= f (1) · f (1)=[ f (1)]2= f (2)=4.
由于 f (n)>0,因此 f (1)=2.
令 n1=2,n2=1,
则f (3)= f(2+1)= f (2) · f (1)= 4 · 2=23.
而 f (4) = f(2+2)= f (2) · f (2)= 4 · 4=24,
由此猜想:f (n)=2 n.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
(1)当n=1时,2n=21=1,
又 f (1)=2,因此猜想也成立.
(2)假设n= k(k≥1,k N )时猜想成立,即 f (k) =2k成立.
则当n = k+1时,
f (k+1)= f (k) × f (1)=2 k×2=22 k+1.
即为n= k+1时,猜想也成立.
综合(1),(2)知,对一切 n N ,f (n)=2n都成立.
∴ 符合条件的函数 f (x)存在,其解析式为 f (x)=2x(x N ).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