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教案
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等比数列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初步应用.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其初步应用,领略“递
推”、“累乘”的思想方法;
2.通过通项公式的探求,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类比、猜测、证明等合情推理
与逻辑推理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既教证明又教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批判性以及勇于探索
的精神.
设计思想
1.根据本节内容,我们采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并按如下顺序逐步展开:
(1) 复习等差数列定义、通项公式及其探索思路;
(2) 等比数列的定义;
(3)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探求;
(4) 通项公式的初步应用.
2.有意识地复习等差数列定义及其通项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学生温故旧
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联想,为类比地探索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奠定
基础.
3.关于等比数列定义的教学,可在复习等差数列定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对几个具体数列特点的分析,与等差数列的定义作类比,自行给等比数列下定
义,旨在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4.关于通项公式的探求,我们可仿照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探求思路采用试
验───猜想───验证───证明的途径.旨在揭示科学实验的规律,暴露
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数学发现的本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通过请学生观察几个具体数列的特点,例如:
(1) 5,25,125,625,…;
(2) 1,- 3
1 , 9
1 ,- 27
1 ,…,
并引导学生类比等差数列,自行得出“从第 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
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一共性,随即请学生给这类数列命名(学生易将这类数列
称作“等商数列”成“等比数列)”,师可肯定学生的回答,或稍作修正,并
顺水推舟,指出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等比数列(板书),以此引
出课题.
二、例题分析
在等比数列{an}中,已知a2=2,a5=54,求a8;又若an=486,求n.
通过本题求解,使学生初步掌握通项公式的应用,恰当地利用方程思想解
题.本例在求出了通项公式后给出.
分析与略解:欲求a8和n,需知a1和q.
这可通过解方程组
54
2
5
2
a
a ,
求得.事实上,
由
,
,
54
2
4
1
1
qa
qa
解得
.3
3
2
1
q
a ,
∴a8= a1q 7= 145833
2 7 .
三、习 题
1.已知等比数列{an}中, a1 2 ,a10 16
1 ,则a7= .
2.在等比数列{an}中,已知首项 a1=1,公式 q满足 1q ,若 am= a1 · a2 ·
a3 · a4 · a5,则 m等于 ( )
(A)9 (B) 10 (C) 11 (D) 12
参考答案
1. 8
2
事实上,由 16
12 9 q ,
得 2
1q ,
故a7= a1 · 8
26 q .
2.选C.
这是因为,am= a1 5 · q1+2+3+4=q10= a1 · q 11-1,
所以 m=11.
又an=486,即 48633
2 1 n ,解得n=7.
四、小 结
本节课中,通过与等差数列定义、通项公式的内容及探求方法的强烈类比,
我们获得了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又一次体会了观察、类比、猜想、证明等
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方法在探索、发现和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引申与提高
在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
a1,a2,…,am-1,am,am+1,…,an,…①
中,去掉前 m-1项后,所得的数列:
am, am+1,…,an,… ②
由于保持了它们原来各自位置的先后次序,因此,数列②仍成等比数列,
且 am为首项,an是第n-m+1项.
于是,an= am qn-m(*).
这是通项公式的一般形式,它也可由下法获得:
在①中,am= a1 qm-1 ③ ,an= a1qn-1 ④
④÷③得
m
n
a
a = qn-m,即an= am qn-m.
当n≥m时,(*)式显然成立,其实当n<m时,(*)式也成立.
事实上,当n<m时,
由于am= an· q m-n= an mnq
1
,故an= am qn-m.
综上可知,不论m,n的大小如何,(*)式均成立.它揭示了等比数列中任
意两项之间的关系,为我们解题带来了方便.例如,在习题⑴中,我们已求得
q= 2
1 ,
故a7=a10 · q7-10=
3
2
1
16
1
8
2
六、思 考 题
9 n 是等比数列 ,,,, 2
3
2
2
2
1
2
0
3333 …中的第几项?
略解:∵a1=3°=1,
q= 3,
∴an= a1· q n-1= 213
n .
9n=32n= 2 1143
n .
所以,9 n是这个数列中的第4n+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