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从形与数两个方面进行引导,使学生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慨念.
2.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
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函数奇偶性概念及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教学过程设计
师:同学们,“对称”是大自然的一种美,这种“对称美”在数学中也有
大量的反映.让我们看看下列各函数有什么共性?
(幻灯.翻折片.)
观察下列函数的图象,总结各函数之间的共性(图1).
生:函数f(x)=x2是定义域为全体实数的抛物线;函数f(x)
的两支曲线,各函数之间的共性为图象关于y轴对称.
师:那么究竟什么叫关于y轴对称?
生:从初中所学的轴对称概念可知,如果图形F与F′关于y轴对称,那么
把图形F沿y轴折过来,一定与图形F′重合.
师:(幻灯演示)将f(x)=x2在y轴右侧的图象,沿y轴折过来,我们发
现它与左侧的图象重合了,这说明我们刚才的观察结果是正确的.既然图形是
由点组成的,那么,让我们在直角坐标系中,观察一对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
标有什么关系?
(幻灯演示)我们在函数f(x)=x2位于y轴右侧的图象上任取一点
(x,f(x)),通过沿y轴对折找到其关于y轴的对称点(x′,f(x
′)).同学们由图象观察一下,这两个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生:x=-x′,f(x)=f(x′).也就是说,当自变量任取定义域中的两个
相反数时,对应的函数值相等.
师:看来具备此种特征的函数还有很多,我们能不能用定义的形式对这类
函数做出刻划呢?
生: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
数f(x)就叫做偶函数.
(当学生的表述不完整,不准确时,教师可做适当的提示和补充.)
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定义.定义中“任意一个x∈D,都有f(-
x)=f(x)成立”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f(-x)与f(x)都有意义,即-x,x同时属于定义域,因此偶
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师: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偶函数的什么条件?
生: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偶函数的必要条件.
师:那么定义的实质是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一下偶
函数的定义.
生:当自变量任取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值时,对应的函数值恰好相等.
师:下面我们看几个习题.
(幻灯)
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是偶函数.
(1)f(x)=x2,x∈[-1,2];
生:函数f(x)=x2,x∈[-1,2]不是偶函数.因为它的定义域关于原点不
对称.
1},并不关于原点对称.
(对于本题,学生很容易提取分子中的公因式x2,进而化简成f(x)=x2,
从而得出该函数是偶函数的错误结论.)
(多重复合幻灯)
2.判断下列图象(图2)是否是偶函数的图象?
师:首先,我们取几对相反数检验一下(复片1).当自变量取±1这对相
反数时,对应的函数值f(1)与f(-1)恰好相等;当自变量取±3这对相反数
时,对应的函数值f(3)与f(-3)也恰好相等;当自变量取±4时,也得到了
相同的结果.类似的相反数还可以举出很多对.由此,是否就能判断该图象是
偶函数的图象呢?
(有的学生认为能判断,有的学生认为不能,当学生发表完
意见后,教师总结.)
师:当自变量取±2这对相反数时,我们观察到f(2)与f(-2)并不相等,
这就违背了偶函数定义中,自变量取值的任意性,即不能使函数定义域内的任
意一个x,都有f(-x)=f(x),所以该图象不是偶函数的图象.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观察一组函数的图象,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
(幻灯.旋转片)
观察下列函数的图象,总结各函数之间的共性.
生:各函数之间的共性是它们的图象都关于原点对称.
师:那么究竟什么叫做关于原点对称呢?
生:从初中所学的中心对称概念可知,所谓图形F与F′关于原点对称,就
是把图形F在它们所在平面上绕着原点旋转 180°,一定能与图形F′重合.
师:(幻灯演示)将f(x)=x3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绕着原点旋转
180°,我们发现它与f(x)=x3在第三象限内的图象重合了.这说明我们刚才
的观察结果是正确的.那么一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一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它们的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也互为相
反数.即:当自变量任取定义域中的两个相反数时,对应的函数值也互为相反
数.
师:我们能不能用定义的形式对这类函数做出刻划呢?
生: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
数f(x)就叫做奇函数.
师:定义中“任意一个x∈D,都有f(-x)=f(x)成立”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f(-x)与f(x)都有意义,即-x,x同时属于定义域,因此奇
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师:由此可见,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那么
这个定义的实质是什么呢?
生:当自变量任取定义域内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值时,对应的函数值也互为
相反数.
师:我们现在已接触过偶函数、奇函数、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既非
奇非偶的函数,那么有没有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呢?
生:有.函数f(x)=0,x∈R就是一个.
师:那么这样的函数有多少个呢?
生:只有函数f(x)=0,x∈R一个.
师:再想一想.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呢?
生:函数的三要素是对应法则、定义域和值域.
师:对.可见三要素不同的函数就是不同的函数.
生: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无数多个.虽然解析式都为
f(x)=0,但取关于原点对称的不同的定义域,就可得到不同的函数,例如:
f(x)=0,x∈[-3,-1]∪[1,3];f(x)=0,x∈[-5,-2]∪[-2,-5]等等.
师:所以函数按奇偶性可分为四类:奇函数、偶函数、既奇且偶函数和非奇
非偶函数.
例 1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lg(4+x)+lg(4-x);
分析:先验证函数定义域的对称性,再考察f(-x)是否等于f(x)或-
f(x).
解 (1)f(x)的定义域是{x|4+x>0且4-x>0}={x|-4<x<4},它具
有对称性.
因为
f(-x)=lg(4-x)+lg(4+x)=f(x),
所以 f(x)是偶函数,不是奇函数.
(2)解法一:当x>0时,-x<0,于是
当x<0时,-x>0,于是
综上可知,在 R-∪R+上,g(x)是奇函数.
数 g(x)在 R-∪R+上是奇函数.
例 2 设 F(x)是定义在 R上的奇函数,且当x>0时,F(x)的解析式是
ex,求 F(x)在 R上的表达式.
解 任取x∈(-∞,0),设 P(x,y)是函数F(x)图象上的一个点.
由于F(x)是奇函数,所以,其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图 5).因此 P′(-x,-
y)必然也是F(x)图象上的一个点.由于-x>0,此时 P′(-x,-y)必满足
解析式y=ex,即
-y=e-x→y=-e-x.
上式就是点 P(x,y)的坐标满足的关系式,即x<0时F(x)的解析式.
当x=0时,F(-0)=-F(0),即F(0)=0.所以奇函数
(今后遇到函数奇偶性这类的问题时,要善于选择恰当的方法,“定义
法”是基本方法.)
练习(幻灯)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
1.f(x)=x2+3,x∈[-10,20];
2.f(x)=x3+x,x∈[-2,2);
3.f(x)=0,x∈[-6,-2]∪[2,6];
5.f(x)=|x-2|+|x+2|;
6.f(x)=|x-2|-|x+2|;
7.f(x)=5;
生:1.f(x)=x2+3,x∈[-10,20]的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因此是非
奇非偶函数.
2.f(x)=x3+x,x∈[-2,2)的定义域关于原点也不对称,因此是非奇非
偶函数.
3.f(x)=0,x∈[-6,-2]∪[2,6]是既奇且偶函数.这是因为f(-
x)=f(x)且 f(-x)=-f(x),定义域关于原点也对称,所以是既奇且偶函
数.
定义域关于原点也对称,所以是奇函数.
5.f(x)=|x-2|+|x+2|是偶函数.这是因为f(-x)=|-x-2|+|-x+2|=|
x+2|+|x-2|=f(x),且 x∈R,所以是偶函数.
6.f(x)=|x-2|-|x+2|是奇函数.这是因为f(-x)=|-x-2|-|-x+2|=|
x+2|-|x-2|=-(|x-2|-|x+2|)=-f(x),且 x∈R,所以是奇函数.
7.f(x)=5是偶函数.这是因为f(-x)=5=f(x),且 x∈R,所以是偶
函数.
R,所以是奇函数.
师: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在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注意要与函数的单调性
加以区分.我们在记忆奇函数与偶函数定义的基础上,还应加以理解,定义域
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作业
课本 P52练习第 2题,P59习题五第8,9,10题.其中第 10题加一问“为
什么?”
补充题:
1.设f(x)在 R上是奇函数,当x>0时,f(x)=x(1-x).试问:当x
<0时,f(x)的表达式是什么?
(解 当 x<0时,-x>0,所以 f(-x)=-x(1+x).又因为f(x)是奇
函数,所以 f(x)=-f(-x)=-[-x(1+x)]=x(1+x).=
2.若奇函数f(x)在[3,7]上是增函数且最小值为 5,那么f(x)在[-
7,-3]上是
[ ].
A.增函数且最小值为-5
B.增函数且最大值为-5
C.减函数且最小值为-5
D.减函数且最大值为-5
(答 B.)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我们可以根据定义来判断一个函数的奇偶性,也可以根据一个函数的图象
关于原点或 y轴对称的特征来判断它的奇偶性.反过来,我们若已知一个函数
的奇偶性,也可以推断它在整个定义域内的图象和性质.可见,在“函数的奇
偶性”这一节中,“数”与“形”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没有一上来就给
出定义,而先给出一组图形,让学生们在观察中寻找它们的共性,目的是让学
生先有个直观上的认识.为了引导学生由图形的直观认识上升到数量关系的精
确描述,先提示学生图形是由点组成的,找出其间的关系后,再提示学生“具
备此种特征的函数还有很多,我们能不能用定义的形式对这类函数做出刻划
呢?”然后,引导学生表述定义,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能
力.最后,通过例题和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