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6 16:18:51
[转发]年月日 数学 三年级.doc(54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年、月、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 容《年、月、日》。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学习本节课是为其在今后的 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打基础。 年、月、日教材最大的特点在于给学生提供大量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的素材。 教材内容的呈现十分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循序渐进,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促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精神,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认为本课教学 应努力让学生达到这样几个学习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并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整理、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亲身参与,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掌握其相关的关系。由于日常生活中许多事件与年、月、日相关为学生的感性认知 奠定了基础,因此,年、月、日三都之间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掌握,但是,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 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本课教学,我力求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的 原则,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顺序逐步展开。遵 循“知识让学生去探究,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归纳,疑难让学生 去研讨”的“四让”教学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将学生的观察、比 较、整理、分析、归纳、验证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 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 本课教学准备分五个环节进行: 一、图片欣赏,情境引入 二、观察年历,探索新知, 三、讨论交流,深化新知 1 四、合作交流,再探新知 五、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下面为大家做具体介绍: 第一个环节:图片欣赏,情境引入 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美丽的相片吗?(课件展示让学生欣赏)1.新中 国成立2. 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 3. 60周年国庆阅兵式 4. 深圳成功举办大学生 运动会5.“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五幅画面.配上解说,接着问屏幕上相片记录 的事情里面藏着时间单位,你能找出来吗?是的。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一点的 时间单位,它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 识。(板书课题:年、月、日) (开课伊始,以激动人心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同时通过画面了解到祖国的巨大进步,增强 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第二个环节:观察年历,探索新知 认识大月、小月 1)活动一要求:认真观察年历表,完成自学题后和同桌交流意见。 1、你观察的年份是( )。 2、这一年有( )个月,在年历卡中圈出每月的天数。 3、用红、黑、蓝三色把有相同天数的月份涂上相同的颜色。 4、一年有( )天。 2)学生交流自学收获,当学生说有的月是 28天,这样的月有二月时,问有不 同意见的吗?引导学生观察完整、全面。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 (教师板书:大月 31天 1、3、5、7、8、10、12 7个月) 小月 30天 4、6、9、11 4个月) 二月 28天 或 29天 因为学生观察事物往往带着随意性所以设置问题具体化,激发学生自主探 究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数据),比较(数据)、整理(数据)、分 析(数据)、归纳(规律)、验证(规律)等活动把知识的“静态的”“结论 性”存在转变为“动态的”“过程性”存在。 3)、学生展示方法(首先诠释大月、小月定义其次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识记方法) (1)在生活中,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有 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然 2 后提出疑问这么多的大月,小月,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记住哪些是大月, 哪些是小月?先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说出自己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 本的方法?只要学生说对都给予肯定赞许。 (2)(最后再通过课件展示指导学习)① 拳头记忆法。②顺口溜记忆法:七个 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八后双。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③歌谣记忆 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二月特殊要记 清。 记忆大小月方法介绍目的是:既让学生自己寻找熟记大小月的方法以外, 又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本中熟记大小月的方法,既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散的空间 又为学生提供了统一认识的依据,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科学 的精神,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第三个环节:讨论交流,深化新知 1、考考你:小红今年在外婆家连续住了 62天,正好是两个月,你知道小红是 哪两个月住在外婆家吗? 2、小红 在外婆家连续住了 62 天,正好是两个月,你知道小红是哪两个 月住在外婆家吗?(屏幕显示) 3、玩一玩:游戏规则: 老师随便报出一个月份,如果是大月,就请女同学站起来,如果是小月,就 请男同学站起来。没有站的同学帮老师判断站起来的同学对不对?好吗? (有同学提出二月怎么办?2月怎么做,自己去想,自己解决) 练习的设计出发点是加深记忆、理解应用。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为的是 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再者数学应该是有数学味,淡化基础知识不等 于不要基础知识,学生该记住的结论还是要记住的,所以游戏的设计,不仅激 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各月的天数。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由此引出下一环节的教学。 5月、4月、11月、2月,当说到2月时有人站了,有人不站,为什么呢?如果学 生回答不了,再次重述问题:大月女同学站,小月男同学站,那二月呢?不站, 为什么?) 第四个环节:合作交流,整理新知 1(1)刚才老师报出2月份时,为什么你们男生女生都不站起来呀?它比较特 3 殊,特殊在哪?从而引出平年和闰年的概念。(板书:平年、闰年 )根据2月这 个特殊的月份,我们把2月有 28天的那一年叫做平年,把 2 月有 29天的那一 年叫做闰年。这就是说,要确定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要看二月的天数.那二 月的天数有什么规律吗?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下吧。 (2)要求:再次认真观察年历表(2001---2011年),按照年份的顺序把年历 表中 2月的天数报给小组长,小组长拿出这张表进行记录,比一比,哪一组完 成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教具、学具) 年份 200 1 200 2 200 3 200 4 200 5 200 6 200 7 200 8 200 9 201 0 201 1 201 2 2 月 的 天 数 ( 天 ) (3)以你的推算 2012年 2月的天数( )天,是平年还是闰年。 (4)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和组内同学说一说? 2、学生汇报:根据2月的天数帮老师判断哪几年是闰年?这些年2月的天数出现 是不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统计好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发现每4年有一个闰年,让学生去观察平年和闰年的年份与 4到底有什 么关系?(课件展示)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同学说一说。闰年 的年份除以 4,它有余数吗?没有余数就是整除,我们说这年年份是 4的倍数, 说明这一年一般是闰年。有余数就是平年。现在判断是闰年还是平年除了看 2月 的天数外还可以怎么样? 4、判断这里有几个是闰年?(课件展示练习题其中有一题 1900÷4=475)同学 说是,我说不是,并且借助万年历上 2月的天数证明 1900年不是闰年,为什么 出现这一情况呢? 5、闰年的来历:(课件展示当地球绕大阳一圈的时候是一年,时间是365日 5 时 48分 46秒(板书)为了方便起见,人们就把一年定为 365日,而且把它叫 做平年,那样下来,一年就少算多少时间?将近几个小时?二年呢?。。。四年就 是接近24小时也就是一天,科学们为了把少算的一天补回,就把它加在第 4年 4 的2月里面,这样第 4年的 2月就有29天,第 4年全年就有 366日,我们把这 样的年份叫闰年。) 平年、闰年的知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一层次的教学,为了降低学 习的难度,先在学生知道 2月是特殊月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 发现2月份天数与平年、闰年的关系、再借助汇总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最后通过 课件演示、汇总表,加深学生对平闰年的判断方法的理解、记忆,从而有效地突 破教学难点。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引 导学生以数学观点来观察思考。“万年历”的演示直观,形象,令学生信服。小 知识的介绍,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第五个环节: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1、请你来判断 (1) 每年都有365天 ( ) (2) 一年中2月和 8月都是大月。 ( ) (3) 小明说:“我表弟是2007年2月29日出生的”。( 2、想一想:(课件展示) 小强满 12岁的时候一共只过了3个生日,猜 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为什么? 3、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不寻常的日子。 练习部分:运用所学知识,采用不同形式,巩固新知,拓展新知,提高了 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悟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应 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反馈,而且重视了情感的培养, 从而起到了知情共融的良好效果。) 以上就是我本节课的说课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批评指正。谢谢大 家! 5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6 16:20:50 上传